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德式克虏伯75毫米山炮在上海仿制成功,以后该炮大量装备各时期的中国军队。1927年南昌起义时,当时的革命起义队伍曾经拥有过,包括沪造75毫米山炮在内的100余门火炮。但是在随后反动派重兵围剿的战斗中,这些火炮损失殆尽,以后红军长时期缺乏重火力。
历经数次反围剿战斗,红军也缴获了一定数量的火炮,其中山炮野炮就有20多门。红军在后来进行的长征中,因为湘江战役伤亡严重,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只留下山、野炮各一门,其余的山、野炮只能都推入了湘江。后来那门野炮又因为四渡赤水无法随部队机动,在打光炮弹后被埋了起来。而另一门山炮在攀爬雪山时根本无法携带,只好丢弃在山下。极度缺乏重火力的几路红军长征队伍,却还是将一门山炮胜利带到陕北。
这就是红二、六军团历经千辛万苦保留下来唯一的沪造75毫米山炮。这门炮的来历是在1935年红二、六军团向湖北转移过程中,在2月26日-28日进行的桃子溪战斗中打 败 敌58师,缴获各式枪2000支、沪造75毫米山炮2门。当年6月忠堡战斗中,敌41师认为红军没有大炮,妄图凭借石头碉堡负隅顽抗。我红二、六军团架起2门山炮,对敌阵地连发数炮,打掉了该师指挥部,击毙敌参谋长,敌师长张振汉受伤被俘,一时敌人阵脚大乱,红军发起进攻,歼俘敌4000余人,取得了忠堡大捷。
在6月18日发起的龙山战役中,忠堡战役被俘的敌师长张振汉,此时已成为红军炮兵指挥员。23日,最后总攻时,面对敌人坚固的碉堡,75毫米山炮只有几发炮弹的情况下,张振汉沉着指挥,两发山炮炮弹准确摧毁了敌主碉堡,其余敌人吓得四散奔逃,在关键时刻,又是这门山炮大显神威,助力红军又一次取得了胜利。后来其中一门山炮损坏,当时无法修理,只能埋在土中。
1935年8月,板栗园战斗中,红二、六军团伏击敌85师,在红军山炮的轰击下,敌人溃不成军,我红军趁机发动攻势,击毙敌师长谢彬,俘敌1000余人,缴枪近千只,又取得了一次胜利。红军广大指战员见识到此山炮的威力,在长征途中无论多困难,也一定要带着它。但是沪造75毫米山炮毕竟重量有386公斤,红军战士就把山炮拆成四个部分,依靠马驮人扛行军。
就这样,这门75毫米山炮让广大红军战士带到了陕北,以后又投入了新的战斗。当年红军战士,用着大刀梭镖,以及缴获的万国牌枪炮,在弹药缺乏的情况下,靠着必胜的坚定信念,打败了强大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