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这人最大的幸运就在于死得太及时了,导致他没有能投降满清。这才得以入《明史》,没有能入《二臣传》这个名额名额让他儿子左梦庚给占了,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评价 左良玉来说,那就是:“勇于虐民,怯于大战,拥兵自立,养寇自重,目无朝廷,心无百姓,杀良冒功,遗臭万年”。左良玉,字昆山,山东临清人。不识字。史书记载他早年丧父,没受过什么教育。崇祯朝官至平贼将军、太子少保,封宁南侯。属于东林党一系。
有时候想想崇祯不知道怎么琢磨的,该杀的武将一个也不杀,不该杀的却一个接一个是杀。赏罚不明,好多比左良玉更有才,更有功劳的军事人才被皇帝处死,而左良玉这个不听指挥的军阀却得以保全。崇祯那用人风格,听话的都被杀了,滑头的才能养寇自重。悲哀。当然这么说崇祯也有些委屈,因为当时的崇祯失去了对朝局的控制,即便崇祯真的下旨处死左良玉,也未必能用。但是左良玉已经成为了一个事实上的军阀。崇祯殉国的时候,有人斥责左良玉见死不救。但实际上,左良玉即便想救也没用,如果左良玉敢于带兵北上,他的部队即便不立即崩溃也差不多。
最关键一点就是左良玉的军队大部分已经是乌合之众了。自从朱仙镇战败后,军队的核心精锐已经丧失殆尽,看上去有几十万的部队,大都是落魄的民夫,这样的军队怎么会有战斗力。纯粹就是凑数,实际战斗力很低。就这水平,左良玉哪里敢正面硬杠李闯?跑去送人头吗?就这情景下,居然还兵变了。南明弘光元年三月,李自成大顺军残部和满清八旗一共两路大军同时南下,拉开了剿灭南明的帷幕。就在这最关键是时刻,驻守军事重镇武昌的左良玉兵变了。
当时左良玉的军事集团是当时南明硕果仅存的重兵集团,左良玉拥军10多万,对外宣称80万。左良玉控扼长江防线至关重要的一道屏障。左良玉的兵变使得长江防线门户洞开,弘光朝不得不派兵堵截左良玉的部队,江淮一带彻底无兵可守,满清大军如入无人之境的局面。而左良玉之所以兵变就是要“清君侧”(马士英的七宗罪)作为大明帝国硕果仅存的重兵集团,左良玉既是弘光朝廷最重要的武装力量,也是控扼长江防线至关重要的一道屏障。左良玉的兵变,不仅使得长江防线门户洞开,弘光朝廷同时还要撤防江北四镇用以堵截左良玉的部队,江淮一带的守军为之一空,客观上等于配合了清兵的进剿,造成了清兵如入无人之境的局面。
从军事的角度去看,弘光朝廷的覆亡与左良玉的兵变有着莫大的干系。左良玉的部队之所以发生兵变,这与弘光朝廷的乱象有着直接的关系。还有就是左良玉知道他的部队根本不是满清的对手。让他的军队他打张献忠等人还可以,遇上李自成被打得落荒而逃,狼狈不堪。与满清来交战的勇气都没有。在外敌临境的时候,左良玉居然要清君侧,在檄文中首先举出时任首辅马士英的七宗罪,并说明了他之所以率兵东下与朝廷本身并无仇怨,只因奸臣当道,所以他要清君侧。但万万没有想到,左良玉大业未成,而半道去世。
实际上,左良玉清君侧最大原因就在于,他不希望和满清作战,是以清君侧的名义加以躲避。当左良玉率兵东下,刚到九江,就病死了,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继续率领军队东进,被总兵黄得功击溃于铜陵,左梦庚随之在九江率部降清。大明硕果仅存的重兵集团就此烟消云散,且调转枪口,成为清军攻打南明的急先锋。
左良玉此人剿匪无能,误国有方,军不如匪。恃功而骄、跋扈难制。他作为被朝廷倚为肱股的一方诸侯,却不听调遣,纵兵掳掠。就是死得太及时了。左良玉死后五十四年,孔尚任写的剧作《桃花扇》。把左良玉被塑造为一位系国家安危于一身的大忠之臣。这真是胡说八道。
(资料图片)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