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捷信消费金融总经理翁德雷·弗里德里奇透露了最新的业绩情况,称捷信中国今年1至5月的盈利已超2020年全年,且今年的不良贷款指标也十分良好。2020年捷信消费金融实现净利润1.36亿,换言之,今年1-5月净利润已超过了1.36亿元。
一个月前(5月8日),联合资信将捷信消费金融主体及相关债券列入评级观察名单。据联合资信公告,捷信消费金融2020年的经营业绩和业务策略等方面显示出,其业务规模收缩趋势较明显、高管稳定性波动、资产质量下行压力较大、未来经营发展趋势尚不明朗等问题。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曾于今年4月公示行政处罚信息,捷信消费金融违反信用信息查询规定,被限期整改并被罚5万元。
与此同时,捷信消费金融自去年以来就开始着手数字化转型。但线上业务场景早在2011年后就有多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进入并占据了部分市场份额,捷信此时转攻线上,其数字化进程也是阻碍重重。
关于数字化转型后的风控工作,以及行政处罚后的相关整改措施问题,《华夏时报》记者多次联系捷信消费金融了解情况,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分期业务看似便民,实则“变味”
捷信消费金融的信用评级变化,可以从相关数据中找到原因。《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2020年审计报告》显示,净利润同比下降达88%,呈断崖式下滑;净利息及手续费营业收入同比下降超过34%;资产质量下行趋势同样明显,逾期贷款占比21.87%,不良贷款率2.80%。
但其数据跳水的原因并不完全来自去年全球疫情的客观冲击。早在疫情发生之前的2019年,捷信消费金融就已经难掩营收、净利润均同比下降的疲态,净利润排名被招联金融赶超也是当年不争的事实。至2020年,捷信消费金融以1.36亿元的净利润跌至行业第八,彻底交出了头把交椅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捷信消费金融的母公司捷信集团的相关表现亦不太乐观。一方面,根据联合资信公告,捷信集团2020年营收同比下降24.71%,净亏损5.84亿欧元;另一方面,评级机构穆迪曾对捷信集团给出了3次“稳定”,6次“消极”的评级展望。
回顾捷信消费金融前期发展中重营销轻服务的商业逻辑,不难发现其陷入如此困境的原因。2010年开始,在消费金融赛道刚刚开跑的阶段,捷信消费金融凭借大量一线销售的招募和驻店业务点的广泛铺开,为自身业绩数据赢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其主要业务内容就是为到店购物的消费者提供小额贷款、分期偿还的服务,并且几乎是想贷就能贷,不想贷也让你想贷。
起初,这种对小额贷款资质几乎不做要求的模式看似便民,吸引了不少消费者,而贷后才发现实则“变味”。有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表示,贷前咨询阶段的捷信销售报出了较为合适的每月分期偿还金额,但在签订了分期合同之后发现,系统内的每月偿还金额较前期咨询时高出了不少。这时再咨询捷信销售便无后续服务可言,只留下一句以系统计算为准。还有消费者表示,当办理分期后发现接近国家法规上限的高额利率很不划算,想要提前还款也不被允许。在某投诉平台上与捷信消费金融相关的投诉,大部分是关于其信息审核缺位,对冒用他人信息办理分期业务的情况不经核实就予以办理,导致被冒用信息者不断收到莫名催收电话。
一位曾经的捷信员工曾在某平台上表示,销售团队内部要求一线销售帮消费者办理分期业务时,必须勾选增值服务包即某些保险。对于不愿意买增值包的消费者,上级管理人员要求用“骗、哄”的方式办理,“不能按照客户的意愿来”。许多没有细算的消费者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被办理了这些增值服务包,并分散到了每期偿还的金额中。
捷信消费金融重营销轻服务的商业模式还体现在忽略一线人员的技能和服务培训。上述前员工提到,被招募进来后没有受过公司的任何正式培训,全部为向老员工边学边办业务。在这种业务水平下,消费者所能获得的服务体验可想而知。而消费贷没有成熟高效的服务做支撑,很可能会做成“一锤子买卖”。
深圳地区一名银行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许多贷款机构沉醉于营销方式的多样化,却忽视了后续配套服务的跟进。这种“重营销轻服务”的商业模式除了源自业绩考核的压力,更表现了其背后领导者的决策和行为。同时,缺乏培训的业务员也容易对营销的技巧和观念产生片面理解。“这种急于求成的模式除了损坏公司形象、造成客户流失,也为公司的经营埋下了风险。”
数字化转型未见明显成效
2020年新冠疫情的外部冲击,使得捷信消费金融依赖的线下3C数码和医美分期等业务受到严重影响,加速了其向线上转型的步伐。
然而,其线下长期野蛮生长的模式降低了自身口碑,这对其线上转型并不友好,许多在线下遭遇过不良分期体验的消费者对其线上业务并无好感;另一方面,线上业务场景早在2011年后就有多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进入,并各自占据了部分市场份额,捷信消费金融此时再转攻线上阻力重重。
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核心竞争力在于是否能够建立起强有力的风控审核版块,在这一点上捷信消费金融还处于短板。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捷信消费金融以原告或申请执行人身份共参与了一万多起诉讼,多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这暴露出捷信的逾期贷款合同较多,客户群体信用较低的状况。
目前,捷信消费金融的数字化转型工作仍在推进。5月26日,银保监会网站公示,监管核准Rosario Vinci捷信消费金融首席风险官任职资格。公开资料显示,Rosario Vinci为意大利人,此前曾在Visa和花旗银行担任高管,在信贷和风险管理领域拥有20多年经验。他曾公开表示,将为捷信消费金融带来全球化风险管理理念。
如何紧跟时代、加速转型,成为许多持牌机构眼下面对的挑战。前述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监管更加重视推动金融机构加强便捷信贷服务,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的获客渠道也变得分散化、多元化,这就需要机构加强流量管控等方面的关注和技术。
“这对传统风控机制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不少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风控环节仅仅局限在前期的还款能力评估和授信上,其自主搭建风控体系能力亟需提升。而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推进,客户在不同机构的切换速度也会加快,对于以前重营销轻服务的机构来说,如何增强客户体验是机构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他同时指出,“另外,农村金融业务近几年热度很高,但由于成本高、信息不对称、风险难控等原因,农村数字金融俨然成为一块‘难啃的肥肉’。”
如此看来,捷信消费金融要在中国本土实现数字化转型之路,尤其是与广大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风控工作相结合并非易事,数字化转型成效显现尚需时日。眼下,持牌机构在获客、风控、客户体验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挑战,如今业绩实现反弹的捷信金融能否顺利东山再起?本报记者将继续保持关注。记者 葛爱峰 见习记者 郭浩仪 深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