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隆中给刘备炖了一碗鸡汤。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后面的事情,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刘备先取荆州后占益州再取汉中,正当刘备雄心勃勃准备统一天下时,所谓的盟友孙权突然在背后狠捅了刘备一刀,“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刘备在夷陵之败后逃至永安)。”
很多人都把关羽大意失荆州,当成蜀汉无法统一的根本原因。荆州之丢对蜀汉来说确实是致命的,但只能说是致命的原因之一。诚然,关羽如果从荆州北伐襄阳,直攻曹魏南线,确实能对襄阳以北不远的魏都洛阳造成巨大的战略威胁。
但是,即使关羽暂时不北伐,蜀汉依托荆州作为北伐主线之一的计划,依然会受到更多的挚肘。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东吴的立国战略。
东吴对荆州的态度非常简单,就是鲁肃《榻上对》所言,“进伐荆州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蜀汉占据荆州,对在长江下游立国的东吴来说是巨大的生存威胁。即使是蜀吴后来中分荆州,湘江以东属东吴,东吴依然缺乏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蜀汉必须分出相当一部分的战略资源来守住荆州西部,也就是后来诸葛亮在承认孙权称帝时所说:“(东吴)贤才尚多,将相缉穆,未可一朝定也。顿兵相持,坐而须老,使北贼得计。”
换句话说,荆州之地丢对蜀汉损失巨大,但还不是所丢之地盘中最可惜的。那么,对蜀汉统一大业所丢掉最可惜的地盘在哪呢?其实就在荆州的隔壁。
湖北省西北部有地级的十堰市,十堰主城区西南过了武当山,有一个竹山县,这里才是蜀汉未能统一天下的命门所在。
竹山县,在古代就是著名的上庸郡之治所。当然,我们所说的上庸郡不仅是指上庸郡治所,而是上庸郡所管辖的区域,还包括上庸郡以西的西城郡。上庸郡的辖区包括湖北省西北部,而西城郡的辖区则包括陕西省东南部的安康市、商洛市部分区域,以及湖北省西北部的白河、郧西、郧县等地区。
蜀汉要从荆州西部北伐时,首先要拿下的就是曹魏在南线的第一个重镇——襄阳。曹魏在襄阳设有重兵,不是关羽用三两天就能拿下的,这就给了孙权偷袭荆州创造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可能。就算孙权傻到不懂“唇(魏)亡齿(吴)寒”的道理,关羽顺利攻下襄阳,那么蜀汉北伐军接下来要面对另一座军事重镇——南阳。这时,孙权自然不会再犯傻了,蜀汉灭掉曹魏后,吴国还能活下去吗?所以孙权肯定要在背后插刀。
很多人都说诸葛亮《隆中对》最大的短板就是只考虑从荆州北伐,而忽略了荆州之于孙权的生存意义。而如果诸葛亮把荆州当成战略磁石,那意义就不一样了。所谓战略磁石,就是不动荆州之兵,而让荆州成为吸引东吴西线之兵、曹魏南线之兵的“吸铁石”。
当然,此举的重点是在战略上对曹魏呈进攻态势,对于东吴更多的只是防御,防止孙权下黑手。如此一来,曹魏需要投入大量兵力在襄阳一线以防不测。如果关羽不冒进,孙权就没有机会偷袭,而是有可能主动攻合肥,以防止曹魏在对蜀汉进行战略守势的情况下攻吴,以换取“战略补贴”。
蜀汉最应该攻魏的点,就在上庸和西城二郡(下称二郡)。二郡在地理上有两个优势可以给曹魏造成战略压力。一、二郡位于汉水上游,而襄阳则位于汉水中游。站在曹魏的角度,逆水防御从上游冲下来的蜀兵,是非常困难的。二、二郡的东部就是肥沃而平坦的南阳盆地,而南阳盆地就在襄阳的北部。换言之,如果蜀军从二郡出发直取南阳,给曹魏造成的震荡要比攻襄阳大得多。南阳盆地距离魏都洛阳只隔着一个并不算多险峻的伏牛山脉,而且绕过伏牛山脉也并不困难。
另外,二郡位于秦岭的东南侧,同时可以对蜀军主力北伐(诸葛亮说刘备可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构成战略上的配合。因为南阳盆地是曹魏在南线非常柔软的腹地,只要蜀军出兵就能给曹魏造成打击。不需要用关羽这样的顶级重将(类似李靖、徐达),一员大将如魏延或张飞足矣。
即使是在蜀汉丢掉荆州西部的情况下,如果蜀汉能守住二郡,依然可以保持同时对曹魏和东吴的战略压力。东吴偷袭荆州后,治所放在江陵(湖北荆州),而地势高险的二郡之于江陵,依然有居高临下的优势。二郡正好卡在洛阳与江陵的中间位置,攻洛阳或攻江陵,蜀汉都有非常大的主动权。可惜的是,在蜀汉丢掉荆州之后,内部人事一片混乱,二郡得而复失。曹魏同样知道二郡失而复得对曹魏有什么样的意义?你看曹魏给西城郡改了名,叫什么?魏兴郡!
丢掉二郡后,蜀汉只能走道路艰险的秦川,蜀汉本就不厚的家底根本经不起成本上的巨大消耗。
再加上诸葛亮用兵谨慎,不敢冒险用魏延奇袭子午谷之计,这在战略上等于给曹魏减负,让曹魏可以腾出手专心对付用兵方向相对单一的蜀汉。当然,以诸葛亮的智慧,如果二郡不丢,他在荆州已失的情况下,能看出二郡之于灭魏的重要意义。接替诸葛亮掌握蜀汉大权的蒋琬能看到这一点,“多作舟船,欲从汉,沔袭魏兴、上庸。”只不过蒋琬身体不好,没有机会实行,而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岂在蒋琬之下?
可惜,历史没有那么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