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1年秋,大金江南国主宋高宗赵构,在听闻金海陵王完颜亮率大军南侵的消息后,立刻吓破了胆。尽管前线的将士们还在奋勇杀敌,并多次击退了完颜亮的攻势,怯懦的宋高宗却当着宰相、太傅和义郡王杨存中等人的面说道:
“如果更一日敌人的骑兵还未退去的话,不如我们暂时遣散百官,到海上去暂避风头吧?”(《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
一、赵构提前退位的原因:恐金病和维护皇权的心理作祟;
此时的赵构,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连皇位都不想要了,可想而知,要不是金国完颜亮存了心要灭了他的话,他恐怕早就去跪下认贼作父了。
万幸的是,老大虽然不靠谱,但是大宋的将士们却硬生生把完颜亮给打得服服帖帖,后来,完颜亮的军中还因此发生了叛乱,完颜亮也在叛乱中被手下完颜元宜率军杀死。
眼见南宋的危机得以解除,55岁的宋高宗自以为成就了丰功伟绩,他派人大肆宣扬自己的伟业,但同时他又担心引来金国的报复,于是,他一边派人和金国商谈议和一事,另一边又着手准备自己的退休事宜。
1162年六月,56岁的宋高宗赵构以自己老而多病、身体疲倦,想过点清闲日子为由,把皇位传给了已经三十六岁的养子赵昚,自己当上了遥控宋孝宗的太上皇生活。
正值壮年,却主动禅位,这在整个封建社会中,都算得上是一件新鲜事。更有意思的是,宋高宗赵构身为赵光义的后人,他选择的禅位对象却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人,熟悉宋史的朋友一定知道,赵光义可是赵匡胤之死的重大嫌疑人,加上赵光义在赵匡胤死后还从他儿子手中夺走了皇位继承权。
两家的关系如此复杂,赵构为何甘愿得罪自己这边的亲戚,也要选择赵匡胤的后人登基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在这里跟大家聊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赵构的心中,对于跟自己血缘上更亲近的赵光义一脉,他不光缺少亲情,反倒还充满了警惕,他收养赵匡胤一脉的赵旉和赵昚为养子,就是要阻止赵光义一脉登上皇位。
二、赵构为何要将皇位,传给赵匡胤的后人?
宋高宗警惕自己的血亲,却亲近祖上和自己祖先有夺位矛盾的赵匡胤后人?这看似冲突的两件事,乍一看似乎很奇怪,但如果放到当时的背景下,就会觉得很合理了。
1127年,金军攻破北宋东京后,俘走了宋徽宗、宋钦宗、后宫妃嫔、朝臣在内的三千人,并洗劫了整个东京。
临走前,金军还用屠城“相公城外不死,今欲死,涂炭一城邪?”威胁张邦昌,迫使其建立了一个“伪楚”傀儡政权,用来协助金国管理南方。
金国没想到的是,等到他们主力离开后,张邦昌却主动还政康王赵构,迎立赵构做了皇帝。
可以说,原本并不被宋徽宗、宋钦宗重视的赵构,在大量皇室成员被金人带走后,已经俨然成为了南方士人的精神支柱。
在这种背景下即位的宋高宗,他给自己设定的人生理想很现实:
活下去;
把政权延续下去。
宋朝有新君即位就立继承人的习俗,赵构称帝没多久,就发生了一件让赵构很揪心的事情:
他手下的兵士苗傅和刘正彦两人发动叛乱,逼迫宋高宗退位,立了赵构的儿子才二岁多的赵旉为帝,这么一折腾,赵构的独苗竟意外病死了。
这个意外事件让赵构猝不及防,年仅二十二岁的他,更没想到的是,他自己本人也已经失去了生育能力。
宋高宗过了很久都没有新的子嗣,加上大臣不断进谏,他再不愿承认,也不得不低头:我真的不行了。
建炎四年的时候,宋高宗路过越州,有个叫娄寅亮的人就给他上奏书:“陛下现在你这样,是因为太祖不原谅你的先祖夺走了他子嗣的皇位,所以破局方法就是找一个太祖的后人。”
这番话让赵构大受震动,加上他自己又不能生,他也不得不开始考虑,挑选两个赵匡胤的后人做养子,如果可以的话,就从他们中挑选继承人了。
这也就是为何,宋高宗要从赵匡胤的后人中挑选继承人的起因了:
1、赵构的亲儿子年少早逝后,他就失去了生育能力,为了政权的延续,他只能从养子中,选择一个最符合自己心意的对象;
2、赵构登基的时候,宋钦宗和宋徽宗都还活着,他的行为在宗室看来名不正言不顺,且赵构为了坐稳自己的皇位,都不肯接回宋钦宗赵桓及其他皇室子孙,这更加剧了赵构和宋太宗一系宗室成员的矛盾;
3、在赵构的两位养子中,宋高宗的母亲韦贤妃更喜欢恩平郡王赵璩,这使得赵构在两位养子中迟疑不决,后来在品行测试这一关,宋孝宗赵昚略胜一筹,这才坚定了赵构立他为继承人的决心。
三、宋高宗改史书、制造祥瑞、壮年禅让,无非就是想将自己打造成一个明君形象,换一个千古美名。
宋高宗得位不正,为了让自己形象显得高大上一点,他做了很多准备,例如把史书上不利于自己的部分美化,制造点天降祥瑞啥的。
古人不是有禅让的美名吗?
宋高宗壮年禅让,又是还位太祖的后裔,这在当时的读书人看来简直就是高大伟岸的代言词。
但,再好的包装也抵不过他窝囊的本质。
文/脑洞趣味历史
感谢大家的阅读,祝朋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觉得文章好的朋友们,记得给文章点个赞,关注一下,每天都会给您带来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