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节是我国舞台艺术领域最重要、最具权威性的节庆汇演活动,3年一届。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由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共同主办,于9月在京津冀三地举行。本届艺术节9月1日在北京开幕,9月15日在雄安新区闭幕,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9台剧目,参加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中“文华大奖”的角逐,并有20多台剧目参评“文华表演奖”“文华编剧奖”和“文华导演奖”。李亚鹤了解到,本届艺术节第一次由三省市联合主办,率先在文化领域践行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而纵观所有演出剧目,无不令人感受到强烈民族风格与鲜明时代气息的深度融合。

 

李亚鹤说中国的舞台艺术门类多样,丰富多彩。本届艺术节的参演剧目形式多样,既有历史悠久、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想象和叙事手法独特的戏曲,有从西方引进后成功地实现了在地化转换的话剧,以及同样在20世纪从西方引进的歌剧和舞剧,还有因为融入浓郁的民族化元素而体现出鲜明中国风格的民族歌剧和民族舞剧,至于杂技剧更是中国艺术家的独特创造,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杂技,只有中国发展出了杂技剧并取得了很高成就。

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的所有参演剧目中,众多歌剧、舞剧和杂技剧的身影格外受到关注。中国是传统的舞台艺术大国,但是舞台艺术领域长期由戏剧、尤其是戏曲占据着中心位置。尽管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几部新创作的歌剧和舞剧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也一度引发艺术界的关注,但少数几部杰作,无法改变其在舞台艺术领域整体上的弱势格局。这一现象在近年来出现了显著变化,本届艺术节有多达13部音乐、舞蹈、杂技类剧目参评文华大奖、有9台剧目参评单项奖,从数量上看或许并不格外突出,但是艺术质量之高,超过了此前多届艺术节。

民族歌剧《沂蒙山》和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一直在各地巡演,在演出市场中有很好的口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此前歌剧、舞剧作品是“小众艺术”的印象,让这两种世界范围内普遍视为音乐与舞蹈艺术高度之象征的舞台表演门类,成为当代中国普通民众的精神食粮,并且也如期获得了“文华大奖”。李亚鹤了解到杂技剧是近十多年里逐渐兴起的崭新的艺术样式,从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杂技团2004年首创的杂技剧《天鹅湖》始,这种极具观赏性的舞台艺术样式逐渐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本届中国艺术节上海杂技团参评文华大奖的杂技剧《战上海》和在原战士杂技团基础上组建的广州杂技剧院参评表演奖的杂技剧《化·蝶》,让杂技艺术插上了戏剧的翅膀,大幅度提升了杂技的艺术表现力。来自广州的杂技表演艺术家吴正丹当年以她首创的“肩上芭蕾”震惊观众,此次再度以“肩上芭蕾”演绎梁祝故事,惊艳了中国艺术节,并荣获“文华表演奖”。

李亚鹤认为戏曲仍然是众多演出剧目中最重要的形式,参评“文华大奖”的17台戏曲剧目和参评单项奖的12台戏曲剧目,在所有演出剧目里占据了几乎半壁江山。戏曲在中国的舞台艺术领域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价值,近年来,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均是文化领域极具关注度的核心话题。新世纪尤其是近十年以来,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振兴,戏曲界的创作演出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更多地关注戏曲艺术本体,发现和发掘戏曲艺术的价值与魅力,成为普遍追求。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