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史书中的常常是一些王侯将相享有大名的人物,然而在历史的大潮中,时不时地会有一些小人物卷起一些异样的浪花,看似悄无声息,实则大小人物都是异彩纷呈的历史画卷中的一部分。秦末乱世中,有一个人就是这样。

项羽叔父项梁的麾下有一个叫宋义的,这个人刚出场给人一种很惊艳的感觉,可以说是料事如神,把打了几场胜仗的项梁的结局提前预测到了,说他骄兵必败。可是在楚怀王提拔他做了上将军以后,这个人就飘了,忘记了他曾经对项梁的劝诫,很快就同样尝到了骄兵必败的滋味。


(相关资料图)

为什么这个人前后的反差如此之大呢?那个看上去对军事很在行的宋义跑哪里去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话说自秦末各地陆续展开反秦风潮后,项梁仗着往日的声名威信和侄儿项羽的威猛,一路斩将过关,各地反秦势力闻风而附,属实是打了不少胜仗。不久前刚打败了赫赫有名的章邯,项梁心里很是快慰,感觉推翻秦朝的日子不远了。

驻扎在定陶后,志得意满之下就逐渐松懈起来,项梁管的松,士兵们也乐得逍遥自在,就这样队伍的纪律一天天松懈下来。

宋义看着项梁这个样子很是担心,就和项梁说自古骄兵必败,将军之前是打了不少胜仗,可是士卒们在打了胜仗后容易产生骄惰之心,眼下的军纪明显松弛了。我看到章邯那边在不停地调兵遣将,恐怕不久会有大动作,希望将军可以提前准备。

项梁听了满不在乎,说这几天正在下雨,道路泥泞,就算他再怎么调兵遣将也只能是用来自守,哪敢攻击,放心吧!话说先前叫齐国田荣那小子一起去攻打秦国,他还借故推迟,你再去叫他,他再不来我就要率领大军攻打他了。

宋义眼看着项梁还是一副骄傲的样子,不听人劝,正好借故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于是就领命而去了,路上恰好遇到了齐使,告诉了他项梁的状况,说他有败亡之象,让他暂时别去。齐使半信半疑之下也乐得暂时观望。

后面的事情果然不出宋义所料,项梁很快就被准备充足的章邯打败了,他自己也死在了乱军之中。

这是最能体现宋义智慧的一段故事。

可是在楚怀王听了齐使述说宋义的本事,任命他为上将军之后,这个人很快也就重蹈了项梁的覆辙。

赵国在巨鹿被章邯率领的秦军包围后,派使者前往各国求救,实力强大的楚国被寄予厚望,可是宋义一路上又是拖延行程,又是对士兵不管不顾,只顾自己和将领们喝酒吃肉,还想着投机取巧让赵国和秦军彼此消耗一番自己在伺机进攻,好来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骤然取得高位,宋义却只顾个人享受,不顾体恤士兵,首先就不得人心。

那种对秦军的想法也是典型的投机主义!一如后世对蜀汉和曹魏时刻保持观望的吴国孙权,墙头草一样的作风。

想得倒是挺好,可惜只是典型的不尊重客观事实的纸上谈兵,秦兵假如吞噬掉实力弱小的赵国,气焰只会更盛,眼看着楚国刚吃了大败仗,此消彼长之下哪来的好结果!此宋义不明一也。

二者他忽略了麾下的项羽,在项羽劝进了几句后,下了一道军令:强不可使,俱应处斩。这摆明了是针对项羽,在刚接受军权羽翼未丰的时候和项羽争锋相对,这完全就是在作死。

果然此事激怒了项羽,很快宋义就做了刀下亡魂。

这些还不是宋义悲剧命运的关键原因,宋义其实是一个放错了位置的被低估的人才。

看他对项梁的建议,句句合理中肯,做个参谋人员就很恰当,这人根本就不适合直接在前线作战指挥当将军。就和后世三国马谡一样,做个幕僚出谋划策就很不错。一去打仗就不是那块料了。

没有自知之明野心膨胀的后果很严重,一如宋义和赵括。

项梁死后如果宋义肯虚心辅佐项羽,他可能也会在历史上有更出色的表现。当然项羽连范增的话都不重视,又哪里会重视什么宋义。这只是一个假设,不是说有谋略就一定有施展的机会,历史上不得志的人太多了。

宋义的悲剧也正在这里,位置错了。楚怀王想要打压项羽,情急之下错用了宋义,一步错步步错,本来就是一个傀儡帝王,项梁生死,野心膨胀,想要翻身做主,却又错用人才,和项羽的梁子也越结越深,这也注定了他后来的结局。

一切都是自作自受,都怪不得别人。

世事如棋局局新,棋理不变古今通。

悟空心中如意笔,静谈天下风云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