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李隆基和杨玉环在定情时,发誓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二人之深情,至今读来令人感动不已。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那些与连理枝有关的故事。

一、何为连理枝?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连理枝,叫法很多,比如连枝树、连理树、连理木,又比如相思树、夫妻树、生死树等。一种说法认为,连理枝是一颗树的枝叶自相编连。但根据《辞源》“连理”条记载:“异根草木,枝干连生。”“连理枝”条记载:“两棵树之枝连生在一起。”也就是说,连理枝是两棵树的枝条相互“连理”,根交于下,枝错于上。

江苏铜山睢宁出土汉代画像石

而连理树是指两树主干连生在一起。比起连理枝,连理树是比较少见的,但背后也是一个哀伤的故事。《述异记》记载,吴郡海盐(今浙江海盐)人陆东美,娶妻朱氏。二人感情亲密,寸步不离。妻子死后,陆东美绝食而死。二人合葬,墓前生出梓树,“同根二身,相抱合为一树”。

连理枝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个很常见的意象,起源很早。据东晋志怪小说《搜神记》记载,战国时期,韩凭是宋国君主宋康王的舍人,其妻何氏颜值很高。宋康王听说后,就霸占了何氏,并将心怀不满的韩凭罚作苦役。韩凭后来自杀,何氏也跳高台殉情。何氏死时,留有遗书,希望康王能让二人合葬。康王恼怒,不肯听从,反倒使二人坟墓遥遥相望,“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宋国人为他们的爱情感到悲伤,遂将树命名为“相思树”。唐代俗赋《韩朋赋》取材于此,结局也是两树枝叶相连,只是把梓树换成了桂树和梧桐树。

汉代也用连理枝来比喻夫妻。在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和刘兰芝殉情自杀后,合葬于华山,墓前长出了连理枝:“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也有类似的连理枝现象。比如在德国史诗《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中,男女双方死后,在男主人公特里斯坦的坟墓上长出了一枝玫瑰,女主人公伊索尔德的坟墓上则长出了一棵葡萄树,两株植物的枝叶互相覆盖。在俄国叙事诗《瓦西里和索菲亚》的结局中,二人的坟墓前都长出了一棵树,枝头紧紧相偎,叶子互相缠绕。可见,在东西方文化中,以连理枝来比喻恋人或夫妻的爱情是很普遍的。

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石上,出现了汉代人在连理树下接待宾客的画面。由此可见,汉代尚未用连理枝来专指夫妻感情或男女爱情,也可用来象征亲密的友谊。这在后世也有所见。如明代张羽的《送弟瑜赴京师》中说“愿言保令体,慰此连理枝”。清代方文的《送从子密之计偕》中也说:“家园十载学同师,远近人称连理枝。”

四川长宁出土汉代画像石

连理枝可以用来比喻没有血缘关系的亲密友人,也可以用来指称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如宋代杨万里的《题萧端虚和乐堂》中说:“紫荆花开连理枝,孝友未要时人知。”

连理枝之所以被用来指代拥有亲密关系的夫妻或朋友,说到底与一种古老的观念有关:树之枝条为人之手臂,枝连枝也就是手牵手,而手牵手则是心连心的表征。正因如此,随着社会变迁,手牵手很少与友谊相关,而专指爱情。纪伯伦在《沙与沫》中说:“当一个男子的手接触到一个女子的手,他俩都接触到了永在的心。”所以,在古代中国诗歌中,手牵手往往与爱情有不解之缘。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诗经·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柳永《雨霖铃》中说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也是这种情况。

故宫里的连理木

二、连理枝的形成原因

树木相连而生,在林区是很常见的现象,这本质上是一种嫁接,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两枝紧邻或者是藤本植物使二者相连,植物表皮受压后,经过一段时间,接触部位便长在一起。二是人们可能有意无意中将两树的枝条连在一起,时间一久,两树的树枝便连成一体。

由于古人科学水平有限,难以解释树木相连而生的现象,所以往往将其视作一种祥瑞,认为是帝王或地方官员善政所致。比如汉代的班固说:“德至草木,朱草生,木连理。”汉代以孝治国,人们还把连理枝看作孝子感动天地的象征。比如,东汉人蔡邕非常孝顺母亲,母亲死后,他在墓前守丧,墓地上不久便长出了连理木,“远近奇之,多往观焉”,都认为是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

比翼鸟与连理枝

文史君说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代表夫妻或恋人的意象有很多,比如鸳鸯、并蒂莲等,鸳鸯是雌雄成对生活在一起,并蒂莲则是两朵莲花并排长于同一茎上。与前两者相比,连理枝的妙处就在于原本不是同根的两棵树,却因枝条相连而有了亲密无间的关系,仿佛两个原本不相识的男女,因爱情而成为情侣或夫妻。从这个意义来说,连理枝似乎比鸳鸯、并蒂莲更加适合形容夫妻或情侣。

从表面来看,“连理枝”意象悲苦,代表恋人或夫妻因各种因素生前无法相守,只能在死后借树相依。到唐代时,连理枝和比翼鸟已经发展成了两个独立的意象,连理枝本身所蕴含的男女双方渴望相守相伴的期待,演变成了跨越身份、现实约束的美好愿望,连理枝也从代表同情、悲伤的意象变成了温馨、缠绵的意象,受到人们的喜爱。时至今日,人们还用“喜结连理”来祝福新婚夫妻便是一种证明。

参考文献

岳安里:《连理树》,《植物杂志》1980年第6期。

王云:《连理枝考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

陈伦文:《“连理枝”词源考辨及文化阐释》,《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年第1期。

孙惠芳:《“连理枝”文学意象探微》,《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第9期。

翟明女:《也说“连理枝”》,《语文建设》2011年第7、8期。

(作者:浩然文史·微雨燕)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