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有成必有败,为人有兴必有衰。
上回说到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败局,拿了一手好牌,国舅爷大将军何进,在最辉煌时,遇见危险,最后命丧洛阳城。
这次,要说的是一个三国历史上有名的败局,那就是何进招董卓进京后,天下果然如朝内官员所说,开始大乱,董卓挟天子令诸侯,专横跋扈,民不聊生。
(资料图)
为讨伐天怒人怨的董卓,十八路诸侯顺应民心,结盟兴兵讨伐董卓,可谓声势浩大,气势汹汹。
按理,这诸侯结盟团结各路豪杰壮士,应大获全胜才是,谁知这场大战最后的结局,却是不得民心的董卓获胜,十八路诸侯惨败。
这场败局的原因,是什么?
1 主帅犹豫,看重出身奖罚不明
十八路诸侯,袁绍为盟主,且看他们刚起兵时,歃血为盟,非常神武。
可从战华雄,到后来三英战吕布,都能看出,盟主袁绍没有太多的决断,奖罚不明。
袁绍先对刘备轻慢,不待见他的县令身份。
当袁术讽刺,关羽只是一个小小弓手,会被敌方耻笑。
袁绍作为主帅不发一言。
关羽斩了华雄大获全胜,他没有任何赏赐。
这里可看出他更看重出身而不是战功,难以做到奖罚分明,很难吸引真正的人才。
当虎牢关三英战吕布获胜,袁绍下令收兵。曹操怒言为何不乘胜追击,袁绍不发一言。
曹操讨伐董卓失败,袁绍摆酒,曹操再趁酒进言,说起众志成城讨伐董卓初心,袁绍依旧不说话。
此时,袁绍作为三军元帅的问题,已经很明确,一是犹豫不决,不愿久战。再一个是看重出身,不重战功。奖罚不明,很难服众。
三军统帅也是如此,军心难免涣散,很难统领三军,所向披靡。
2 我不发粮草,你又去抢功,诸侯各怀心思
十八路诸侯最初兴兵之时,可谓英姿飒爽,士气满满。
只因讨伐董卓,是民之所向,匡扶汉室更是诸侯共同的心愿。
可惜,成也人多,败也人多。
人多好办事,但如果这么多人各怀心思,就不太好办了。
你瞧,讨伐董卓时,鲍信为了防止长沙太守孙坚讨得头功,就让手下鲍忠违背指令,抢打头阵。
很快鲍忠就被董卓手下的华雄斩死。
诸侯讨伐董卓的头阵就因有人抢功败北。
孙坚真是个人物,当他在讨伐中获得胜利,继续前进时,又被人妒忌上了。
那就是虎贲中郎将袁术。
他听信小人谗言,不发粮草给前方的孙坚,唯恐对方战功卓著。
这粮草一断,能征善战的孙坚也败下阵来。
诸侯讨伐董卓的重要一战,因有人怀有私心,败下阵来。
就算是袁绍这个主帅同样藏有私心,表面上他就是看重出身,犹豫不决,其实他就是希望自家战斗集团长足发展,对其他势力并不待见。
这样各怀心思的诸侯,如何能做到真正一条心,有劲一处使,讨伐董卓。
3 军心涣散,自相残杀
从一次次战役中的互不配合,到主帅奖罚不明,有私心。十八路诸侯早已军心涣散。
他们本可以趁董卓迁都,乘胜追击,反而各自猜疑,最后干脆自相残杀。
诸侯中,曹操对藏有私心的袁绍失望透顶,彻底离开谋自己的出路。
刘备关羽和张飞,刚刚崭露头角,没有诸侯看重的身份,等于离开。
再看,那被人妒忌的能打将军长沙太守孙坚,他因在攻打途中发现了传国玉玺,干脆私藏而走。
最后如何,
“江东孙坚丧于刘表之手,乔瑁为刘岱所杀,韩馥丢失冀州去投奔张邈,袁绍公孙瓒,将归顺董卓”
这个十八路诸侯的军队,早已是七零八落四分五裂的溃散之军,甚至还有人将归顺他们讨伐的董卓。
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十诸侯大军,从出师不利,到贻误战机,最后干脆败给不忠不义人神共愤的董卓。
这是三国历史上,太让人愤愤不平,又无可奈何的一场大败局。
写在后面
其实这场三国历史上有名的败局,从曹操的一首诗中就可见始末缘由。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诗里有,诸侯讨伐董卓的初心,汇集在咸阳的壮志,最后却因不齐心又犹豫,争权夺势自相残杀。落得失败的结局。
这场败局,给今天的我们什么启示?
那就是,当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就算顺应天时地利,人心所向,也还要有坚定意志,团结一致的决心和行动。
如果藏着私心,心思涣散,哪怕天助我也,人力再充足,也会是一盘散沙,甚至成为对方攻击自己的弱点。
职场和家庭是如此,个人的身心也是如此,心思需要坚定团结,有劲也要一处使。
您说是不是?
本文原创,图片为网络精选。
作者王小怡儿,16年城市媒体人,《怡儿话书影》主笔。
@怡儿话书影,那人那城,故事自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