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紫禁城中一线穿,观宫看殿百千间,皇家气派余惊叹,文物古迹旷世鲜。——《观故宫》
根据《魏书》记载,在我国东北长白山深处,有一位女子不堪日照,于是她终日躲避阳光的直射。遗憾的是她还是在一次外出的时候被太阳晒到了,于是她产下一卵,说来也奇怪,这卵一经太阳直射,有一个骨骼精奇的男子破壳而出。这位男子就是“朱蒙”——高句丽国的开国皇帝。在中外史料中,都有关于高句丽国的记载,有的记载比较准确,有的则比较模糊,甚至出现了讹传的现象。这就给高句丽国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些神话传说也好,古籍典藏也罢,透漏出来的都是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连周边国家都被我们深深地影响。日本自不消说,就连和我们隔海相望的韩国也不例外。只是到了现代,韩国的部分专家和学者对此表示质疑甚至在2004年我国成功将高句丽王城及其墓葬部门申遗之后,还把这份文化遗产说成是自己的,实在是让人发笑。吉林高句丽王朝申遗成功,韩国抗议,联合国:抗议驳回。
事实上,韩国在2004年以前屡次试图想要抢先在我国之前把高句丽王城申遗,只是一直未果。那么我国高句丽王城于2004年被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究竟原因何在呢?
一、高句丽与古代中央王朝一直为藩属关系
韩国学者一直鼓吹韩国与高句丽一脉相承,高句丽存在的700多年间一直与中国的中原王朝保持着平等的国际关系,不是藩属关系,而且韩国学者在查找高句丽古国的古籍中发现有关其高丽王朝的内容就浓墨重彩地夸大,关于中国中原王朝与高句丽国的密切关系则掩盖或者简述。因此他们大言不惭的认为高句丽文化遗产应该属于韩国与中国无关。
而事实上,韩国所说的考证根据一直都是依赖于中国的古籍文献,也就是说这些文献其实都证明了高句丽王城和我国深刻的联系。而且中国集安市高句丽系列遗址的发掘则在考古资料确凿的事实上给了韩国学者重大的打击。根据我国考古文献记载可知,无论是在传说中还是古籍里,高句丽在最初成型之时就是以一个王城的身份存在的。高句丽王城的最高领导者的身份也不是如真正的君王一般受人爱戴,相反地位低下。
直到汉元帝建昭二年时,高句丽县建立了王国,朱蒙为国王。后来简称高丽,这也是和韩国声称与自己的高丽名称相似的根源。而事实上高丽是高句丽县的简称,并由县发展为的我国的城邦,君主被封为高丽王,隶属于我国中央朝廷。随着隶属关系的深入,高句丽王城也逐渐发展起来,随之加大了向汉王朝朝贡的频率与次数。直到隋唐时期,高句丽王城由于势力见长,逐渐威胁到中央,隋唐王朝对高句丽进行了讨伐,这正是为了维护我们国土自身的完整性和中央集权的统一性。
二、高句丽对中原文化的承袭
首先,墓室中发现的诸多壁画,其中有一幅高句丽射猎图。从中可以读取到重要的信息,游猎出现在壁画当中能折射出其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我们在这幅壁画当中发现骑马的猎人的衣襟的形制也是右衽,人物也是束发戴冠的。这又体现出在服装方面高句丽文化中的中华元素。
其次,在高句丽五号墓四号和五号壁画上特殊且尊贵的场合中三次出现了炎帝的形象,这真实地说明了高句丽人都是以炎帝为自己的祖先,壁画的内容应表现的是对祖先的崇拜。再次,高句丽壁画中多次出现三足乌的形象,而三足乌恰恰是中原文化的元素,西汉甚至更早前就有关于三足乌的文献记载。而三足乌被高句丽人认为是高于龙凤的神物,这可说明高句丽在文化上属于中华文明体系。最后,至于当时语言和文字的使用,名驰海外的好太王碑全文1775字全部由汉字隶书书写铭刻,中原汉字能够应用在高句丽国具有重要地位的王者的纪念碑上,说明在具有一些政治色彩的场合,藩属国还是要尽藩属国对大宗王朝的尊重义务,也存在着汉字是一种主要流通文字的可能。上述资料都可证实的是,当时高句丽文化已同中原文化有了很深的融合。
结语
《旧唐书》曾记载,唐武德七年,唐高祖李渊派遣前刑部尚书沈叔安前往高句丽国,册封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因此无论是从政治还是文化上来看,高句丽一直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代表着我国曾经历过的文明,是我们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部分学者的说辞自然也不攻自破,高句丽属于韩国遗产更是无稽之谈,最终被市委会拒绝,真是贻笑大方。
参考文献:
《旧唐书》
《高句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