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年,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汉哀帝刘欣在这一年诞生了。此时他的父亲刘康也只西汉朝廷中的定陶恭王,在皇位上的坐着的人是他的大伯刘敖。也就是说按照这个逻辑看下去,从逻辑上来讲,刘欣跟皇位是基本无缘了。
刘欣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刘康就因病去世了,刘欣也就顺其自然的承袭了他父亲定陶恭王的的爵位。看到这里要说刘欣命运多舛也确有其事,毕竟年纪尚幼就失去了父爱;但是说他是福星高照也是实不为过,毕竟对很多人来说,年仅3岁就能享受恭王待遇还是让很多人望尘莫及的!
在父亲死后,刘欣就由他的祖母定陶傅太后抚养,傅太后是何许人也?她可是前朝皇帝汉元帝的宠妃傅昭仪。作为曾经是一个帝王的宠妃,当然知道对于一个皇室的孩子来讲,学习教育是放在首位的事情。这也使得刘欣从小接受了非常良好的儒家教育,也培养了相当优秀的喜读诗书、勤奋好学的习惯。然而,也正是这样的成长经历,日后成了刘欣争夺太子之位的加分项。
【资料图】
我们前面也说了,按照正常的逻辑,刘欣是根本没有可能去继承皇位的。但是历史并不希望刘欣这样平平无奇的生活下去,需要他出来做些事情,这个机会很快就来到了刘欣的身边。
绥和元年,汉成帝刘骜由于膝下无子,按照传统习惯只能从宗室当中挑选太子人选。这对于刘欣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好的机会,但是当时在备选名单当中有两个人,一个就是定陶恭王刘欣,还有一个是中山孝王刘兴。刘欣是汉成帝二弟的儿子,而刘兴则是汉成帝的三弟,也就是说着个人还是个叔侄关系。
既然是要竞选太子,自然要从个人条件、学识程度、以及个人素质各方面来考虑,毕竟太子可是以后需要坐在龙椅之上指点江山的人选。
我们先看刘欣,曾经有一次汉成帝临时起意考察两人的学识。由于刘欣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汉成帝的提问自然都能对答如流;要他背诗也能背得朗朗上口;要他讲述理法,也能让汉成帝听得啧啧点头。
再来反观刘兴,他作为汉元帝刘奭的儿子,说起来还是刘欣的叔叔,可是在文化知识上真的是不止欠费一星半点。几乎可以说是胸无点墨可言,汉成帝问什么问题,他的表现都是如出一辙,只能尴尬而不失礼貌的默不作声。
再从个人修养上来讲,刘欣一直以来在众人以及叔叔汉成帝的心中都是以谦恭有度、彬彬有礼的形象存在着。而刘兴说好听点是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直白点就是毫不注重礼数。比如在吃饭的时候由于吃的过饱,他会当众将裤带放松一些,以求自己一时之快,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到此不难看出,在才学程度、个人素质方面刘欣已经妥妥的占了上风,接下来刘欣又迎来了祖母的助攻。
抚养刘欣的祖母傅太后一直也没闲着,一直在背后默默的支持着刘欣。作为曾经的帝王宠妃,傅太后自然懂得宫中的权谋之道。他悄悄的给当朝的皇后赵飞燕大批金钱以及珠宝,后来又送了重礼给皇骠骑将军王根。为什么要送礼给骠骑大将军?因为他是汉成帝的舅舅啊。
其实此时的赵飞燕和王根作为朝廷当中颇有权重的人物,他们也是处在权衡利弊的状态。太子人选马虎不得,他们作为权重级别很高的人物,自然也有一定的说服能力。在参考前期的选举过程之后,他们也做出了自己的判断,深知刘欣已经深得皇帝的欢心。加上这次傅太后的秦晋之好,自然让他们心中的天平偏向了刘欣。
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汉成帝立刘欣为太子。
要说一个人的本性是来自骨子里的认知呢,即使被立为太子之后,刘欣也是一如既往的表现出为人谦恭、平易近人的姿态。而且对汉成帝也是尊敬有加,他曾经对汉成帝说:
我才疏学浅,不见得足以胜任太子之位,陛下您深得宽容,必定还会有自己的子嗣。我现在很愿意侍奉在您身边,一旦您有了自己的知识我就归国受藩属。
有一个如此懂事的孩子,什么样的人会不为之动容,汉成帝听了以后也是更加喜欢刘欣,也使得他的太子之位更加的坚如磐石。
随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成帝暴毙身亡,21岁的刘欣顺利登基称帝是为汉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