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没落:安史之乱后,叛将吃香喝辣,霸占一方,朝廷送钱“抚慰”。平叛功臣被猜忌、打击、处死,令人寒心。

盛唐一去不复返,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令人痛心不已。按理说,参与叛乱之人应该诛灭九族,斩草除根,以示震慑。谁知,叛将吃香喝辣,霸占一番,朝廷还送钱;平叛功臣则倒大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严庄,安禄山首席谋士,也是叛乱的策划者。760年,严庄眼看局势不利,安庆绪烂泥扶不上墙,便主动投降,条件是:“免死铁书”。朝廷答应,还给予三品官职,衣食无忧。

张忠志,叛军悍将,摇身一变成为承德节度使,参与瓜分河北,控制恒、赵、深、定、易五州,后增加冀州。此外,朝廷赐予“李”姓,改名李宝臣。

田承嗣,猛将一枚,多次击败唐军。接受招抚后,得到魏、博、德、沧、瀛等五州,担任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手握重兵,不接受调遣,朝廷无可奈何,只能增加官职笼络。

李怀仙,叛军猛将,得到统幽、营、平、蓟、妫、檀、莫七州,是卢龙节度使,手中兵马数万,也是一方霸主。

薛仁贵孙子薛嵩,背叛朝廷,击杀唐军无数,也担任节度使,成为朝廷的封疆大吏,割据一方。

安史之乱降将,李宝臣、李怀仙、田承嗣最幸运,参加叛乱8年,投降唐朝后得到的待遇比叛变前高多了。

以他们为代表的“河朔三镇”,节度使人选由内部自己决定,官员自己认命,钱粮自己征收,朝廷有时还被给予“资助”。一旦“河朔三镇”要求的不到满足,便经常闹事,朝廷焦头烂额。

反观平叛功臣,他们可就倒了大霉,被朝廷猜忌、剥夺兵权,甚至是处死。

来瑱,镇守襄阳,拖住叛军主力,为唐军收复河南、河北赢得时间,结果被唐代宗贬谪,半路弄死。

仆固怀恩,平叛第三功臣,家族46人死于乱军之手。仆固怀恩借来的4千回纥骑兵,是唐军收复洛阳、长安的中坚力量,也是他最终平定叛乱。结果呢?仆固怀恩不堪忍受猜忌,打击,被迫叛变,有家不能回。

李光弼,平叛功臣第一,军事能力强悍。安史之乱的关键战役,嘉山之战、太原之战、河阳之战,都是李光弼扭转局势,挫败史思明。结果呢?李光弼被唐代宗猜忌,想剥夺他兵权;李光弼不愿意入朝,又不忍心背叛,郁郁而终。

郭子仪,平叛主将之一。从战功上看,郭子仪不如李光弼,但郭子仪比较懂得做人,很圆滑,即便被打压,包括祖坟被挖掘,他都能容忍。为避免沦为李光弼下场,郭子仪七十多岁还纳妾几十人,让皇帝放心。

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是唐朝中兴“三大名将”,起到力挽狂澜作用,为唐朝续命一百五十多年。谁知道,他们的人生还不如“河朔三镇”叛将,这是唐朝的悲哀。

那么,为何唐朝厚待叛将,允许他们割据一方,却打击功臣呢?很简单,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都知道,府兵制破坏后,唐朝直属武装力量少得可怜,与叛军作战主要是依靠节度使,故而他们手握重兵,实力强增,对朝廷构成挑战。

对唐朝而言,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都是节度使,都不是自己人,与安禄山和史思明没啥区别。叛军力量削弱后,朝廷希望招抚他们,早日结束战斗,避免内地节度使借此机会扩充实力,构成新的威胁。

为了对付功臣,唐朝不但容忍“河朔三镇”霸占一方,还重用宦官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让他们去“监军”,制衡前方将领。郭子仪、李光弼倒霉,一大半原因是宦官作怪,这也是朝廷乐于见到的。

善待叛将,冷落功臣,唐朝的做法令人寒心。此举,让各地节度使看到了起兵作乱的成本很低,他们动不动就闹事要挟朝廷,结果唐朝就栽在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手中。

参考书目:《旧唐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