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文来自《坐标金州区九里,我司做了6年农民回迁住宅,有宅基地的一家最少2套80平住宅》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楼主犯了一个很常见的认知错误,即用城镇人口的价值评判体系,直接套用到农村人口身上。

和楼主类似,我也做过一个农村还建的项目,而且在后期转到物业部门,和还建的农户们共同生活了两年多时间。最初,看到一次还建到手几套房甚至半个单元的农民时,我也曾经羡慕嫉妒恨过。但是,我很快就发现,农民对自身生活水平的评价与拥有几套房产、名义上拥有几百万资产并没有直接关系,或者更直白的说,农民想要更好的生活环境,却不一定能够适应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方式,至少第一代还建户是无法适应的。

对于城里人来说,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工作和交际应酬,房屋只是个吃完饭和睡觉的场所。对于农民来说,房屋是一切活动的核心,是早上下田的起点,是劳作归来的终点,是农闲副业的加工点,是迎来送往的接待点,而商品化开发的楼房彻底切断了农户之间的频繁联系,农村原有的组织架构也就逐渐瓦解了。

同时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耕地,由于筒子楼的设计不利于农机具的存取,住惯了楼房的年轻人种地意愿降低,闲置耕地的面积增加和耕种态度的敷衍也就是早晚的事了。以我所在那个村为例,当年SARS期间村里自行封闭了三个月,将两个小卖部里的东西都吃空了,村民还是能够通过地里的农作物自给自足。而在这次新冠期间,村民转产开的五间小超市都无法满足村民生活所需。想到自家地里找点儿吃的,距离远不说,连下楼拿农具、把农用三轮开出地下室都困难重重,楼下未完工的绿化带也不让种庄稼,除了搞点儿阳台水培以外,农民就只能看着几百万房产喊饿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