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共计下辖3个师,分别为第115师、120师和129师,刚刚改编之时,3个师总兵力相差不算太大。其中115师总兵力15500人、120师总兵力14000人、129师总兵力13000人。

这3个师均有一部分部队留守陕甘宁,实际开赴抗日前线的部队中115师为将近14000人、120师为8000多人、129师为9000多人。

这三个师中,各自的发展方向不同,作战环境以及所建立根据地的地域条件也不一样,因此日后的规模及编成也大不相同。

就120师来说,该师主要由红二方面军部队改编。师直属有教导团、骑兵营、炮兵营、辎重营、工兵营、特务营,通信营,辖358旅和359旅两个旅,两个旅各辖2个步兵团,分别为第715团和716团、717团和718团。

上述部队中,第718团和师直属的炮兵营、辎重营、工兵营、特务营(实际都是步兵部队)等留守陕甘宁,总兵力达5000多人,是八路军3个主力师中留守兵力最多的,而其他部队8218人则直接开赴抗日前线。

原红二方面军在长征结束后保存的红军骨干较多,因此120师这8000多人的部队虽然人数不算多,但绝大多数都是百战精英。

120师在全面抗战初期打了不少漂亮仗,同时发展速度是很快的,到1938年时全师已经从最初的8000多人发展到了2万多人,部队规模扩大到原来的3倍。

其中以359旅为例,该旅直属队一部及开赴前线的第717团一共只有2100余人,到1938年初时部队已经配齐了3个战斗团,同时旅直属队也有较大发展。

作为主力的717团兵力达到了3200人、以平山独立团为基干的新718团兵力有2580人、以崞县独立团为基干新成立的719团兵力有2620人,旅直属队也有1100人,原本只有2000多人的359旅一下子扩充到了近万人。

1938年底,120师主力6000多人(主要是358旅部队)开赴冀中,一方面巩固冀中抗日根据地,一方面整训提高八路军第三纵队的战斗力,加速其正规化进程,另外以冀中丰富的人力、物力为基础,补充扩大主力部队。

当时的冀中军区在建制上属于晋察冀军区,但第三纵队却归120师指挥,因此120师与冀中的关系比较特殊。

120师在冀中期间,接连粉碎了日军的三次围攻,打出了齐会歼灭战等经典战斗,冀中部队向120师划拨部队数千人,同时还有1万余人的新兵加入120师。

因此120师主力返回晋西北时,部队已经从当初的6000多人发展到了21000多人,除了这部分力量外,120师还有留守晋西北的部队及另外一支主力359旅,这是120师本部的部队。

此外,晋西事变后山西新军分化,一部分部队也划拨归120师指挥,因此1940年时120师指挥的部队达到了在抗战时的顶峰。

1940年11月,八路军120师兼晋西北军区的兵力一共有5万余人,其中120师本部系统兵力为39403人,新军系统兵力为11726人,这个兵力数比百团大战前有一定减少,但仍属于120师在抗战中兵力规模的高峰时期。

当时120师系统部队的基本构成如下:

第一:

独立第2旅兼第二军分区下辖独立第2旅及新军暂编第1师,其中独立第2旅下辖第9团、第714团;新军暂编第1师下辖第36团、37团、特务团,总计第二军分区有5个团。

第二:

第358旅兼第三军分区下辖第358旅,该旅辖第7团、第8团、第716团,总计第三军分区有3个团。

第三:

独立第1旅兼第四军分区下辖独立第1旅及新军决死第4纵队,其中独立第1旅下辖第2团、第715团,新军决死第4纵队下辖第19团、20团、35团,总计第四军分区有5个团。

第四:

新军决死第2纵队兼第八军分区下辖决死第2纵队及工卫旅,其中决死第2纵队下辖第4团、第5团、第6团,工卫旅下辖第21团、22团,除了这两支新军部队外,洪赵纵队也在该军分区建制下,因此第八军分区总计有6个团/团级纵队。

第五:

大青山骑兵支队,该部下辖第1团、第2团、第3团,另外还有个第4支队,总计该部有4个团/支队。

第六:

第359旅,该部下辖第第717团、718团、719团,另外还有雁北支队、第4支队,总计该部有5个团/支队。

除了以上六大部分外,120师兼晋西北军区之下还有新军总指挥部、雁北第6支队、直属教导团、特务团等单位或直属部队。

以上总计120师部队在1940年11月时,有大约9个旅级部队,总计有大约31个团级作战部队,其中新军系统的有11个团,120师本部系统的有20个团。

当时新军系统的部队编制一般较小,其一个团的平均兵力只有1000余人,故而这11个新军的团,总兵力只有不到1.2万人。

而120师本部系统的部队,采取的是八路军整军之后的编制,其中除骑兵团和部分支队、直属团兵力较少外,主力部队团基本都有2000多人。

当然了,120师之所以在1940年时,其本部部队的步兵团能达到这一兵力数,其实跟之前在冀中扩充的大量兵员有关。

因为120师所在的晋西北地区,本身比较贫瘠,人口也较少,还处在日伪军和阎锡山的夹击之下,其实难以扩充更多兵力。

实际上在120师主力开赴冀中时,日伪军及阎锡山便不断封锁、围攻我晋西北根据地,留守部队减员严重,其中主力714团仅剩1000余人,警备第6团、独立第2团则只有几百人。

120师从冀中开回的部队达2万多人,在随后的整军中便补齐了各部的缺员,使得一般的步兵团都达到了2000多人,有的主力团兵力甚至达到了3000人左右。

当然了,骑兵团及一些支队等部队兵力没有这么多,因此以平均数而论,120师本部的部队当时平均每团是2000人左右,规模基本是新军系统步兵团的2倍。

不过1940年时的120师部队基本便是该部在抗战中兵力规模的巅峰时期了。

1941年之后,在日军的围攻及自然灾害的影响下,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极度艰难的阶段,尤其在地瘠民贫的晋西北地区,情况更加严峻。

到1942年底,120师本部部队下降到了32251人,新军系统部队下降到了6242人,另有地方武装4522人。

此后到全面抗战结束,120师系统主力部队都没有再超过5万人,基本部队规模在4万人上下,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师在抗战结束时部队规模最小的一个。

之所以如此的原因一方面是120师所在的晋绥地区较为贫瘠,难以扩充大量兵员,但同时这一区域又是陕甘宁的屏障,不得不以一支主力部队来防卫。

实际上120师不仅仅是陕甘宁的屏障,该部除了原先留守的部队外,还抽调了359旅等主力部队回防陕甘宁,日后大生产运动的最有名的便是这支部队了。也正因为这种关系,因此到后来解放战争开始时,西北野战军的大多部队其前身也都是120师系统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