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通胀形势越来越严峻,美联储逐渐退出购债宽松政策,并预测到2023年加息。国内的货币政策其实也正在酝酿变化,随着国内通胀预期逐渐弱化和经济增速下行趋势明显,后半年的货币政策可能在边际上出现宽松的状态。
6月24日,央行开展了3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2%,交易量较前一日增加200亿元。这也是今年3月以来,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量首次超过100亿元。今年3月1日以来,央行连续80次开展100亿元逆回购操作。这次操作的标志性意义不小。
仅仅只有200亿元的增量,当日资金市场上价格下行幅度比较大,26日下午,DR001下行35.47BP, DR001下行1.39BP,隔夜利率更是大跌35BP,其他各期限利率下行幅度也不小。
央行对此次操作的解释是“为维护半年末流动性平稳”,而近期关于市场流动性的问题引发了市场的关注,日前,金融时报发表评论指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是一句空话”。
今年3月份以来央行的操作维持了在资金面上的稳定,那时候正是通胀预期有所上行的背景,许多专家表示疫情期间的宽松货币政策应该适时退出,此后高层表示政策不能“转急弯”,而各种经济数据不论是PPI还是PMI数据都显得比较热。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央行维持了近四个月在公开市场上的零投放零回笼。在笔者看来,这一方面显示了央行要维持稳定,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也是在去年四月初首次启动退出宽松政策,长期国债利率开始攀升以来,静观未来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国际上货币政策的方向。
从国内的通胀形势看,尽管5月份CPI同比上涨1.3%,涨幅比4月份扩大0.4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5月份PPI上涨9%,涨幅比上月扩大2.2个百分点。这表明,PPI正在向CPI传导,但传导力度并不强。而如果长期传导不畅,则PPI和CPI扩大的喇叭口,会让企业经营陷入困局。
由于下游消费疲弱,许多人认为,PPI向CPI传导的动力不强,大宗商品上涨很难引发全面的物价通胀。
而从货币形势看,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27.55万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比上月末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2.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1.68万亿元,同比增长6.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1个和0.7个百分点。2021年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27万亿元,比2019年同期多2081亿元。以上货币供应和融资可能已经触及年内低点。
6月17日,美联储关于货币政策的表述突然转鹰,将超额准备金利率(IOER)从0.1%上调至0.15%,将隔夜逆回购利率从0.00%上调至0.05%。美联储点阵图显示,到2023年底,美联储将加息两次。不过美联储并未明示何时退出购债宽松政策。
不过此后国际金融市场出现较大变化,美元开始触底反弹,短期利率攀升,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下跌。
预计,今后一段时间,随着美国经济逐渐复苏,美联储将逐渐退出宽松政策,并可能适时加息,以应对越来越近的通胀。
作为全球第二大的央行近期的表态是,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管好货币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央行在今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市场在观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时,应重点关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等政策利率,以及市场基准利率在一段时间内的运行情况,而不应过度关注央行操作数量,避免对货币政策取向产生过分解读。
但是所谓价在量先,价格的变动前提是量变动,只不过价格的变动是一个较长期的指标,而量有时候可能只是暂时的指标。因此,笔者预计,下半年央行在货币操作上可能会边际上放松一些。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