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致富,先修路,清政府就曾吃过修路的亏,19世纪的鸦片战争,中国军队10倍于英法联军,却落得个惨败的结局。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有武器落后的原因,也有统帅的原因,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原因是军队调集速度的差异。英法舰队赶到广东的港口可能只需几周,但清军的动员和调集可能就要花上几个月的时间。加上英法舰队很灵活,这开一枪,那放一炮,清军根本摸不到头脑,粮草都不知道该往哪运。
两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曾有在中国修铁路的想法,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有利于清朝,结果却被清廷给否决了,直到19世纪末期才陆续修建了一些铁路。与对待铁路的态度相反,清政府很重视海军的创建,建立了好几个舰队,北洋水师规模最大,但甲午一战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功亏一篑,清政府这下只能任列强宰割了。
清政府的一个邻国,在当时也有衰退的趋势,而它选择的强国之路就是修铁路,而至今铁路也成为他们国家的命脉。
这个国家就是沙俄,沙俄一直有个称霸欧洲的心,并且在战胜拿破仑后信心倍增。但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1890年,沙俄想修建一条贯穿东西的铁路,一是为了对西伯利亚地区进行开发,二是对于远东利益的争夺。沙俄的对手是日本,在沙俄联合德法两国“干辽”后,沙俄就和日本结下了梁子。
之后,沙俄加快了修建铁路的速度。这期间,沙俄的国库要经受很大的考验,每年都要花上一亿多的卢布。而修建的过程也是艰苦异常,多变的气候让设备和工人都难以工作,可以说,沙俄修建铁路几乎举了全国之力。
日本这边也是在积极备战,他们加快了海军和陆军的建设,并对战争进行了自己的预估,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必须要在沙俄修建完铁路之前开战。
1904年,沙俄的铁路还剩下100多公里没修完,日本不宣而战。战争初期,由于准备不足和轻敌,沙俄很快落了下风。但5个月后,西伯利亚铁路竣工,欧洲的军队被大量地运到远东,沙俄马上就挽回了一些劣势。
最终日本惨胜,在签订条约时,日本并没占多大便宜,而沙俄也大有再打一仗的气势,很大的原因就是西伯利亚铁路的竣工。
在二战时,西伯利亚铁路也发挥了汗马功劳,二战初期,日本兵败诺门坎,日本从此心有余悸,也敢轻举妄动。战争中期为西线战场调集兵力,而战争后期,苏联红军直接以摧枯拉朽之势击败了日本关东军。
苏联很重视西伯利亚铁路,斯大林也表示西伯利亚铁路就是苏联的命脉,我们不能失去它,要是谁从中间某个地段切断了西伯利亚铁路,苏联就完了,这足以表明西伯利亚铁路非凡的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
西伯利亚在经济上也给之前的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巨大的帮助,原本荒芜的西伯利亚现在有些地方热闹了起来。与此同时,西伯利亚的农牧业、采矿业和旅游业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西伯利亚也是苏联乃至俄罗斯经济的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