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0日《莆田侨乡时报》04版文献名邦

郑纪“抱芋上书”


(资料图片)

木兰溪源头位于仙游、永春、德化三县交界的仙游山,即西苑仙西村黄坑桥头,也称戴云山余脉的笔架山下。这里有一块圆形大石头,标“清源林”,有两块小圆石,形似“山芋”,依偎在主石两侧。主石上由当今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余寿文题写景名“抱芋上书”四大字。

“抱芋上书”旨为纪念仙游清官郑纪为民请命的风范长存,亦是为纪念莆仙母亲河木兰溪源头列入省级自然保护区而设计的。其系北京市仙游商会于2017年6月捐建。

刘爱红/摄

“抱芋上书”来自明代仙游名臣郑纪“为乡亲上书轻赋税”的典故。明孝宗弘治年间,时任户部右侍郎郑纪,返乡祭祖,正值仙游连遭旱涝灾、蝗灾,又加瘟疫、军役之祸,致人丁锐减,百姓困苦不堪。郑纪连夜草疏,反映灾情,呼请朝廷赈济。

郑纪出生度尾屏山,小时家境虽贫,却十分好学,由于其“经史贯通,文辞娴熟”,连中秀才、举人、进士,先后经历明英宗、宪宗、孝宗三朝,被称“三朝元老”“经济名臣”。其贵在关心民瘼,据说明初仙游有6500余户,但因朝政腐败,加上天灾,到明中期,人丁锐减,全县只剩1千多户,可是朝廷仍按原户数征税摊派军役,每户负担加重数倍,群众苦不堪言。郑纪一直关注家乡父老乡亲的疾苦,多方苦思冥想,向孝宗皇帝上疏反映仙游人穷连山莳都食不饱等饿死惨状,要求减赋。这时刚好太后贵体有恙,皇上甚忧,郑纪察言观色、借机向其宣扬九鲤湖神仙灵验,提议能派太监前往代询诊,并兼考察仙游灾情,帝听言之有理,果然恩准。郑纪即同皇上贴身侍从太监王公一道择了黄道吉日,前往仙游代君祈梦。

为了让太监实地了解乡亲困境,相传郑纪精心思虑,采取从兴泰(游洋、石苍等)往西苑,再至自家屏山,沿途皆深山密林,举步维艰,太监问怎么路这么险,他以古语“山险出神仙、九鲤湖仙公才灵”做解说。太监乘轿,经山路险峻,郑纪请轿门打开,让太监眼望上悬崖绝壁下万丈深渊,心惊肉跳,直观感受这儿“山枯栽松柏,人穷吃山莳”之贫。路经平地即请轿门关起,让太监闭目养神。由于山险人烟稀,一路食宿皆难,让太监实地体验仙游民间吃山莳住茅棚的惨状。

山莳和山芋山薯近似,山薯山芋能食,山莳(兴泰人俗称厨唐,旧时用于染布),味极苦涩,不能食。郑纪能识,自己吃山薯、山芋,太监辨不清即吃山莳。太监问:“这什么东西真难下口?”郑纪释道:“这是仙游主粮,穷户连这都三餐不继。”太监听着,就藏起两个备带回京。

太监问:“为何人烟这么稀少?”郑纪见机介绍,明初仙游有6500余户,因穷且灾,剩下1千多户,而捐税仍按原户数征收,再加连年灾荒,群众不逃荒还能活吗?直说得太监一路摇头叹息。

接着,经何岭到九鲤湖,按习俗太监一同虔诚为太后祷告治病之事。太监因长途跋涉,当时睏梦时,竟酣睡如泥、鼾声如雷。翌日一早,郑纪对太监说:昨夜梦见仙公说是太后的病无妨,回京时,便会好的。太监听着,似是顺水推舟,爽直地说:“是的,本官也是如此梦的。”

等到返京,太后的病确早已痊愈,她本来只是偶遇风寒发烧,不知是太医精心诊治,还是仙梦灵验。太监把祈梦之事复奏皇上,孝宗帝非常高兴,认为太后康复,全赖九鲤湖神仙庇佑。

正值皇上欢心,郑纪即抓紧同太监一起把所写的视察仙游灾情奏上。力陈仙游贫困交加,务求减赋。皇上还试尝了太监带回的山莳,又苦又涩,实难下咽。当面就要郑纪也吃一下,让寡人一观。郑纪一边吃,一边落泪,皇上问:“贤卿你自幼惯食此物,今日食来为何流泪?”郑纪心中有数答道:“臣今食之,便想家乡父老一年到头以此为粮,还食不饱腹,不免伤心!”皇上听着,深受感动,便诏令查核后,将仙游军役6500户更正为1400户,田赋减免三年。郑纪这般体恤民情,想方设法为困苦家乡老百姓减免田赋。仙游乡亲获悉无不欢欣称谢,故民间颂其为“郑青天”,文人还赋诗颂扬:

“海滨邹鲁众朝绅,

唯有吾乡郑纪真。

抱芋上书轻赋税,

何须青史识孤臣。”

木兰溪源山泉/刘爱红摄

临县的原莆田县庶民听到这消息,既为仙游乡亲庆幸,也为本县大官出不少,但没有一个能像郑纪说动皇帝替乡亲解忧而叹息,因为莆仙相临同喝一条木兰溪的水,灾情贫困相近,故心里失衡,遗憾地叹着:“莆田出卜死,不如仙游出郑纪。”这实际也是民间对清官郑纪难得称颂和深切缅怀!是万千金钱都买不来的。

长按关注

责编:吴芹芹

编审:郑育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