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六年太祖朱元璋以凉国公蓝玉欲谋逆为由兴起大狱,是为洪武四大案之一的“蓝玉案”。此案诛杀的人数虽然不是四大案之首(胡惟庸案排第一),但是此案杀人的速度绝对在明朝排第一,甚至可以说冠绝两千多年的皇朝史。
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还是需要先简单说说此案的第一个“疑点”,它是冤案吗?
不论可以列出多少蓝玉不法、欲谋逆的证据,“蓝玉案”还是毋庸置疑的冤案。道理很简单,蓝玉在此案中根本算不了什么,其余近两万余人才是主角。他们都像蓝玉那样不法、欲谋逆么?
(资料图)
此案还有个让人疑惑的地方是,从元末刀光剑影的乱世中搏杀出来的众武将们,面对太祖的大刀,为什么都老老实实地引颈受戮,不反抗呢?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光是自己被杀,整个家族也被株连 -- 男丁被处死,女眷沦为娼奴。
面对如此悲惨的结局,就算是希望渺茫,他们不也该利用手中的权力去搏一搏么?
一种观点是,他们被太祖的霸气所慑服,不过这只能当个笑话说一说。所谓的“霸气”这种某些人意淫想象出来的东西,对于当时的平民都不见得有效,更别提他们这些造反出生的人了。不然当年他们手无寸铁时就不会选择造反,而是跪拜元朝朝廷和皇帝了。
太祖能肆意屠戮他们是因为他使用了非常不光彩的方法,以及有一个和他一样残忍的助手 --他的好儿子晋王朱棡,只不过他俩最后都被自己的残暴所反噬。
舍人冯谦、内使黄十三钦赍制谕晋王:将总兵官太师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所统河南、山西各都司马步军点视,领率塞上隄备。其总兵官宋国公、颍国公、开国公、定远侯、全宁侯, 皆驰驿赴京议事。在塞官军并不取赴京,诸侯等悉听节制, 如制奉行。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初二日。
《太祖皇帝钦录》
注:《太祖皇帝钦录》是晋王府编撰、收录的太祖下达给晋王朱棡的谕旨集。
太祖在定下清洗军中将领的决心后,就以操练和防御蒙古为由命军中主要将领率军前往山西,重点是将蓝玉及其部分党羽留在南京。待军队在山西集结完毕后,太祖又以议事为由将主要将领、勋贵召回,重点是中级将官和军队暂留山西由晋王节制。
让高级军官们与军队分离,也就是实际剥夺他们的军权后。太祖就利用时间差,毫不犹豫地举起了他的屠刀。
二月初十,在众将领返回的途中,太祖就以谋逆的罪名将留在京师的蓝玉及其部分党羽逮捕并诛杀。
待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开国公常升(常遇春的儿子)、定远侯王弼、全宁侯孙恪等人回到南京,太祖已经将留在南京的武将们清洗干净。此时不论冯胜等人具体是什么想法,手中没有军队、京师也没有助力,除了沦为板上鱼肉还能有第二个选择吗?
对于太祖而言,事情也只是刚刚开始。太祖将明军主力集中在山西,一是为了方便他利用上述手段解除众勋贵们的军权,另一个原因是将众武将们集中在一起也方便后续捉拿。因为对军队将官们自上而下进行系统性清洗,才是太祖的真正目的。
所以太祖自己在南京动手的同时,也同时密令自己的儿子在山西行动起来。
二月十九日,锦衣卫百户郝进传奉圣旨:蓝总兵通着府军前卫指挥、千户、百户、总旗、小旗造反凌迟了。着王那里差的当人同郝进去将会宁侯(张温)并他的儿子都凌迟了;家人成丁的,也废了;妇女与晋府配军......
《太祖皇帝钦录》
注:太祖的“废了”即为处死的意思
此后太祖连续派遣锦衣卫至山西传旨,要求晋王在军中抓拿或处死将官。例如三月初五传旨拿东莞伯何荣全家;三月十三日传旨提解镇西卫葛指挥;三月十七日传旨提解指挥陶春等三十三人等等。
三月二十四日太祖下了一道很恐怖的圣旨,也标志着蓝玉案升级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 肆意地杀戮和族灭。
内官而聂、驸马梅殷传奉圣旨:说与王,把那三个侯碎砍了;家人、火者、成丁男子都砍了;家财头口交与王府;妇女,王府差内使起解。钦此。
《太祖皇帝钦录》
注:三个侯指怀远侯、鹤庆侯、普定侯
随着杀戮的升级,为了让晋王朱棡克服某些可能的“障碍”便于他配合杀戮,太祖从精神和物质上双重鼓励自己的儿子。物质上是族灭一家后不光将女眷赐予晋王,犯官的家产也全归晋王所有;精神上则是给予权力的满足,他让晋王收掌被捉拿的将官的军权。
至此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出太祖在蓝玉案中的手段了。先是通过忽悠将大部分公侯的军权剥离并控制起来,同时晋王暴起杀戮掉留在军中不多的高级将领。剩余的中层明军将官们一下子没有了系统性的联系,只能在惶恐中任这对父子宰割了。
而太祖狡诈的地方在于,对于这些中层将领他并不一次性公布那些人有罪,以让他们保留那虚幻的侥幸心理而不抱团搏命。抓拿时为防意外,也只捉拿将官本人,人到京师后再令晋王去灭族。
镇抚程鹏赴京回还启:五月十四日,奉天门晚朝,奏犯人常昇、孙恪下家人一十六名,火者七名。
奉圣旨:但是男子,着王那里就都废了,妻小就那里配与人。钦此。
《太祖皇帝钦录》
正是这对父子远隔千里的默契配合,太祖才得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自己的目的,通过蓝玉案实现“释兵权”。但是一个太祖预料之外的问题也慢慢地浮现出来。
随着大规模清洗地展开,晋王朱棡掌控的军权越来越多,从将官们身上搜刮的财物、资源(主要是土地)也越来越多。加上晋王封地所在的山西本就是当时明朝北方实力最强的一个布政使司,因此晋王的实力一跃成为诸塞王之首,而且远超其他兄弟。
人的野心都会随着实力而膨胀,在这点上晋王也不例外。朱棡觉得亲王已经配不上他了,皇帝的位子才是最适合自己坐的。
洪武十一年,朱棡前往太原就藩时他的王妃谢氏已亡故。太祖担心其年幼(四岁)的嫡长子朱济熺会因照顾不周而夭亡,就把他留在南京宫中抚养。洪武二十五年朱允炆被册封为皇太孙后,朱济熺还留在宫中,就显得有些尬尴了。
因此太祖就要求朱棡把自己的儿子接回太原。但是朱棡却故意不接这个话题。朱棡这么做有两个目的,其一是造成晋王“与众不同”的舆论,别人无令不得擅离藩地,我的儿子却可以呆在京师。其二是,恰当的时候可以在京师为自己提供帮助(传递信息、联络人员等等)。
朱棡的这点小心思太祖自然看出来了,他也明白朱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瞄着那个不属于他的位置。因此太祖在洪武二十六年四月给予朱棡明确答复 – “今秋凉,若不取世子归, 直贬你到云南”。
但是朱棡膨胀的实力和野心,让他已经不再那么畏惧自己的父皇了。接到谕旨仍然不予理睬,甚至当年八月前往南京觐见返回时也不带走自己的儿子。面对这样的情况,太祖觉得有必要扩大“蓝玉案”,他又增加了两个重要人物永平侯谢成和颍国公傅友德。
谢成是朱棡的岳父,而且在太原地区经营多年。蓝玉案爆发后,因为职属的原因谢成也被牵连进蓝玉案,但在朱棡力保这下(不放他们去南京),谢成及他的从属并未被下罪。
颍国公傅友德在蓝玉案爆发后和宋国公冯胜一样被宣布没有涉案,但是傅友德的另一个身份在这个时候又害了他 -- 他是朱棡嫡长子朱济熺的岳父。
太祖先是通过朱济熺给朱棡写信,以“保证他们无事和不杀”为幌子把谢成和他的主要属从人员忽悠到了南京。等他们齐聚南京后,洪武二十七年,太祖就找了个由头处死了谢成和傅友德等人。
处死他们的真实原因,相信大家都能看出来,削除晋王的羽翼。而且这还不算完,太祖杀人之后还要诛心,进一步削弱朱棡在太原军中的影响力。
洪武二十八年太祖命令晋王清除他岳父遗留在晋王护卫中的亲人们,逼迫他们自尽。虽然是太祖的命令,但是无法保全自己的亲属从人,多少也会让人有些“灰心丧气”。
太祖这一手玩得非常漂亮,而且效果也远超他的想象。朱棡从此之后就气势不在,郁郁寡欢,两年多后四十一岁的他先太祖一步薨逝于太原。
为什么看上去温文尔雅、仁心十足的朱允炆,登基之前还能跟太祖大讲预防藩王不轨的仁义三策。一登基之后就把“德”抛之脑后,各种凌虐自己的叔叔们。太祖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
注:朱允炆曾对太祖说过他对付藩王们的办法“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甚则举兵伐之”,太祖非常欣赏并评价称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