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八年,元朝僧官出行,场面十分盛大。恰一少年目睹这一幕心生向往,心中也出现了出家的念头
作为年轻人有一些奇怪的想法并不奇怪,但这个年轻人真的去了苏州郊区的妙智庵。
出家,不是你跑到寺庙说有人替你,先做家务,同时学习佛经,建立自己对佛教的信仰。
(资料图片)
少年天赋还算不错,不仅学佛,还触类旁通研究过道家的经典,还拜入道士席应真门下。
席应真是一代道流高士,精研《易经》,深通战略和阴阳术。
至正十二年(1352年),少年18岁,正式剃度出家,法号道衍。
田艺衡《留青日笔》载:
广孝,幼名天禧,长洲人,世医。有一天,当我进城的时候,我看到了和尚的繁荣,叹了口气:‘和尚也那么富有,那么邪恶?!’元仁辰年,然后出家,进入里面的妙智庵,改名道衍。
巧合的是,这一年,另一位和尚还庸俗地投军,成了濠州红巾军首领郭子兴的下属。
是的,他就是朱元璋。
02
元末,天下大乱,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直到13年(1353年),私盐贩子张士士诚率领盐民起义,因为受不了盐警的欺压,先后攻占泰州、兴化、高邮、扬州等地,在高邮称王,建元天佑。
16年(1356年),张士诚占领平江(今苏州),立即迁都。
此后,张士诚实施了一系列新政策,除了官弊,修水利,兴农桑,废除了元朝的苛捐杂税,经济形势不断改善。
不仅如此,张士诚还兴文重教,开科取士,开红文馆,为学士提供日常饮食和津贴。一时间,江浙文士纷纷投票。
苏州成了元末人们的天堂。
其中,苏州北郭聚集的十余人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北郭诗社,被称为北郭十友。
在这个群体中,有道衍的身影。
陈田《明诗纪事》载:
唐卿与杨基、张羽、徐贲、王行、王彝、宋克、吕敏、陈则、释道衍为高季迪北郭十友。
被誉为明初三大家的北郭十友领头人高启(另外两人是宋连和刘伯温)。
道衍与他们地诗交流,互相唱歌,相处得很愉快。
在北郭十友中,道衍与高启关系最好。
03
好日子没多久。
27年(1367年),徐达率部攻破苏州,张士诚被吊杀。
徐贲、宋克、张羽等北郭十友选择入仕朱元璋。
与道衍相交最深的高启对朱元璋并不感冒,他拒绝了户部右侍郎的高位,要求终老林下,这让朱元璋非常不高兴。
高启曾写过一首题宫女图,里面有两句话是这样的:
狗隔花空吠影,
夜深宫禁有谁来?
这首诗原本是关于元顺帝宫廷隐私的。
朱元璋号入座,朱元璋认为高启是在借古讽今挖苦自己。
众所周知,朱元璋的猜疑和严厉。
即使是那些很早就来投靠他的人,比如杨宪、宋连、汪广洋等,也是注定要失败的,更别说高启了?
收拾高启,迟早...
04
洪武五年,苏州知府魏观觉得府衙太破,修建了新的知府治所。
府衙建成后,按照当时的规矩,要做一篇上梁文。
高启才华横溢,举世闻名,魏观请高启作上梁文。
这样一篇文章,终于把高启送上了刑场。
因为魏观把新府衙修在了张士诚的宫址上,朱元璋认定魏观居心不良,这是为了为张士诚招魂!
关键高启的上梁文里又发现了龙盘虎占字样,朱元璋暴走了。
这两个人在谋反,他们的心可以被惩罚。
朱元璋立即下令,将两人腰斩弃市。
王毅、杨基在北郭十友中也被牵连处死。
这件事震惊了道衍,可想而知,他必须为高启做些什么,向亡友致敬。
05
高启死后的第二年(1375年),他一直没有固定的地方。云游四方的道衍接受了朝廷诏通儒书僧试礼部的诏书,应该去北京留在天界寺。
直到洪武15年(1382年),47岁的道衍才有机会。
今年,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去世了。为了为马皇后祈祷,朱元璋在世界各地寻找高僧,让高僧们在封国读经。
道衍和僧录司左善事(管理全国佛寺机构的一把手)宗西是老熟人,所以此时他也在高僧队。
与藩王见面时,道衍一眼就看上了皇四子燕王朱棣。
因为王子朱标和自己的性格不一致,不能一起去。
在朱元璋的儿子中,朱棣是除朱标外最成器的。
于是他跑到朱棣面前,毛遂自荐,悄悄说:“贫僧若能为殿下所用,一定能为您奉上白帽子。”
朱迪觉得道衍话里有话,王戴白帽不就是皇吗?
他吓了一跳。
然而,只要是皇帝的儿子,他就会对椅子感兴趣。这种基因刻在上面DNA里的。
于是朱棣挑中道衍,和他一起去北平。
查继佐《罪唯录》载:
(洪武)十五年来,孝慈皇后崩溃,诏十王之国,王与高僧一,讽经推荐。衍以宗的推荐,得见燕王的藩邸,乘间请说:‘臣观大王骨相十,英武冠世,今皇图草昧,东宫仁柔,愿厚自爱。大王试乞臣府,臣奉白帽王。
06
来到北平后,道衍在大庆寿寺做了住持。
他曾两次拜访元朝开国功臣刘秉忠的墓塔。
刘秉忠也是和尚,在元世祖忽必烈帐下运筹帷幄,尽力帮助他实现帝王大业。
以刘秉忠自命其志其志。
但即使道衍想造反,帮助朱迪篡夺江山,也要考虑历史进程。
至少在洪武十五年,太子朱标尚且在世的时候,朱棣没有什么胜算。
然而,上帝喜欢开玩笑。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逝,皇太子虚悬。
朱棣的机会有点暴露。
07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建文帝。
朝廷在黄子澄、齐泰等人的建议下,实行削藩政策。
道衍密劝朱棣起兵,见诸王相继受罪。
朱棣自然也有这个想法,但他还是担心自己的师出无名,毕竟正统在建文那边。
朱棣问道衍:民心向彼,奈何?
道衍答: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为了掩人耳目,道衍在燕王府后院修建了地下室,同时在外面饲养鸡鸭鹅,以混淆在地下室建造军器的声音...
乃进袁巩和金忠。因此,成祖意益决。阴选将校,勾兵卒,收才勇敢。燕迪,故元宫,也很深。道衍训练兵后园穴地作为重屋,令人眼花缭乱,令人眼花缭乱。密羽毛的人日夜铸就军畜、鹅、鸭的声音。
08
到了起兵的日子,一场暴风雨突然来了,把燕王宫的瓦片吹下来。
这意味着出师不利...
当大家面面相觑时,道衍道:
殿下不闻?飞龙在天,从风雨开始。瓦坠,天易黄屋耳!
——上帝要我们燕王当皇帝!这就是为什么绿瓦被砍掉,为以后换黄瓦做准备!
一句话立刻点燃了燕王府的士气。
誓誓后,朱棣正式起兵,要清君侧,以杀齐泰、黄子澄为名,奉天靖难。
朱棣进攻东昌三年(1401年)失败,将军张玉战死。
朱迪有点心灰意冷。他已经出兵三年了。他冒着矢石,带头,多次路过死亡。虽然他赢了多输了少,但建文小朝廷的兵马似乎永远无法消灭。现在只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
《明史·成祖本纪载:
当时,王称兵已经三年了。亲战争,冒矢石,带头,经常乘胜逐北,但也屡濒临危险。在所克城邑,士兵们旋复为朝胤廷守卫,只有北平、保定和永平。
这时,道衍向朱迪指出了问题的关键——
如果正面与建文帝战斗消费,朱棣肯定不是对手,朱允炆可以不断地命令世界勤王。
今天的计划,只是摆脱包袱,不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直插南京。
因为建文朝廷的所有部队都集中在北平,南京的城市防御一定是空的,朱允文的君主和大臣们一定没想到朱迪会冒险斩首。
朱棣从之。
连败诸将于飞河、灵璧,渡江入京师,南京城陷入困境...
09
朱棣于1402年6月坐上皇位。
姚广孝拒绝了朱迪奖励的黄金和宫女,总是穿着黑色的衣服,只想去皇陵念经。
岁数大了,他与政治的关系也没那么密切了
他是仁宗皇帝的太子少师...
他做了皇长孙朱瞻基的侍讲和侍读...
他主持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编辑...
暮年,他写了一段自白:
随缘而生,任运而行。犹孤蟾的印记沧海,片云之浮太清。没有他说,即此,就是人们问我,手里的栾珠怎么样?
妖僧姚广孝与永乐16年病倒
朱棣去探望了好几次。
朱棣问他,还有什么解释?
姚广孝:出家人复合相爱!
朱棣又问。
姚广孝终无言。
三月二十八日,姚广孝端坐而逝,终年八十四岁。
朱棣废朝两天,追礼,恭靖,亲自为他写神道碑。
明仁宗朱高炽将姚广孝分享太宗庙。
10
姚广孝死了,但关于他的争议却越来越激烈。
明中期以后,文人大夫编排了许多笑话丑化姚广孝。
嘉靖年间,姚广孝被撤销配享太庙资格。
乾隆直接说姚广孝称兵篡逆,用其谋。
奸僧,恶人,野心家……
在许多史学作品中,道衍的造反精神似乎是无缘无故的。
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朱元璋杀了他最好的朋友,道衍不会在南京朝堂立足。
而自己一个和尚想造反,那无疑是痴人说梦,朱元璋这个平民皇帝,翻遍五千年,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鼓励朱迪造反是一种实践。
或许他所追求的,是为朋友们报仇,外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然而,多智而近妖,以北平一角对抗朝廷,四年后成为帝业,古今未有,还有比他更妖的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