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越熙

元宇宙,一个令人沉浸式社交、工作、运动、学习、游戏的虚拟世界,在2021年末开始变得具象,在数字世界之间运转的元宇宙网络在各行各业掀起了一阵风。进入元宇宙,互联网准备好了吗?人类准备好了吗?爆火的元宇宙,是噱头还是未来?

11月24日,封面新闻专访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CiNE)首席研究员朱克力。在他看来,元宇宙是风口也是泡沫。对善于把握机遇者而言,是风口;对贪婪和恐惧的人来说,是泡沫。

何为元宇宙?

或许是“沉浸互联网”的代名词

一千个用户,可能有一千零一个元宇宙。朱克力认为,任何关于元宇宙的定义,都可能是不够全面和有所偏差的。对于这个充满争议的新概念,一时还难以给予清晰界定,如果非要给它一个定义的话,他认为可以这样来描述:元宇宙是基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多元呈现的数字化新空间及其带来的人性化新体验,也是正在酝酿和生成之中的下一代互联网新形态。从技术元素和应用场景来看,元宇宙由3D渲染、AI、云计算、区块链等多种技术发展驱动,早期会出现游戏、社交、VR/AR、虚拟人、新型消费电子应用等多种形态。

“继第一代的PC互联网、第二代的移动互联网之后,可以说,第三代的沉浸互联网有望以元宇宙作为代名词。毕竟对于用户而言,在现实世界之外,戴上头盔就能进入一个超越现实的新世界,一个数字化的平行宇宙,还是引人遐想和憧憬的。都说好酒不怕陈,何况装进的是元宇宙的新瓶里呢!”虽说元宇宙这个名字本身就具有浓浓的营销意味,但朱克力看来,一如当年IBM提出“智慧地球”原本是为了卖它的服务器,毕竟也拉动了相关技术的发展,这次Facebook押注“元宇宙”就算也是为了卖它的Oculus VR产品,只要同时能促进虚拟现实技术进一步发展,就善莫大焉。这叫不论动机只看结果。当然,如果纯粹以一家商业公司的视角来看待和理解元宇宙,那就“小了,格局小了”。

近期,关于元宇宙,方方面面的讨论已有太多,各种声音甚嚣尘上。比如说,元宇宙之于互联网,究竟意味着什么?对此也有人认为,元宇宙会是互联网发展的终极形态。尽管也不是完全没有这种可能,但如此断定确实为时尚早。朱克力表示,毕竟与人类历史相比,互联网发展的历史还很短,人们的想象力和预见力,又往往会受到这样那样的种种限制,不可轻言终极二字。相比之下,较为可以肯定的是,对元宇宙的两个判断,一则作为互联网发展的高级形态,二则作为第三代互联网的代名词,在相对理性思考的群体当中已经有一定的共识基础。

来自各界对元宇宙技术的关注将逐步跟上

下一步将是应用场景探索

元宇宙的底层技术,主要是新型计算、高速通信、3D图形技术、区块链和AI等。朱克力预测,一般来说,采用元宇宙商业模式的公司都会推动元宇宙创新,但最终大概率只有个别公司会成功。另外,从国家到地方以及相关机构,下一步应该也会对元宇宙相关技术予以关注、跟踪、研究以及应用场景上的探索,特别是气候变化、智能城市等公共服务方面的运用。

他表示,从行业角度来看,为迎接元宇宙,企业需要全面研究高通、英伟达、微软、Meta等公司的技术和商业战略。而作为个人,则不需要什么专门的准备,如果感兴趣可以体验Roblox这类沉浸式游戏,体验一下VR和AR设备带来的沉浸感和参与感。

从技术到产业尚有长路待走

元宇宙是甲之风口,乙之泡沫

元宇宙概念尚未为清晰,以其为基点创造出的各种实践如Facebook改名,机构卖元宇宙网课收入百万等已经登上热搜。这让元宇宙套上了风口的光环,也暗透泡沫的底色。

朱克力评价,对于任何一种新业态和新模式而言,都应当保持审慎乐观的理性态度。作为数字时代的一种技术导向的新经济商业形态,他认为元宇宙的未来成长,会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元宇宙的产业化还在早期阶段,无论是所需算力还是网络技术以及扩展条件,现在都既不成熟也不稳定,从技术到产业短则5到10年,长则可能要20年。但它一旦成熟,就会持续释放5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红利。至于正在“大爆炸”的元宇宙,究竟是风口,还是泡沫?他则认为,对于同样一个事情,对善于把握机遇者而言,是风口;对贪婪和恐惧的人来说,是泡沫。

元宇宙的最终形态可能科幻化

成为多入口的虚拟现实社区

“从场景意义上,元宇宙发展下去会成为多入口的虚拟现实社区,融合社交、游戏等属性,最终形态可能很科幻。”朱克力看来,元宇宙不仅一种更高级的游戏,也不仅是基于商业发展的构想,从哲学意义上,的确可能会为人类社会演化和进入下一个阶段提供技术和产业的土壤,成为硅基文明和碳基文明融合发展的大平台,推动AI进化并形成机器人生命体与人的人机共存。在未来,这些已不再是技术问题,也超出了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的思考范围,需要更多的科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和科幻作家一起畅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