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才女李清照晚年生活得十分凄惨?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49岁的李清照在丧偶三年之后带着原配丈夫赵明诚的古董改嫁给了右承务郎张汝舟,岂料新婚之夜圆房之后,张汝舟粗鲁地捏着李清照的脖子,找她要赵明诚留下的古董,这一夜李清照被张汝舟折磨懵了,她万万没想到之前对自己贴心照顾,嘘寒问暖的张汝舟会这样。
这就是一代大才女李清照的晚年悲惨遭遇的一幕而已,李清照的晚年就如同是她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写的那样:凄凄惨惨戚戚。
(资料图)
李清照的悲惨生活始于46岁那一年,也是那一年她的丈夫赵明诚去世,其实在此之前李清照的生活绝对是令人艳羡的幸福生活。
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的学生李格非生育了一个女儿,李格非师从苏轼,本身就学识渊博,因此爱女降生,他自然要给起一个文雅的名字,于是他在唐代著名大诗人王维的诗词《山居秋暝》中找到了灵感,他撷取《山居秋暝》中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给女儿起名为李清照。
李格非后来官至提点刑狱和礼部员外郎,算得上是官宦人家,李格非酷爱读书,家中藏书非常丰富,而且李格非对待女儿和儿子一视同仁,还特意聘请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教导女儿李清照读书。
李清照的生母王氏是元丰年间的宰相王珪长女,是正经的书香门第家族出身,虽然王氏在李清照2岁时就去世了,但是李清照的继母王氏也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家族,她的继母王氏是宋仁宗天圣年间的状元王拱辰的孙女,继母也非常疼爱她,对她视如己出。
可以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属于高级知识分子,她的生母和继母也都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的大家闺秀,因此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李清照自然是文采斐然了。
再加上李格非还十分重视她的教育,聘请了晁补之这种名师来教导她,所以李清照在少女时期就能写出《如梦令》这样流传千古的名词。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李清照自然不会受到太大的委屈,而她的第一段婚姻也很幸福美满,18岁的她嫁给了21岁的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婚后夫妻二人非常恩爱,赵明诚十分敬重妻子的才学,对她极为疼爱。
而且夫妻俩爱好兴趣也非常相投,夫妇俩不仅酷爱收藏古籍,还都十分热爱收藏古董字画和金石,每当遇到名画或者奇书,夫妇二人必定共同鉴赏。可以说李清照婚后与丈夫赵明诚志趣相投,因此婚后是非常美满幸福,令人艳羡。
这就是李清照的前半生,她的人生可以说是顺风顺水,幸福美满。但是她的后半生凄惨遭遇也是与当时的历史大局势密不可分的。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这一年的李清照44岁,也是在这一年时历史上爆发了靖康之变,金国军队南下很轻松的就攻克了北宋都城开封,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父子二人以及北宋的王公贵族全部被金国掳走。
当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出任淄州(现今山东淄博)知州,正好赵明诚的母亲在江宁(现今江苏南京)去世,赵明诚南下为母亲奔丧,李清照得知北方都城沦陷,恐怕金人劫掠山东地区,于是她从青州老家收拾了夫妇多年来的15车藏品准备南下去与丈夫赵明诚会合。
赵明诚在江宁守孝时期,正好宋高宗赵构南逃建立了南宋朝廷,于是南宋朝廷就册封赵明诚为江宁知府,命他守护好江宁。
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时,李清照终于带着15车藏品从山东来到了江宁与丈夫赵明诚会合,原本他们夫妇二人可以随着南宋朝廷在南方偏安一隅,但是悲剧还是再次发生在了他们身上。
由于北宋朝廷灭亡,当时的南宋内部人心不稳,尤其是军队中更是人心思变,因此在建炎三年(1129年)时,江宁统兵官王亦企图发动叛乱,赵明诚的下属得知了王亦想谋叛的事情,于是就把这件事汇报给了赵明诚,但赵明诚却没当回事。
结果王亦发动叛乱的当夜,赵明诚得知王亦叛乱后,居然不顾妻子李清照,偷偷地用绳子缒着城墙逃跑了,幸亏赵明诚的下属早有准备,很快平定了王亦的叛乱。
李清照在发现丈夫赵明诚居然胆小的弃城逃跑,还不顾她的安危,她十分郁闷,也十分瞧不起赵明诚,两人的夫妻感情也出现裂痕,大不如前。后来朝廷追究赵明诚弃城逃跑的责任,将他罢官。
被罢官之后的赵明诚只能带着李清照外出散心,夫妻二人游览了乌江,在游览到乌江的楚霸王项羽自尽之处时,李清照有感而发,既为了讽刺南宋懦弱的统治,也是为了讥讽丈夫赵明诚胆小懦弱弃城逃跑的事情,她写下了纪念项羽的《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面对着滔滔江水有感而发,随口就吟诵出了这首《夏日绝句》,当时的赵明诚正站在她的身后,听她如此吟诵羞愧难当,从此之后赵明诚更加羞愧自责,对于那一夜自己不负责任抛弃爱人和职责重任弃城逃跑的事情更加追悔自责,在回到江宁之后不久,赵明诚感染了疟疾再加上愧疚自责,因此他很快就去世了,年仅49岁。
赵明诚的去世对李清照打击很大,在把赵明诚下葬之后,李清照就大病一场,差点病重的去世,好不容易熬到病好了,又赶上金国大举南下。
正好赵明诚的妹夫李擢成为兵部侍郎在洪州(现今江西南昌),于是李清照带着赵明诚遗留下来的两万卷藏书和两千多卷金石拓本前去投奔,结果很快金国军队攻克了洪州,李清照只得舍弃了大部分的古籍藏书,只带着一些珍贵的书籍和文物逃跑。
一个小寡妇带着那么多珍贵的古董、书籍、文物逃跑,还是在那个混乱的时期,有多么艰难可想而知。
而且当时还有一些小人图谋赵明诚的古董和文物,因此他们对外诬陷称赵明诚有内通金国的嫌疑,李清照听到这些消息后十分害怕和担忧,因为如果坐实了赵明诚内通金国的罪名,不仅她要受到惩罚,连赵明诚的家族成员也都要受到牵连,所以这段时期非常忧惧。
不过很快李清照就明白了,这些造谣者都是图谋赵明诚的古董和文物,既然如此,把这些东西进献给宋高宗赵构,那就没有人能再想着攀诬赵明诚了,于是李清照扬言要一路追寻宋高宗的踪迹,把赵明诚遗留下来的古董文物进献朝廷。
李清照有这种想法非常睿智,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她一个妇道人家带着这么多古董文物自然引人垂涎,既然都想谋求这些古董文物,那么就大家都别要了,全都进献给朝廷。
但是由于当时时局不稳,李清照一路追寻宋高宗的足迹也没能追上,最终在路上有一部分古董文物被一些散兵游勇强抢而走。
在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时,李清照颠沛流离的来到了浙江绍兴,在这里她寄宿在当地百姓钟氏之家,可是入住没几天,李清照随身携带的大部分古董文物和一些珍贵字画都被盗走。
至此赵明诚留给李清照的古董文物、古籍珍本、古玩字画大部分都遗失了,当时李清照身处异乡,无依无靠,即便这些东西被盗了,她还能怎样,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次年也就是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来到了临安府(现今浙江杭州),在这里她随着南宋朝廷定居下来,但是李清照经历丈夫的收藏珍品散失殆尽,加上一路颠沛流离,她陷入了悲痛和百般的走投无路状态中。
也是在这时候一个别有用心的男人走进了李清照的生活,这个人就是她的第二任丈夫张汝舟。其实张汝舟早就听闻赵明诚死后遗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藏品,再加上李清照才貌双全,所以他就有了想法,想求爱于李清照,只要俘获李清照的芳心,那么他可就是人财双赢了。
就这样在李清照人生最低谷最黑暗的时期,张汝舟走了进来,他对李清照是关怀备至,嘘寒问暖,这也很快就打动了李清照的芳心,于是49岁的李清照就改嫁给了张汝舟。
后人对于李清照改嫁张汝舟的事颇为鄙夷,认为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去世仅仅三年之后就迫不及待的改嫁了第二任丈夫,这是不是有些太着急了。
但是这些人从来没有站在李清照的角度去想一想,李清照在那个混乱的时期,孤身一身漂泊异乡,还经历了随身携带的收藏品被洗劫的事情,她真的是叫天无路,叫地无门,无依无靠,在她这种情况下,别说女人,就算是男人都想尽快找个伴侣依靠,所以李清照改嫁的事情真的是不应被后人非议。
只可惜李清照的命运太凄惨了,她遇人不淑,遇到了带有目的性的张汝舟。
张汝舟比赵明诚差远了,没学识也没有太多文化,他的官职是靠着科举舞弊混出来的,这个人就是一个市井小人,他贪图的是赵明诚遗留给李清照的那些收藏珍品。
于是李清照与张汝舟结婚之后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张汝舟新婚之夜趁着醉酒时,就先给李清照来了一个下马威,第二天张汝舟又给李清照道歉。
可李清照对于手中仅存的赵明诚遗留下来的收藏品极为珍重,她连见都没让张汝舟见过,时间久了之后,张汝舟一看李清照如此手紧,他索性就撕破脸露出了真面目,整日对李清照拳脚相加,逼她交出那些珍贵的收藏品。
李清照本以为找到了晚年可以依靠的男人,结果却惨遭家暴,李清照最终忍无可忍,决定和张汝舟一刀两断。
忍无可忍的李清照向朝廷检举揭发了张汝舟科举舞弊骗官的事情,并向官府申请与张汝舟离婚,经查证属实,张汝舟最终被朝廷罢官,李清照算是告赢了。
但是按照宋朝的律法,妻子告丈夫即便是胜诉状告成功,也得被判刑两年,李清照在明知道有这条律法的情况下,还毅然起诉张汝舟,可见她的勇气和决心。
不过李清照还是很幸运的,她在入狱九天之后,在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帮助下就被释放出来,此后的李清照也绝了再婚的想法,继续以赵明诚未亡人的身份自居。
由于李清照与赵明诚一生无儿无女,所以她年老之后非常孤苦无依,全都依靠亲友接济生活。
即便李清照遭遇了人生如此的挫折,但她依然没有意志消沉,此后李清照的诗词创作热情反而更加高涨,并且她把创作视角转移到了国家天下的大事之上。
此后李清照创作的诗词大多是借用历史典故暗讽当时的南宋统治者懦弱无能,不识将才,不思收复失地。
比如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就表达了国破家亡,自己无家可归的生活愁苦,还有在《题八咏楼》中: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这首诗完全就是悲愤宋朝皇室的暗弱无能,感慨大好江山如此难守的气势,尤其是那一句“江山留与后人愁”更是堪称千古之绝唱,其诗词的意境不逊于豪迈男子。
李清照晚年除了写诗作词之外,她还整理了赵明诚生前的遗作《金石录》,并亲自撰写了《金石录后序》,随即她将这两部书进献给了南宋朝廷,也算是为丈夫赵明诚留下了精神财富。
至于李清照晚年最后的生活史料中没有记载,想来李清照没有丈夫又没有子女,晚年必定孤苦无依,当她再次出现在史料记载中时,那是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李清照在怀揣着对已故丈夫赵明诚的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无依中悄然的凄凉去世,终年72岁,从此中国文学史上再也没有出现一个能与李清照媲美的才女。
可以说李清照的前半生有多么幸福,她的后半生就有多么凄惨,她的后半生完全可以形容为中年丧偶、家产被盗、再婚渣男、惨遭家暴、孤苦无依、悲凉去世。
其实也正是李清照晚年的悲惨际遇,才使得她把悲痛和苦难转化成文学创作的动力,也让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奠定了她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才女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