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是武昌起义,第二枪是什么,没有公论也很少有人在乎。
正如珠穆朗玛峰是第一峰,无人在乎乔戈里峰是第二峰一样。
武昌起义能够成功是偶然的,却不是必然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必然的是清政府早晚要被推翻,至于是在武昌,还是在南昌,或者是西昌,就不一定了。
如果说是武昌的特殊位置——清朝的腹心位置决定了辛亥革命一定要从武昌起义开始,也有一定道理。
湖广总督张之洞,苦心经营武汉数十年。造就了武汉在当时的全国,是前五的城市。上海、天津、北京、广州、武汉。
没看错,当时的天津比北京更繁华、更重要。
北京当时是政治中心,天津则是各国列强、富人贵胄云集之地。
何也?天津的交通方便啊,坐上大轮船,全世界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自从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到1905年同盟会的成立,再到1911年的武昌,起义的次数少吗?绝对不少,然而都失败了。
武昌起义的成功,首先要感谢两位大清王朝的重臣——
端方和盛宣怀。
端方是满清贵胄,官至直隶总督。
盛宣怀跟着李鸿章混起来的,大名鼎鼎的红顶商人,官至邮传部大臣。
晚清政府没钱,海关被列强把控,民间的那点税收不够还外债的。
没钱花,是个人都着急,晚清政府也着急。
于是开始想各种馊主意敛财——铁路国有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晚清的运输主要靠水路和铁路。
水路毕竟是有限的,铁路则不然,可以到处修。
要致富、先修路,是有史以来的共识。
李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天府之国四川,物产丰富,奈何运输不行,好东西运不出去。
于是清朝设计了川汉铁路,从四川到汉口,从汉口这个九省通衢之地连接全国。
本是为造福民生,连接四川和全国,是大好事。
清廷没钱,于是民间用筹款的方式,准备建造这条铁路。
没想到开建不久,清廷就要“收归国有”!
始作俑者正是端方和盛宣怀。
收归国有?清朝有钱修路?
非也,收归国有的目的是为了让列强投资来干!
不让自己人干,让外人干,何也?
一则是“利用外资”可以短期内收到一笔钱,用于朝廷开支。
二则是列强眼红这块肥肉,势必要分一杯羹。
三则端方盛宣怀之流准备乘机中饱私囊。
至于国家、民族、人民,谁在乎?
四川人民爱吃辣椒,性子辣——妹子都被称为辣妹子,男性更不必说了。
当然不同意朝廷的这种明抢,于是四川很快暴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端方和盛宣怀没想到事情闹的这么大,心里也有点肝颤。
端方亲自带兵去四川镇压(自己都没想到会死在那儿)。
然而朝廷哪里有兵?靠满八旗那群废柴吗?
端方只能从湖北新军抽调新军去四川镇压。
如此一来,武汉的清廷势力便大大削弱,革命党的机会就来了。
小编在其他文章中曾说过,同盟会自1905年成立后,很快便一地鸡毛。
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宋教仁的华兴会、章太炎陶成章的光复会,都有自己的小算盘。1907年便因为钱,章太炎陶成章联合送检人,一度掀起了两次倒孙风波。
孙中山一气之下,在广东安心搞革命,不再过问同盟会总部事宜。
黄兴一头扎进香港,一门心思搞暗杀,闭门不见客。
宋教仁东北起义失败后,在日本整日戒酒消愁,后独立门户,在上海成立了同盟会中部总会。
章太炎和陶成章则重新恢复了光复会。
所以,武昌起义和同盟会并无直接的关系,但有着间接的关系——受同盟会影响颇深。
武昌起义的鸳鸯剑是什么呢?
文学社和共进会!
湖北武汉最早成立的反清革命团体叫“日知会”,不过起义失败,日知会被清廷取缔了。
日知会为什么很快便失败?
日知会大量吸收军官入会,而忽略了普通士兵。
清朝的军队,军官很容易动摇、变节甚至投降。
所以后期武汉地区的革命组织对普通士兵的吸收是非常重视的。
这也是武昌起义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
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武汉地区的反清革命组织又重新兴起了。
有湖北军队同盟会、群治学社、振武学社等。
最为有名的,是共进会和文学社。
文学社的前身是振武学社,振武学社的前身是群治学社。
群治学社、振武学社先后暴露,革命党人于1911年初,改组革命组织为“文学社”——“联合同志,研究文学。”
这个名字起的好,不仅非常高雅,看起来和革命完全没关系。
很好的掩护了革命行动。
主要领导人是刘复基、蒋翊武。
刘复基曾留日,同盟会创立时便加入了同盟会。
回武汉后,刘复基介绍蒋翊武也加入了同盟会。
为了革命,蒋翊武毅然投军——参加了湖北新军。
文学社的发展对象主要为湖北新军中的士兵。
共进会的领导者是孙武、黄申芗。
孙武是留日学生,也是在东京参加了同盟会。
黄申芗则是湖北当地会党界的大佬,又是知识分子出身。
孙武则是打着孙文弟子甚至弟弟的旗号,一时间应者云集。
共进会前期主要招募会党入会,因孙武和黄兴的联系比较紧密,在黄兴的指导下,开始发展湖北新军。
文学社是走湖北新军的扩张路线,共进会则是走会党扩张路线,原本进水不犯河水。但共进会也发展湖北新军时,就触碰到了文学社的利益。
文学社的两位领导人刘复基和蒋翊武长的都有点土里土气,所以很容易和士兵打成一片。他们认为,孙武和黄申芗这种长袍的文人,写写文章还可以,闹革命怎么能行嘛。
孙武和黄申芗则认为,刘复基和蒋翊武土里土气的大老粗,一群大老粗闹革命怎么能行嘛。
但是他们忘了,刘复基和蒋翊武的组织可是叫“文学社”。
互相看对方不爽,但在大政方针上却都是一直的——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而且都和同盟会有一定联系,受同盟会影响。
文学社和共进社在1911年的5月份,开了几次会。
虽然有很多分歧,但形势已经让他们忘了分歧——四川保路运动已经轰轰烈烈的开展了,推翻满清政府的机会就在眼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文学社和共进社抛弃了分歧,达成了一致——统一称为湖北革命党人!
而且在推举领导人时,双方竟然礼让了起来。
团结就是力量!
当文学社和共进社这两对鸳鸯剑合二为一时,就注定了武昌起义是必然要成功的!
本文由寂寞火炉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
武昌起义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