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安郡考辨
作者 ▲ 王琳祥
在唐宋元明清时代的地理志书中,黄州之下经常附带“齐安郡”的字样,而在唐宋人的诗文中,将黄州称之为齐安郡者比比皆是,齐安郡与黄州之间的渊源为何如此密切,笔者以为有必要加以考辨。
(相关资料图)
一、萧齐王朝始置齐安郡
南朝萧齐王朝建立,高帝萧道成在其臣僚的建议之下,将其统治区内的一部分郡县名称皆冠以“齐”“安”“宁”“义”“昌”等字眼,意在江山永归萧氏所有。此期间,仅湖北境内就有齐安、齐兴、齐康、齐昌、义安、怀安、武宁、长宁、义宁等郡,至于县名的更换就不胜枚举了。
萧齐建元二年(480年),朝廷在豫州西阳郡与弋阳郡境内设置齐安郡,郡治南安。《南齐书·州郡志》在郢州齐安郡的辖县中就记有六县,分别为:齐安、始安、南安、义城、义昌、义安。《隋书·地理志》在永安郡黄冈县的沿革中说:“齐曰南安,又置齐安郡。”《元和郡县志》在黄州齐安郡下也说:“萧齐于此置齐安郡,隋开皇三年罢郡置黄州。”北宋人乐史在《太平寰宇记》黄州齐安郡下记述说:“晋为西阳国,宋为西阳郡,齐又分为齐安郡。”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黄州沿革下说:“萧齐分西阳为齐安郡。此据《元和郡县志》及《寰宇记》,而《南齐志》既有西阳郡,又有齐安郡,而齐安郡下却不言建立年月。”《湖北舆地记》除有“罗田县,为齐之齐安郡所属义城、义昌、义安等县地,盖因县有义水而名也”的记述之外,该书还强调说:“齐分西阳县分义阳县置齐安郡,属司州。”(义阳县,今湖北随县北境为其地)徐文范在《郡县表》中认为“齐析邾置南安县,立齐安郡”,并强调:“齐置齐安郡,领齐安等六县,合置于弋阳郡之邾。”
南朝萧齐时代起止年为公元479-502年,在二十三年中,朝廷设置的齐安郡,有学者以为郡治在今麻城西南,然而据以上史书记载,一说齐是分西阳与义阳二县置齐安郡,一说析邾县置南安县立齐安郡。事实上,前者谓西阳以南朝宋王朝的西阳立言,后者谓邾县则是以汉晋时期的邾县立言,实际上是指同一地区,即今新洲、黄冈、罗田一带。徐文范“齐置齐安郡,领齐安等六县合置于弋阳郡之邾”一言最为明确。惟萧齐时代的弋阳郡隶属豫州,领期思、弋阳、南新息、上蔡、平舆五县,邾县(西阳)则隶属于西阳郡,徐氏笼统而言之。
二、梁朝两个齐安郡,一在郢州,一在沙洲
梁武帝在位期间,仿效萧齐的作法,亦将一些郡县名称换上“梁”字,如梁兴、梁安、梁丰等。梁武帝时代有两个齐安郡,分别隶属郢州与沙洲。当时朝廷废西陵县,于原齐安郡北境及建宁郡(麻城)境内置沙洲,州治白沙关,领齐安、建宁二郡。齐安郡仅领梁丰一县。沙州之齐安,实为古邾县之北境,其梁丰县跨及黄安。是时,原齐安郡名称未变,隶属郢州。梁太清二年(549年),沙州为东魏所得。不久,西魏(535-536年)于郢州齐安郡置巴州,郡领梁兴、南安二县(梁兴,今黄陂,梁时改名为梁安;南安即今新洲)。史称梁朝两个齐安郡,即郢州一齐安,沙州一齐安。
《魏书·地形志》在沙洲齐安郡下说:“领县一,梁丰。”在南司州齐安郡下说:“领县三:保城……鄳……齐安……”
北齐天祐三年(552年),文宣帝高洋置衡州于郢州齐安郡内。衡州一名因项羽曾立吴芮为衡山王、建都于邾城所得。衡州领齐安郡,郡领南安县。《隋书·地理志》记载此事说:“后齐置衡州,陈废。后周又置。”《旧唐书·地理志》亦明确记载:“黄冈,汉西陵县地,江夏郡。北齐于旧城西南筑小城,置衡州,领齐安一郡。”《太平寰宇记》黄州下记述说:“北齐天保六年于旧城西南别筑小城,置衡州,领齐安一郡。”《舆地纪胜》黄州沿革下说:“北齐别置衡州。《寰宇记》云:‘北齐天保六年于旧城西南别置衡州。’《隋志》永安郡下注云:‘后齐置衡州,陈废。后周又置。隋改曰黄州。’”《湖北舆地记》则记为:“齐于故西陵城西南别筑小城,置衡州。”由此可见,齐安旧城即西陵故城,齐、梁曰南安,即今武汉市新洲区城关镇,故《大清一统志》明确记述:“齐安故城,在今黄冈县西北一百二十里。”
与此同时,北齐在司州亦置齐安郡,郡治齐安(今河南罗山县),领齐安、保城、高安三县。原西汝南郡与鄳县俱入齐安郡。北齐废西汝南郡与鄳县立高安县。隋开皇十八年于高安故城置罗山(今属河南)。《隋书·地理志》在弋阳郡下说:“后齐置齐安、新蔡二郡。”
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陈伐齐,克黄城镇。衡州齐安郡降陈。是时立南司州,领安昌郡,郡治黄陂县北十五里,郡领黄陂一县。当时,陈废衡州,将齐安郡隶属郢州,郡领齐安、甑山二县。不久,陈以鲁山郡赂周,甑山县亦随鲁山郡归周(鲁山郡即今汉阳,鲁山城在鲁山,鲁山即今龟山。甑山县治在今汉川县东南十里甑山下)。北周得鲁山郡之后,江北汉、沔俱归其有。
陈朝的南司州仅辖安昌一郡。安昌郡仅领黄陂一县,州治黄城镇。不久,南司州为后周所得,后周始改南司州名为黄州,置总管府。当时的黄州州治在西陵县西南七十里处,领一郡一县,郡即安昌,县即黄陂。清人杨守敬在《隋书地理志考证》中说:“后周黄州,因黄祖黄城镇为名。”《元和郡县图志》记述说:“安昌故城,在西陵县西南七十里,高齐筑,以捍陈寇。”《旧唐书·地理志》在黄州黄陂县下记述说:“后周于古黄城西四十里独家村置黄陂县。”这应是黄陂立县的由来。
北周的光州亦有齐安郡,郡领齐安、高安二县(齐安,位于今红安;高安,即今河南罗山县)。北周的衡州仅辖一郡一县,郡即齐安,县即南安。《周书·静帝纪》载:“大象元年,宇文亮拔黄城,取南定、北光、衡、巴四州。”由此可知,衡州州治在齐安郡,齐安郡治南安县。南安县治即今武汉市新洲区城关镇。
三、隋唐时代,齐安郡、南司州、永安郡、黄州名称反复更替
隋王朝灭陈,天下始合为一。开皇三年(583年),改齐安郡名为黄州,领南安、梁兴、黄陂、信安四县。开皇十八年(599年),将南安、齐安二县合併改称黄冈县,以县境内黄冈山为名。这就是黄冈县得名的由来。同年,改梁兴曰木兰,改信安曰麻城,黄陂县名依旧。
隋大业三年(607年),朝廷又诏令改州为郡,黄州改称永安郡,仍辖黄冈、黄陂、木兰、麻城四县。永安郡因战国时期春申君黄歇之都永安宫而得名。郡治依旧不变。
唐王朝建立之后,高祖李渊又诏令天下改郡为州,并以郡太守为刺史。永安郡于武德三年(620年)又改称黄州,置总管府,州治、府治沿袭永安郡郡城不变,
唐武德七年(624年),朝廷诏令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废南司州及亭州,地归黄州。同年省堡城入黄冈,省阳城以麻城的名义来属黄州。
北宋人李昉在《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九“黄州”下援引唐代《十道志》的记述说:“黄州齐安郡,《禹贡》荆州之域。战国时属楚。秦为南郡地。汉为西陵县。高齐置衡州。隋开皇三年为黄州。”
苏东坡《次韵答贾耘老》诗中有“五年一梦南司州,饥寒疾病为子忧”句,宋人赵次公注云:“南司州者,言黄州也。唐武德三年,于黄州黄陂县置南司州,七年废,其初盖北齐武帝置也。”
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卷四十九淮南西路黄州古迹门下记述说:“故南司州,唐武德三年于黄州黄陂县置南司州,七年废。其初盖北齐武帝置也。坡诗云:‘五年一梦南司州。’”坡诗即苏东坡之诗,苏东坡用南司州指代黄州是很别致的。
唐天宝元年(742年),朝廷诏令改州为郡,黄州因此又改称齐安郡,郡城仍在南安(即今武汉市新洲区政府所在地)。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朝廷又诏令改郡为州,齐安郡复为黄州,隶属淮南道,领黄冈、黄陂、麻城三县。
此后,黄州一名未曾改变,沿用至清。
齐安郡自南朝萧齐建元二年(480年)始置,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改郡为州,历时二百七十八年。其间反复变更,时存时废,皆因历代朝廷大势动荡所致。特别是梁代至北周,两个齐安郡并置,导致建置沿革紊乱。然以齐安作为郡名,毕竟有其渊源。
总的说来,齐安郡为黄州前称,因北周改南司州为黄州之前,南朝齐太祖萧道成建元二年(480年)就已在西阳郡与弋阳郡境内始置齐安郡,而且所领六县之中有齐安亦有南安,且齐安郡治南安。
有趣的是,晚唐大诗人杜牧常在诗文中将滨临大江的黄州城称之为齐安郡,如在《题齐安城楼》诗中说:“呜咽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在《齐安郡晚秋》诗中说:“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在《齐安郡中偶题二首》诗中说:“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在《齐安郡后池绝句》中写道:“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甚至离开黄州之后,杜牧还在《忆齐安郡》诗中说“平生睡足处,云梦泽南州。一夜风欺竹,连江雨送秋” 。
北宋人王禹偁为黄州刺史之日,常以齐安代指黄州,如在《三黜赋》中,王禹偁直言“今去齐安,发白目昏” ,在诗中则言“齐安古郡废,移此清江头”,“诗情不负齐安郡,杜牧当年与我齐”等等。
苏东坡谪居黄州,亦常将黄州称为齐安,如诗目有《杭州故人信至齐安》,《今年正月十四日,与子由别于陈州。五月,子由复至齐安,以诗迎之》等,其诗句如:“便为齐安民,何必归故丘”、“长使齐安人,指说故侯园”、“索漠齐安郡,从来著放臣”等等。
由此看来,唐宋时代的骚人墨客,将黄州称之为齐安,皆有怀古的情结。
作者简介:
王琳祥,字沁洋、心祥,黄冈市赤壁管理处文史顾问、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等。曾在美国、日本、台北及国内国家、省市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近200万字的学术论文。著有《赤壁之战战地研究史》《苏东坡谪居黄州》《苏东坡的道家情结》《黄州赤壁》等学术著作。黄冈市政协文史委员会文史专员、湖北省吴楚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