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海南日报

文\海南日报记者 罗安明

我们常说的“贡献”一词,与古代的进贡关联密切,古今意思略有不同。中国古代的进贡制度源于夏禹时期,形成于汉,成熟于唐,至明代达到顶峰。据说,大禹治水成功后,与部落首领会于会稽,各部落首领向大禹进献了当地的特产。


(相关资料图)

《尚书·禹贡》云:“贡者,从下献上之称,谓以所出之谷,市其土地所生异物,献其所有,谓之厥贡。”这句话说明了两点:进贡是“从下献上”的,即下级献于上级、从属献于宗主;贡品一般为“土地所生异物”,即今人说的土特产。

古时,按例向皇帝进贡是地方官员的重要职责,也是藩属国向宗主国表忠示诚的一种形式。享用贡品者为坐拥天下、威服四方的天子及其近亲属,进贡者挑选贡品自然得费一番心思,久负盛名、稀罕珍贵之物成为首选。

梳理各朝各代的贡品不难发现,贡品大多是一个地方的珍奇优质产品,比如吉林的貂皮、人参,安徽的宣纸、歙砚,江西的大米、陶瓷,云南的茶叶、松茸,广东的橘红、鱼翅,海南的槟榔、沉香等。一张地方贡品清单,也是一张全国名优特产分布图。

藩属国派贡使漂洋过海前来朝贡,所带之物亦不同寻常。据史料记载,北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高丽王朝派使向北宋皇室进贡了人参、松子、细马等特产。其中,身材矮小的细马就是当时高丽的一种颇具特色的物产。

地方进贡分为年贡、端阳贡、中秋贡等,大多有相对固定的时间,但也有例外。比如鲜贡品的进贡时间就很难固定,一般鲜贡品(农产品)成熟之日,即是起运之时。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古代,为了保证“皇家特供”的新鲜口感,运送者必须快马加鞭与时间赛跑。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历史上最著名的“贡品快递”应该就是荔枝了。唐玄宗为讨杨贵妃欢心,让美人吃上一口鲜荔枝,不惜安排人从千里之外的南方采摘荔枝由快骑送至长安。当然,这种靠人力畜力的长途运输,毕竟操作起来很费劲,而且劳民伤财,容易让人龃龉。

明清两朝,皇宫中流行吃鲥鱼宴。鲥鱼产于长江流域,为了将活鲥鱼送至京城,送鱼者日夜兼程,要骑马跑三四天才能送达,中途不敢停下来吃饭。直至康熙年间,皇帝听说了此事,下令免进此贡。

朝贡文化在中国绵延数千年,“贡”逐渐成为优质、珍奇的代名词,比如贡生指地方上成绩优异升入国子监读书的生员。如今,进贡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历史上那些曾被当作贡品的物产,对消费者仍有一定的吸引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