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战功显赫,为人谦虚、谨慎,还重用杨业,成就“杨家将”威名,却活成了潘仁美。客观说,潘美对得起杨业,陈家谷之战,潘美已经尽力了,无奈他说了不算。
(相关资料图)
宋朝初年,若说哪位名将最能打,应该是潘美,而不是曹彬,更不是小说中独当一面的杨业。曹彬受重用,是因为仁慈,不滥杀,却没有果敢之气,否则也不会在岐沟关遭遇惨败。
潘美是一把利刃,适合用于攻击作战,与强敌过招。970年,潘美挂帅,征讨岭南,以弓弩手大破“汉军”大象军团,杀敌十余万,攻克广州,灭亡“南汉”。
974年,宋太祖征讨南唐,曹彬是主帅,潘美则是前锋。此战,曹彬之所以是主帅,不是军事能力多强,经验多丰富,而是不滥杀。
南征之前,曹彬的军事经验,就是跟王全斌远征四川,当幕僚而已。相对经验丰富的潘美,曹彬差了一大截。
此次统一江南,潘美面对唐军主力,战无不胜。唐军主力在长江边被消灭,数百艘战船被击毁,主要是潘美的功劳。
979年,宋太宗亲征北汉,刘继业率兵出城袭击,被潘美击败。北汉灭亡后,刘继业投降宋朝,赵光义给他恢复原来姓氏,并取名为杨业。
效力北汉期间,只知道杨业镇守雁门关,多次击退契丹骑兵,却没有一场经典的战斗。归顺北宋后,杨业受潘美节制,在雁门关之战中大显身手,名震塞外。
980年,辽景宗率10万兵马南征,潘美率兵迎战。潘美让杨业率数百骑兵,走西陉杀向契丹骑兵侧后,然后从北向南发起进攻。
潘美正面迎战,与契丹骑兵死磕,双方从中午杀到傍晚,未分胜负。此时,杨业完成迂回,从雁门关北面杀过来,契丹腹背受敌,阵脚大乱,辽景宗溃逃。
雁门关之战,杨业威名显赫,被契丹誉为“杨无敌”,不敢轻易跟他打。
986年,雍熙北伐开始,宋太宗出兵20万,分三路出击。其中,东路曹彬是主力,兵力约10万。潘美、杨业是西路,承担攻击任务,吸引辽军注意力。
三路大军北上,潘美、杨业表现最好,连续攻克应州、寰州、云州、朔州,夺取山前地区。但是,曹彬指挥不力,先是轻敌冒进,粮草供应不上,后则丢弃将士自己先跑,导致岐沟关之战惨败。
曹彬战败,耶律休哥、耶律斜轸合兵一处,且萧太后坐镇指挥,辽军士气非常高昂。他们集中优势兵力,朝着潘美、杨业杀来,宋军北伐大势已去。
潘美能征惯战,如果及时撤退,西路宋军毫发无损,但宋太宗、王侁的错误指挥下,让宋军苦不堪言。
宋太宗让潘美把应、云、寰、朔地区的百姓迁移到内地,影响了撤退速度。杨业希望在谷口设下埋伏,以弓箭手掩护,骑兵布阵,阻挡契丹追兵,王侁则反对。
王侁是监军,他说了算,王侁嘲讽杨业:“将军号称无敌,见到契丹就跑,也是虚有其名罢了。皇上让你上阵杀敌,你却退缩不前,是何居心。”
杨业无奈,只好哭着对潘美说:“我外出迎战,吸引契丹追兵,你们在陈家谷口设下埋伏,否则宋军将会覆没。”
潘美同意杨业的方案,跟着王侁一起设伏。谁知,到了下午,王侁认为杨业获胜了,便擅自撤兵。潘美想多留一会儿,却拦不住王侁,也只好跟着回来。
潘美、王侁离开,杨业没了支援。傍晚,杨业来到陈家谷口,却没见宋军一兵一卒,便知道无路可退了。杨业继续血战,斩杀辽军数百人,身中十余箭。
由于战马受伤,杨业无法突围,在林中被萧闼凛、耶律奚底俘虏。杨业不愿意投降,绝食3天而亡,儿子杨延玉则战死。
陈家谷战败,王侁负主要责任,潘美不能坚持初衷,也坑了杨业。那么,潘美为何不留下呢?很简单,宋朝重文轻武,监军说了算。
潘美是赵匡胤培养,属于前朝旧臣,如果违背监军命令,敢唱反调,宋太宗岂能饶了他。要知道,宋太宗后来还搞“布阵图”,将领按照图案作战,否则就算胜利也收拾。
杨业战死,潘美内心有愧,5年后郁郁而终。后世一本《杨家将》,将潘美塑造成了潘仁美:坑死杨业,还想夺取宋朝江山,形象颠倒,误读了一千多年。
1388年,朱元璋将潘美配享帝王庙,直言:“宋潘美节义,兼善始终,可以庙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