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是一种继承和传承式的文化。古代的中华文化,也就是华夏族群的文化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河洛地区也就是今河南地区是活动的中心范围。根据现有考证,郑州之新政古称之为“有熊”,是黄帝的出生、创业之地。郑州新密有黄帝宫的一直,灵宝有荆山黄帝陵。
我国远古神话借以,盘古开天辟地之说,三国时期吴国徐整著《三五历纪》:“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三皇五帝为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农(农皇)。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皇五帝之称呼是汉朝末期提出,但是,三皇五帝之说由来已久,《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李斯说:古有天皇、地皇、泰皇。应该说各个不同的朝代对于三皇五帝的记载不同。
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大概为前200年到前100年之间。
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汉代无名氏汇录的谶纬类典籍
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义》东汉末年。
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南宋中期。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对于三皇五帝的称呼也更不相同。但是,其中心点在于皆称之为上古或者远古先贤,无论是儒、道、墨等百家,还是实务之兵家、法家届是如此。
由此可见,三皇五帝是以其对华夏族的功绩来进行排列的。燧皇,即燧人氏,旧石器时代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燧皇氏主要成就为人工取火,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即太昊,或称黄熊氏,燧皇之子,其主要成就创立八卦、教民作渔网等。神农氏,立农桑,尝百草。伏羲后代,《淮南子》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华夏之远古时期,应是区域部落平行发展,即诸小部落各自发展,其中有五大部落氏族发展较快,科学进步较高,因此成为诸部落之共主,先后管理着这片土地上面的部落。
有巢氏,祖籍巢湖流域,在建立有巢国,部落首领,活动区域在山东、四川、内蒙古、云南、湖南等地。据《庄子·盗跖》载:“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目前,湖南怀化,存在6800多年前“有巢氏”遗址。天下共主在有巢,其余部落学习。
燧人氏,燧人氏活动的区域很大,从西北到中原广大地区,都有燧人氏的足迹,雷泽就是其主要活动区域之一,今地名山东雷泽县与河南交界区域。但是,应该说雷为打雷,泽为水流区域。因此,早期的燧人氏取火应该从天火(雷火)开始,所以有雷泽区域。战国·庄子《庄子·缮性》:”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根据《三皇五帝年表》记载,大约在公元前4464年,燧人氏建立了“燧明国”河南商丘古黎丘遗址,部落早期城邦国家。另外,1986年,河北保定南庄头黑色淤积土下发现了文化层堆积,发现一批动物遗骸、植物种子、石器、陶片和人类生活、生产遗迹,发现有人工切割痕迹的鹿角。经国家考古权威部门鉴定认为,该遗迹晚于山顶洞人早于磁山文化,距今一万年左右。
华胥氏,燧人氏时代,天下共主为燧人氏,燧人氏部落中心在雷泽即河南与山东交汇,今之雷泽县周围。华胥氏在陕西蓝田县内部落,“太昊之母…履巨人之迹,意有所动,虹且绕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以木德王,为风姓”。《竹书纪年·前篇》“蛇身人首,有圣德”。
《史记·三皇本纪》,殷函、尹红卿编译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开首卷写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华胥氏开始,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胥氏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黄二帝”。因此,华胥氏应作为一个母系氏族的形式,在燧人氏的后期,地址应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
可见,燧人氏后期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华夏诸部落的范围从陕西到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而其他区域是小部落群体,应当是受到华胥族群的影响,人口少,实力弱。(此处的生不是个人的生,而是部落之间的关系,部落出自哪里的关系。如少典部落是来源伏羲部落和女娲部落的结亲,然后少典部落又衍生出了炎、黄部落。)
伏羲氏,与女娲同一时期,传说为华胥之子,《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曾言:“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最早提到伏羲的是战国中晚期的《庄子-人间世》:伏羲,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河图》由象征阴阳的二十个图形符号构成,《洛书》是燧人弇兹氏在观察北斗九星时创制的,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北斗星为七颗,而在上古时候北斗星则是九星,伏羲得到《河图》《洛书》后刻苦钻研深有所悟,他以自身和自然界万物为参考创立出八卦,用来概括总结世间万事万物的规律。
神农氏,伏羲氏后期,神农氏兴。《白虎通》西汉记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易·系辞下》宋:“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因此,从上资料可以得知,神农氏在伏羲氏以后,人民因为农业的发展以及医药进步(神农氏尝百草),人数开始发展,区分天时地利,制作农具,教天下之人农耕。补、燧不供,乃伐补、遂,而万国定。《路史后记三》。《战国策秦策》记载:“昔者,神农伐补、遂。”都说明了在神农时期,补(斧)部落、燧部落,不朝贡(农具、铁器),于是征伐两个部落,而后其他部落纷纷依附,谁也不敢挑衅中央(共主)神农氏。
综上,在三皇与五大氏族的相关资料调查和整理中,我们发现,整个部落并没有出现互相征伐的情况发生。只是说,科技进步的部落是为中原部落的首领,成为诸多部落的共主关系。譬如,有巢氏部落首领,燧人氏部落首领等。自古以来都有相互关照之背景。科学技术是最大的生产力,在远古时期同等如此。待到某一个部落衰弱,科学技术不创新以后,有部落又发展起来,成为了部落联盟的共主关系。形成了一种多元又统一的文化。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度应当是发生在神农时期的后期,《史记·五帝本纪》载,神农氏衰,互相攻伐。
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变化,人口的增多,各个部落为了能够抢夺生活的资源发生了战争和变动。在此之前,神农氏已经发起了一场针对斧、燧氏族的战争也奠定了神农氏后期的结局。因此,即便是远古时期,在人口增长以后,如果无法将人口与分配问题协调势必发生战争也属于历史的必然。但是,古代先贤的治理国家和文明提供了历史的证明。此外,科学文化从远古时期就已经奠定了。远古之河图、洛书,经过伏羲氏的演变最终形成了先天八卦,解释自然的发展规律,奠定了自然科学与人类发展的基础。此时的自然科学是一种继承的关系,重点是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个人发现、思考、适应能力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