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城市研究院独家出品,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

【编者注】故宫,又称紫禁城,这个昔日禁地,已是北京必打卡景点之一,“起伏跌宕的建筑乐章中可以感受盛世皇朝的博大胸怀;可以透过东西六宫精巧的陈设和内廷园囿雅致的格局,捕捉宫廷生活的温婉气息。”紫禁城并不只有对宏伟的追求,亦有对细节的雕琢,如建造之初即“精准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工”的排水系统,便曾引发网络热议“紫禁城600年不被水淹”。上周,7月22日,北京大雨,故宫再现“九龙吐水”景观,诸多媒体再次“科普”了故宫的排水系统。事实又是如何?知名历史学者言九林深度解析。

7月22日,故宫再现“九龙吐水”景观。视频来源:海客见闻


(资料图)

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非常不开心。这年正月,他刚刚举行隆重的紫禁城落成仪式,在新建成的奉天殿接受了群臣与外国使节的祝贺。但欢乐仅持续了短短三个月,四月初八日,一道突如其来的雷击便将紫禁城内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烧成灰烬。皇宫刚落成的正殿被“天意”付之一炬,朱棣的懊恼、“惶惧”可想而知。

《明太宗实录·卷二百三十六》记载,三大殿被烧在四月初八日,第三日朱棣就此事发布谕旨称“朕心惶惧”

这只是明代紫禁城多灾多难的肇始。木质结构建筑引发火灾尚情有可原,但建造之初即“精准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工”①的排水系统,实际上也并未经受起历史的反复考验,远非如网络热议般“紫禁城600年不被水淹”。

紫禁城其实“水”了很多次,虽然祸并不在城墙之内。

明代北京城频繁遭逢水灾。洪武十年(1377),“北平八府大水,坏城垣”。永乐元年(1403)、二年、四年连续出现“淫雨坏城”之事。洪熙元年(1425)闰七月,大雨“坏正阳、齐化、顺成等门城垣”。景泰元年(1450)七月,连日降雨致“九门城垣多坏”。嘉靖二十五年(1546)八月,“京师大雨,坏九门城垣”。② 《北京灾害史略》统计称,明代270余年,“北京地区的洪涝灾害年份有108个,平均不到3年就有1次”。

这些洪涝灾害,多多少少都会波及到紫禁城。比如,嘉靖二十五年(1546)六月二十五日,北京城遭遇大洪水冲击。时人郎瑛在其著作《七修类稿》中写道:“北京连雨,西山水发,涌入都城数尺,房屋多倒没,死者无算,直入皇城。”③

郎瑛《七修类稿》记载洪水“直入皇城”

按郎瑛的记载,这场洪水冲倒了北京外城、内城的许多房屋,淹死了许多百姓,还一路奔袭进入了皇城——过了内城是皇城,皇城之内再是紫禁城。洪水直入皇城,紫禁城必须关闭其排水主干道内金水河上的水闸,才能防止洪水倒灌进入皇宫,而关闭内金水河上的水闸,又可能会导致皇宫内的积水无法及时排出。

明代北京城平面示意图;引自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见于史料最严重的一次水淹紫禁城,发生在万历三十五年(1607)。该年闰六月,北京连日大雨,整座北京城变成泽国,紫禁城也不例外。当时在京城做官的朱国桢在其《涌幢小品》一书中以《都城大水》为题,记载了此次水淹京城的惨况。朱说,京城当时已全部浸泡在了洪水之中,连“高敞之地”也水深达二三尺,“各衙门内皆成巨浸,九衢平陆成江,洼者深至丈余,官民庐舍倾塌及人民淹溺不可数计”——城内各处衙门皆被淹,城内各处道路皆成了江河,洼地水深者可达一丈有余。明代一丈约合3.1米,也就是说,当时京城里地势较高之处,水深约为0.6-1米左右;地势较为低洼之处,水深已超过3米。全北京城泡在了水里,紫禁城自然也是一样。全城泡水的结果是城墙开始坍塌,朱国桢说,“内外城垣倾塌二百余丈,甚至大内紫金城亦坍坏四十余丈”——紫金城即紫禁城,外城、内城的城墙泡塌了,皇帝居住的紫禁城城墙也泡塌了。④

朱国桢《涌幢小品》关于紫禁城城墙被雨水泡垮的记载

这场水淹紫禁城,官修的《明神宗实录》中也有记载,内称:“乙酉,雨潦浸贯城,长安街水深五尺”,“东华门内城圯,德胜门城圯”⑤,意思是大雨积水淹没了整座京城,长安街上水深达到了1.5米有余;在雨水的浸泡下,东华门内城坍塌了,德胜门也坍塌了。东华门内城属于皇宫,朱国桢说“紫金城亦坍坏四十余丈”可能即指东华门内城。

《明通鉴》记载万历三十五年紫禁城东华门城垣因水灾垮塌

一般来说,紫禁城内部是很难出现大面积积水的。首先,整座紫禁城按北高南低的态势建造。北门神武门地平标高46.05米,南门午门地平标高44.28米,有近两米的高度差。紫禁城内的排水系统,即依据这一高度差布设。其次,紫禁城内的明、暗排水沟道很多,台阶与建筑物上也都开有方便雨水排泄的券洞沟眼。

紫禁城地下排水系统示意;图片来源:刘畅,赵仲华,紫禁城地下排水系统研究//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二辑),1997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紫禁城整体地基高于北京城,主体建筑又都建造在很高的台基上,如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层台基皆高达8米有余,明代的情况大概也差不多,这些建筑物绝无可能被内涝波及。所以,万历三十五年的这次水淹紫禁城,问题其实是出在了北京城的防洪防涝能力不足——当“长安街水深五尺”时,紫禁城关闭排水闸门则会形成内涝,不关闭排水闸门则会导致倒灌,最终导致东华门被泡塌的结局。⑥

东华门位置示意图,引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而紫禁城之所以会被倒灌,实际上也与其排水系统有关。“紫禁城内的排水沟渠全部通向内金水河。内金水河又与紫禁城城墙外侧52米宽的护城河相连,之后同周边的外金水河、中南海等水系相通,这些水系同时兼有排水功能,相对整个排水体系来说,紫禁城排水系统是北京城区排水系统的第一级,这是昔日皇家地位的体现。”⑦

但皇家只顾把紫禁城内的水往外排,却看不到外面的水也可能倒灌淹了紫禁城。

明代北京城的水灾主要有两个成因。一是降雨内涝。如成化九年(1473)夏天,“涝,城内水满,民皆避居于长安门等处,后水至长安门,复移居端门前,至棋盘街。”⑧ 当时发生了严重的内涝灾害,百姓们先是群聚到地势较高的长安门等地避灾,后来水位升高了,又转移至地势更高的端门和棋盘街。二是洪水入城。如天启六年(1626)闰六月,因暴雨如倾,“东西河溃共七十余丈”,洪水冲入北京城,造成了“城门不及流,御河冲桥上,满城如听万家哭,墙崩屋圮随飘荡”⑨的惨剧。当然,大多数时候,北京城的水灾是洪水与内涝兼具。前文提到的万历三十五年京城大水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降雨内涝,自然是因为城市排水系统没有做好。

成化八年(1472),工部上奏请求检修京城的排水系统:“西城频年雨潦为害,议以京城濠堑自正统间修城以后,三十余年未经疏浚,及城内河漕沟渠尤多湮塞,每天雨连日,流泄不及,坏军民庐舍。”北京城的排水系统竟已长达三十余年没有维护疏浚,相关部门的消极怠政由此可见一斑。鉴于次年,也就是前文提到的成化九年又再次发生了严重的内涝灾害,可以合理推测工部的这次上奏没能推动检修进程。

万历三十五年的水淹紫禁城,更与京城的排水系统瘫痪有直接关系。此次水灾始于闰六月二十四开始的大雨,正式形成内涝的时间是七月初五。七月初四,工部右侍郎刘元霖实在忍不住了,上奏万历皇帝要求减少皇室的铺张浪费,将省下来的钱用于疏通维护京城的排水系统,结果却遭到了拒绝。直到内涝倒灌紫禁城,将皇宫的城墙给泡塌了,七月十五日,皇帝才紧急命令工部“浚沟渠,通水道”。可惜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工部尚未来得及部署排水系统的整修,河流决堤造成的洪水又灌进了北京城。⑩

此外,明代北京城的内涝还有一种情况——有时候,城内无内涝而城外有洪水。为防洪水入城,皇帝会下令关闭城门与水关。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确保京城乃至紫禁城免受洪水冲击,坏处是城内雨水无法排出,没内涝也会人为制造出内涝。

北京城宫殿之图,存于日本宫城县东北大学图书馆,刻印于万历年间,或为存世最早的北京城古地图

而洪水频繁入城,也与人祸有关。

早在元朝定都北京时,因建设元大都,周边地区的森林植被就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元朝短命而亡,朱棣自侄子建文帝手中篡夺帝位后迁都北京,再次启动大规模的都城修建工程,未及恢复的森林再次遭遇大规模砍伐。奉天殿等三大殿遭遇火灾后,翰林院侍读邹缉上奏批评朱棣大兴土木,提到京城修筑工程搞了近二十年,“民以百万之众,终岁在官供役”,有多达百万的青壮年常年在工地服劳役,劳役之一便是砍伐北京周边地区的树木(史料记载称“有巨木出于卢沟”)⑪。吏部主事萧仪也上奏说,他的家乡江西乐安,自永乐四年开始,无论贫富、无论家中壮丁多少,皆已被抓去武夷山中,为修筑紫禁城伐木。壮丁们死在山里后,接下来被抓的便是女人与孩子。

明成祖朱棣像轴。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朱棣之后的皇帝们继续大兴土木。明神宗自万历十一年修筑天寿山皇陵始,至万历四十六年修乾光殿止,年年皆有大型土木工程。万历三十一年筹修三大殿时,摊派给贵州的任务之一是“采办楠杉大木”12298根,合银107万余两,摊派给湖广的楠杉任务更大,合银约420万两。湖广、贵州、四川三省合计,仅被摊派的楠木一项便高达930余万两白银⑫。楠木自外省千里迢迢运来,常规木料则是从北京周边取用。楠木的需求量如此之大,常规木料的需求只会更多。无节制的砍伐,甚至影响到了明帝国的边防。隆庆年间,大臣庞尚鹏上奏说,因森林被大量砍伐,北京周边的蓟州与昌平一带已是“蹊径日通,险隘日夷”⑬——没有了森林的阻挡,蒙古骑兵可由此长驱直入。庞希望朝廷能够重视这件事情,发动军民植树造林,以巩固边防。

京城周边地区森林植被覆盖率急骤下降的一项直接后果,就是土壤的储水能力遭到破坏,降雨量稍大即会形成洪水。小洪水祸害城外百姓的田宅耕地,大洪水则会冲击到北京城乃至紫禁城。

①单霁翔. 故宫排水系统营造与维护中的"工匠精神"[J]. 北京规划建设, 2017(2):3. ②吴庆洲:《中国古代城市防洪研究》之“明北京城水灾情况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第148-151页。 ③郎瑛:《七修类稿》卷五“黑云荡日大水入京”条。 ④朱国桢:《涌幢小品》卷二十七,“都城大水”条。 ⑤《明神宗实录》卷四百三十五,万历三十五年闰六月乙酉条;卷四百三十六,万历三十五年七月戊戌条。 ⑥张雅平、曹萍:《明代紫禁城环状河渠排水系统的形成与功能》,《故宫学刊》2019年第1期。张雅平:《等高线在紫禁城地面排水系统研究中的应用》,《古建园林技术》2015年第1期。 ⑦单霁翔. 故宫排水系统营造与维护中的"工匠精神"[J]. 北京规划建设, 2017(2):3. ⑧《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五十四,康熙五十二年六月己丑条。 ⑨海上元元居士:《镜山庵集》卷二十四,《大水谣》。 ⑩于德源:《明代北京城市水灾》,《首都博物馆论丛》2004年第1期。 ⑪吴文涛,孙冬虎著:《北京城市史:环境交通》,北京出版社2018年版,第199页、第271-278页。 ⑫南炳文、汤纲:《明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22-723页。 ⑬庞尚鹏:《酌陈备边末议·以广屯种疏》。

撰文 | 言九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