微信公众号:跳海大院/meerjump

地域特色有什么,是每个安徽人命里自带的奥数题。


(资料图)

对安徽人来说,板面到底是不是家乡菜他们自己都成迷。

当所有外地人都以为臭鳜鱼是安徽的特色菜时,安徽人却极少在自家餐桌上看到这道名菜。

他们心里不认,嘴上却说不出更好的选项。

部分安徽地区的人挠挠头还能从嘴里挤出几个家乡美食,但合肥人除外。

如果你问一个合肥人当地有什么特色菜,他可能会建议你去合肥南站买一张去南京的车票。

但你要是和他们下过几次馆子就能发现,合肥的特色菜有一个统一名称——土菜馆。

土菜馆,合肥人的待客之道

在合肥,只要你走出家门,就已经陷入了土菜馆的包围圈。

导航软件上可见,合肥有104家麦当劳,199家肯德基,但土菜馆有2902家。

它们屹立在各个居民楼附近,在十步一个店五步一个铺的情况下,每家土菜馆都常座无虚席。

而每一个社区,每一个街道,都会有一家独属于自己风味的特色土菜馆。

要辨别一个土菜馆正不正宗,“土”,是唯一的恒定标准。

在全国各地餐馆巴不得在菜单上整点洋气英文名的今天,“土”是合肥菜单上出现最多的字眼。

红烧土鸡,干锅土猪肉,爆炒土黄鳝,就连鸡蛋前都要加一个土字。

它土得单一,土得纯粹,土得让都市丽人望而生畏。

菜单的土只是入门,极致的土则体现于用时间沉淀的糙。

地板是纯粹的水泥地,凳子被人坐得像是包过浆,店里唯一的饮水设备是暖水瓶。

这类馆子基本土得进化掉了菜单。

一般老板会把当天的菜品和新鲜食材展示在外面,这样就省了因为季节和时令的变化需要调整菜单的问题。

这种展示可以称为合肥人本土版本的omakase。

老客进门后只需要报完人数,剩下的全权由老板负责。

没有固定菜单,是合肥人说不出特色菜的原因之一。

当你看着合肥本地朋友和老板沟通后端上来的土菜,就能明白他们报不出家乡菜的深层原因。

从河南来合肥玩的小曾,被大学同学领去了土菜馆,差点以为是多年未见好友的恶作剧。

“上的菜是青椒炒鸡蛋、水煮鱼、炒合菜和一大盆酸辣汤。”

到了走的那天,他能记住的美食是铁板蒜蓉大虾、红烧牛肉和酸菜鱼。

在网上搜索合肥美食,你会在评论区看到本地人非常诚恳地推荐某条路上的武汉热干面、重庆小面和陕西肉夹馍。

这些菜很家常,家常到外地餐桌上也会出现这个东西。

这些美食也都很接地气,说白了全国各地都能吃到这些。

唯一的区别只是厨子的技艺。

到这一刻你就能明白合肥为什么是美食荒漠。

合肥的荒漠感着着实实来源于一无所有。

本地人和外地人耳熟能详的那些徽菜,本质上和合肥都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打开大众点评,你会发现合肥高分高价的徽菜馆,都是披着徽菜皮的粤菜。

这构成了合肥饮食杂糅的起点,杂糅到全国各地的美食都能以土菜的形式相聚在一个饭馆里。

朋友口中翻墙都要去的土菜馆里,最令他魂牵梦绕的菜是牛肉火锅、蚝油生菜和小炒肉。

这话潮汕人听了感动,湖南人听了落泪。

等他领我去的那天,他同行的朋友点了一份京酱肉丝。

要是东北人来了,甚至能在这找到自己家乡的影子。合肥最火的土菜馆,推荐菜里就藏着一个地三鲜。

开了十几年的招牌土菜馆,回头客推荐的菜则是东北大拉皮。

网上搜索合肥本地特色菜,第一名是土菜馆,第二名是东北菜。

非要区分二者之间的区别,就是合肥人在点完锅包肉后会配上一份锅巴。

如果说锅包肉是东北的硬菜,讲究一个场合和排面,那锅巴才是安徽人见证情意的招牌。

这份锅巴也是品鉴今天饭菜是否好吃的第一标准。

对合肥人来说,菜并不是重头戏,盘里剩下的汤汁才是。

当硬邦邦的锅巴被咸鲜的汤汁浸透,每嚼一口释放的不仅是油炸碳水的香气,还有对桌上食物的留恋。

一盘锅巴下肚。也意味着,离席的那刻,盘里连汤都不剩。

这么吃下来,咸,就构成了外地人对合肥土菜的第一印象。

它确实好吃,但你回忆起一桌卖相朴实,食材熟悉的菜品,确实也很难说出到底哪道菜是特色。

这种说不出的痛,只是被合肥这座城市放到最大,事实上整个安徽都有同款痛。

从整个地域文化来说,安徽的存在感本就不高。

蹦迪文化属江浙沪独占鳌头,文艺复兴里东北别具一格,吃喝玩乐看川渝绝不出错。

从地理位置来说,割裂是安徽注定的命题。

鱼米之乡的滋润度不及湖北,精致洋气又比不上江浙沪,真要说土,又不愿和河南为伍。

落到饮食上,就铸成了土菜馆平平无奇的模样。

但这份平平无奇,却从味蕾上牵动着每个离开合肥的人。

最地道的土,藏着江湖市井、家的味道

每个离家的合肥人,甭管时间长短,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土菜馆。如果是正要离家,最后一顿也会选择土菜馆

“出差一周,根本没吃米饭,回家一口土菜一口饭,选了整整两大碗米饭。”

“出门在外,基本很少点米饭。”

对合肥人来说,唯有土菜是米饭的硬核搭档,离开了合肥,米饭就失去了滋味。

对爱健身的合肥人来说,放纵餐的名字叫做土菜馆。

对身处合肥的打工人和学生来说,土菜馆就是他们的食堂。

越近城乡结合部,土菜馆就越受欢迎,这也和外出务工的几百万皖籍人有关。

整个安徽算是食域三分,皖南,皖中和皖北地区的人口味完全不同。

地域特色美食离开了发源地,自然会变味。

反倒是那些看似平平无奇的家常菜,一筷下肚,都能咂摸出自家餐桌的韵味。

在地方特色美食连锁店满地爬、长沙臭豆腐一统全国小吃的今天。

合肥土菜馆,以一种不可琢磨的姿态跳了出来。

没有特色,就是最大的特色。但它的味道却极难复刻。

它既有皖北地区的爽脆咸鲜,又不缺中地区的清甜河鲜,在重油重色方面还颇有几分古徽州的味道(当然你要说以上都没有也没问题)。

一个走出合肥的安徽人,很难在别处寻觅到家乡味。

上海精致的Brunch和讲究的bistro从未打动过阿采的心。在她眼里,没有土菜,再好的地方都是美食荒漠。

在北京呆了三年,我从未在任何徽菜馆里感受到过家乡味。唯二的两次,一次在南京大排档,一次在温州大排档。

除去本身菜品里包含家常味道,合肥的土菜馆里,你还总能寻觅到家的痕迹。

如果馆子本身就藏在老小区,在那墙皮脱落,地板浸油的饭馆里,你甚至还常常能在墙上看到老板小时候的“涂鸦”杰作。

第一次来合肥的小曲,在合肥的土菜馆里大块朵颐后,和他相聊甚欢的老板告诉他,他今天选的包间其实是自己小时候的房间。

一家老土菜馆不仅承载着老板一家人的记忆,还串连着食客几代人的记忆。

“上大学的时候在这吃,工作了还是在这吃。”

“我爸妈约会的时候就在这个馆子,现在我和女朋友也经常来。”

“小时候每年过生日我爸就带我来这,现在每次逢年过节回家我爸还是带我来这。”

在合肥人心中,判断一家土菜馆是否合格,就得看坐下来的那刻有没有回家的感觉。

洗个手,抽根烟的功夫,菜就端上来了。

老板用围裙擦手的功夫,还得和你炫耀一番他今天买到了什么好食材。

“今天这鸡,你尝尝,肯定不一样,今天是土鸡,肉质特别紧。”

食材是老板的招牌,厨艺体现的是老板的心意。

在热气腾腾的土菜面前,你无需费心分辨,眼前这是半成品预制菜还是速食料理包。

土菜,说白了就是用地锅柴火灶,用各地地方特色烧出来的菜。

这份味道,构成地方水土和人之间的连接,也是当地人招待客人最大的诚意。

几年前我带男友回家,我俩被我爸开车载去了郊外的土菜馆。

菜单上一份叫“地衣”的菜闻所未闻,桌上的黄鳝、龙虾、鲤鱼和炖牛肉,看起来也不足以让这桌菜留下特别的记忆。

但那口土菜下肚,就意味着他在这里有了第二个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