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清不明白,自己手握重兵,掌管京师卫戍,为何就输给韦昌辉呢。韦昌辉一向低调,对东王恭恭敬敬,却不曾发起突袭,杨秀清措手不及。

1849年,冯云山再次来到紫荆山,并带着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是后来的北王韦昌辉,金田起义最大的赞助者。


【资料图】

冯云山拉拢、栽培韦昌辉,无非是借助韦家强大的财力、宗族力量,用来抗衡已经取得“天父传言”的杨秀清,维持内部平衡。

韦昌辉具有“硬实力”,这是他能册封北王的前提。冯云山、萧朝贵,从各自利益角度出发,都极力拉着韦昌辉。对此,杨秀清也知道,却无奈不了他。

1851年1月,洪秀全举起义旗,地点选择在韦昌辉的老家金田。3月,太平军在武宣东乡建制,册立“五军主将”,韦昌辉是右军主将,兼任副军师。此时,杨秀清是中军主将,正军师。

12月,太平天国在永安封王,韦昌辉是北王六千岁,杨秀清是东王九千岁,且可以节制诸王,地位显赫。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本就没有实权的洪秀全躲进宫里,军国政务交给杨秀清负责。

此时,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已经阵亡,杨秀清大权独揽,集政权、军权、教权于一身,俨然是太平天国实际掌舵者。

杨秀清手握大权,却对韦昌辉十分忌惮,因为北王的“硬件”太强。若非自己有“天父传言”资格加持,韦昌辉不愿撕破脸皮,还真不好对付他。

为了让韦昌辉屈服,杨秀清不断表演“天父下凡”,以各种理由收拾他,而韦昌辉却不敢做出任何反抗。

1854年的“水兵事件”,杨秀清以韦昌辉管教部下不严为由,杖责数百大板,且公开处罚。此举,让韦昌辉在群臣面前颜面尽失,毫无尊严。

杖责过后,韦昌辉也没有露出怨言,杨秀清便得寸进尺。不久,韦昌辉兄长与杨秀清小妾的哥哥争夺地产。杨秀清动了杀心,让韦昌辉看着办,韦昌辉只好“大义灭亲”。

接下来,杨秀清将一直由韦昌辉掌管的水师、京师卫戍权转交东王府,从而控制京师城防。对此,韦昌辉也不反对,甚至不提出异议,任由杨秀清处置。

韦昌辉忍让,给了杨秀清一个错误的信号:北王软弱,不足为患。但是,韦昌辉并不是软弱,而是在等待机会,发起致命一击。

杨秀清嚣张跋扈,棍棒上诸侯,与石达开、秦日纲关系也不好,他甚至还扬言杖责洪秀全,连天王都不放在眼里。

韦昌辉是个聪明人,正如李秀成所言:“具有见机灵变急促之才”,他知道杨秀清的特殊身份,想要收拾东王必须天王出面,自己才有底气,行动才名正言顺。

1856年9月,韦昌辉率3千兵马悄悄回京,杨秀清成为输家,他甚至还没来及反抗,就稀里糊涂的终结一生,身首异处。

京师卫戍权在杨秀清手里,留守京师的东王士兵也有六千余人,为何杨秀清却输给韦昌辉呢?要知道,京师防备森严,层层设立关卡,飞鸟都难以越过。

韦昌辉的3千人马能顺利入城,杨秀清却一点察觉也没有。合理解释是,杨秀清太自信,他不认为韦昌辉敢发起突袭,毕竟平日里北王很低调。

再则,杨秀清人际关系不好,不知道笼络人心,尤其善待自己的臣僚。曾水源、李寿春对东王忠心耿耿,却因不如实汇报宫女言论而被处死。

陈承瑢,东王府首席文官,掌管京师锁钥,也是经常被杖责。韦昌辉能够得到洪秀全的口谕,且顺利入京,陈承瑢是关键。

杨秀清的结局告诉我们: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功成名就、意气风发,人生得意之时,更应该礼贤下士,以德服人,而不是趾高气昂。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