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3月8日电(记者高少华)记者8日从化工央企中化国际获悉,中化国际自2017年以来,科技投入保持每年两位数高位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0%,五年累计超过35亿元,2021年研发投入达到11.77亿元。在欧盟委员会近日发布的2021年全球产业研发投入2500强榜单中,中化国际跻身全球前1000强,位列中国化工企业研发投入第三名。
中化国际是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在材料科学领域的旗舰企业。在当前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规模和增速世界领先,但部分细分领域自给率不足的情况下,中化国际把“科学至上、创新驱动”作为公司重要战略,进一步加快“补短板”“补空白”步伐。
中化国际总经理刘红生表示:“中国化工行业要走向高端化、差异化,关键在于科技创新,特别是核心技术的原创性创新。中化国际近年来不断加码研发投入,正是希望通过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让科学‘种子’在我们自己手中生根发芽。”
持续的大规模科技研发投入,为中化国际攻克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提供了有力支撑。最近五年来,中化国际共申请专利834项,其中发明专利547项,占总专利申请数的66%。通过自主研发,中化国际目前已掌握了尼龙66关键中间体合成技术、对苯二胺类防老剂新型过程强化技术等一批原创性、突破性技术。
据介绍,当前,中化国际正以产业链思维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技术领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为提升“产业链”发展的原动力,中化国际除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还重点发力研发平台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科技创新体系,激发科技创新和技术工程转化活力,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
在建设创新平台方面,中化国际基于二级研发架构,打造了涵盖“基础研究、工艺开发、工程化研究、产品应用研发”的一体化研发组织,并已形成多个重量级研发平台。3月3日,中国中化成立集团中央研究院,围绕中国中化核心产业链和关键共性技术设立21个专业研究中心。其中,中化国际涵盖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特种树脂、聚合物添加剂等4个研究中心,是中国中化旗下涉及领域最多的企业。
为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中化国际搭建了涵盖“现金+股权”“短期+中长期”“从孵化到产业化全周期”的多元科技激励机制,并设立了创新基金和孵化平台,以促进新技术产出和新业务突破。
截至目前,中化国际在新材料领域的研发结出丰硕成果。2021年前8个月,中化国际新产品销售收入达59.1亿元,较2017年全年24.5亿元相比实现近2.5倍增长。中化国际10,000吨/年锂电正极材料与5000吨/年对位芳纶项目已建成投产;反渗透膜生产基地进入阶段性生产。此外,中化国际研发的特种尼龙MXD6、电子级聚酰亚胺薄膜等科研成果,具有打破国外垄断的重要意义,目前均已顺利完成小试,正积极推进工程化放大工作。
《石化和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强化创新驱动,大力发展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烃塑料、高性能纤维、功能性膜材料、电子化学品等前沿新材料,增加化工新材料产品的丰富度和高端化水平。
据悉,中化国际在“十四五”期间将依据公司科技规划,在特种树脂、工程塑料、聚合物添加剂、高端纤维、电子化学品、可降解塑料、新能源材料、高端膜材料等产业链方面进一步加强原创性研究,同时加强材料循环利用和节能降耗的绿色技术应用研究。
“‘十四五’是我国化工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化国际将继续承担补短板的重要使命,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速科研成果落地,以科技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刘红生表示。
编辑:穆皓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