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山河月明》的热播,建文帝朱允炆的“嫡孙”身份,再次在网络上引来一波质疑。

我就闹不明白了,人家朱允炆明明是因为“皇孙世嫡”的身份,才被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古礼的祖父朱元璋立为继承人的,他“事实上的嫡长孙”身份,在明清两代五百多年都没有人质疑,怎么到了现代网络上,朱允炆“非嫡”的问题却成为月经贴,时不时被“才发现新大陆的网络史学家们”拎出来喷一喷。

朱允炆被喷“非嫡”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有原配嫡子朱允熥的存在,因为他亲娘吕氏是侧室扶正的继室,所以,朱允炆的嫡,好像就显得不那么硬气,毕竟在很多人眼里,继嫡子的地位不如元嫡子嘛!话说,猴格也曾经这么认为过,汗。

质疑朱允炆“非嫡”身份的网友认为:孩子是不是嫡子,不取决于老爹死时生母的地位,而是取决于孩子出生时生母的地位,生母身为妾室时生下的儿子,即便生母被扶正也还是庶子,生母扶正后再生的儿子才叫嫡子。

汉景帝、汉武帝、汉明帝、魏文帝等等以庶升嫡的帝王们纷纷侧目:纳尼!

这种不伦不类的说辞,显然是拿《吕氏春秋》记载的“嫡子”商纣王越过同母胞兄的“庶子”微子启登上大位的事迹,来否定朱允炆的嫡子身份。

猴格在此要说:不要再拿商纣王来否定建文帝朱允炆“非嫡”了,纣王和微子是不是同一个妈都还说不清楚呢!何况,不觉得脱离父权制去歪歪专制社会的情况不是很可笑吗?

本文就来聊聊商纣王和微子启的嫡庶以及是否同母的问题。

其实,在古人的眼中,纣王和微子启的“长少嫡庶”以及是否同母,一直属于“不可知”的状态。

身为现代人单一地去拿《吕氏春秋》来断纣王的嫡庶以及和微子的关系,是很不严谨的,用纣王来踩朱允炆就更是离谱,站在古人肩膀上的今人,不能眼光、见识还不如古人吧?

关于纣王和微子身份相关的史料,目前能看到的有以下几条:

其一,成书于春秋末期(今人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左传》。

该书在哀公九年中记载说微子启,是帝乙的元子。

其二,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告子章句上》。

孟子说微子启和王子比干都是纣王的叔父。但按照《泰誓》记载的“剥丧元良,微子之命”可知,如果微子是纣王的叔父,纣王是微子兄长之子,泰誓就不会用元良、元子来称呼微子,所以孟子这个说法并不为古今学者所采信,可以略过不提。

其三,就是成书于战国末年、被嫡庶神教奉为圭臬的《吕氏春秋·当务篇》。

该篇说纣王同母兄弟有三人,老大微子启,老二仲衍,老三就是受德(纣王);纣王之母在生老大、老二的时候,还是妾室,被扶正为妻后生了纣王。

当纣王的父母准备册立老大微子为太子的时候,太史据礼法反对,认为有妻之子纣王在,就不能册立妾之子微子,所以,纣王得以即位。

其四,是成书于西汉的《史记·殷本纪·宋微子世家》。

迁公说微子启是帝乙的庶长子,生母微贱,故不得为太子,帝乙的小儿子辛(纣王),因为生母是王后,得立为太子继承大统。

其五,是成书于西晋的《帝王世纪》。

皇甫谧说帝乙有两个妃子,正妃生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微子、仲衍、纣王;庶妃生箕子。微子之母在生微子、仲衍时,还是妾室,立为王后才生纣王。帝乙准备立贤良的微子时,太史据法相争,才立纣王为太子。这显然是照抄《吕氏春秋》的说法,也可以略过不提。

从《左传》、《吕氏春秋》和《史记》的记载看,前者笔下的微子是帝乙的元子,即嫡长子;中者笔下的纣王,是妾扶正后生育的孩子,而微子是生母扶正前生的,两人同母;后者笔下的纣王,则是正后之嫡子,微子是低贱庶妃所生的,两人异母。

三本书三个说法,该信哪一个呢?

亲自阅览皇家“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的司马迁,很明显会看到《左传》和《吕氏春秋》的记载,但他并没有照抄其说,反而在《殷本纪》和《宋微子世家》中明确而自信的记载微子是纣王的庶兄。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不得而知。

如果按照《左传》(还有《泰誓》)所说微子是帝乙的元子,那很可能微子才是帝乙的元嫡之子,纣王则是继后之子。纣王之立就是继嫡之子越过元嫡兄长。

但反对此说的古今学者们认为,元子并不是嫡长子的另一个称谓,他只是首子、第一子的意思,所以不能证明微子就是元嫡之子。

如果按照《吕氏春秋》所说,微子是生母为妾时所生,而纣王是生母扶正后所生,那就说明早在商朝,就存在以妾为妻的现象了。

如此一来,一直把此说奉为圭臬的网络嫡庶神教们,恐怕就要沦为笑话——纣王居然是妾扶正后生的嫡子?!居然不是原配之子?!

当然,还有学者认为商朝并不存在嫡长继承制,那是周朝的产物,《吕氏春秋》所记载的嫡庶之说显然是不符合商朝的实际情况。

综合对比就会发现,迁公《史记》所说的,比前二者更为靠谱,微子是庶长子,纣王是嫡子,两人是异母兄弟,妻生的嫡子纣王,越过妾生的庶兄微子即位,自然是合情合理的。

那么,商朝到底存不存在嫡庶制度呢?摊手,近现代的专家们对此也众说纷纭。

王国维认为,立子以嫡是从周朝开始,商朝并没有嫡庶制度,商朝的继统法是以弟及为主,子继为辅,无弟才传子。

陈梦家认为,商朝传统法并没有固定的传弟传子法,应该另有法规,可惜无法推知。

范文澜认为,商朝继统法是以子继为主,弟及为辅。

胡厚宣认为,商朝最初没有嫡庶,但到中晚期,随着传子制度的普遍,渐渐出现嫡庶之分,到周朝衍生出宗法制度。

赵锡元认为,商朝实际是幼子继承制,并没有确立嫡庶观念,到商朝晚期才做出调整。

常玉芝认为,商朝是嫡长子继承制,嫡妻的嫡长子才是法定继承人,九世之乱就是违背继统法争权夺位的现象。

······

不管专家学者们对商朝是否存在嫡庶制的看法有分歧,但根据甲骨卜辞的深入研究,学界还是达成一致意见,那就是“重国广嗣”的商王们的婚姻关系,是多妻并立的。

纣王和微子的爹帝乙,就有两位王后妻子,即娀和女雍,就是不知道哪位王后是纣王的生母了。

商王多妻更然。晚商诸王,如武乙有妻妣戊、妣癸。帝乙有妻曰娀(《合集》38244)、曰女雍(《合集》38245)。(《中国风俗通史·夏商卷》第六章婚姻礼俗引用甲骨文)

行文至此,还是只能确定纣王可能是嫡子,但他和微子是否同母,依旧存在分歧,这个分歧其实从汉朝就存在了,一直延续到今天,都没有得到解决。

宋朝人苏轼综合《泰誓》和《吕氏春秋》认为,微子是纣王的同母兄,他不得立是因为生于父亲帝乙没有即位之前。按照礼法,微子与纣王都是嫡子,所以微子被周成王命为殷王元子。

注意这一条,苏轼的看法是微子生于父亲没有即位之前,而不是生于生母为妾之时。但苏轼的理论又被明朝人顾起元质疑。

顾起元认为,如果微子和纣王是同母兄弟,一个生于父亲帝乙即位前,一个生于父亲即位后,帝乙即位后,正妃就成为王后,既然妻子可以因为丈夫的身份变得贵重,那为何同母所生的儿子就不能因为父亲的身份变得贵重呢?微子怎么就不能称嫡长子呢?

因此,顾文庄觉得还是应该以《史记》的记载为正,《吕氏春秋》和《帝王世纪》不过是“传闻之异辞耳”。

清朝的辨伪大家崔述,则依据《尚书·牧誓篇》那句“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推测微子可能是纣王的同母弟。

崔述还认为《吕氏春秋》的记载“尤为乖谬”,如果帝乙真的有以妾为妻的行为,他已经不辨妻妾的嫡庶了,怎么可能再去坚持子嗣的嫡庶呢?这不是荒谬吗?

既然以妾为王后,那妾的父母就变成王后的父母,妾的子女就是王后的子女,如果妾时生的子女身份不能被提高,那妾的父母身份又凭啥变得贵重呢?

商汤、周武都是以诸侯为天子,倘若如那个太史的理论,是不是商汤、周武都该立他们当上天子后所生的少子为继承人,而不该立他们当诸侯时所生的长子为继承人呢?

如果太史真的能够不畏皇权据礼法而争,那为什么在帝乙以妾为妻时不据礼而争,反而在立太子的时候争嫡庶呢?

妾都可以当王后了,凭什么妾前头生的儿子就不能当太子呢?毕竟是夫权、父权制社会,妻、子的身份都要随着夫、父改变的,从而足以证明《吕氏春秋》记载的这一条是荒诞不经的。

《吕氏春秋》的记载都是乖谬的了,那再用纣王来否定朱允炆、坚持妾扶正的孩子不能以庶升嫡的理论,就显得无知可笑了。在父权制社会,既然妾能被扶正为妻,那妾之子就能以庶升嫡。

所以,不要再说什么谁让朱允炆出生时吕氏不是正妃的话了,也不要再说什么微子启就因为出生时老娘是妾而失去嫡长子地位那样的话了,更不要说什么朱元璋强行抬举朱允炆这个庶子才间接造成靖难之役的谬论了。

真以为朱元璋立元嫡朱允熥为皇太孙,对皇位产生觊觎之心的燕王朱棣就不敢造反了吗?

君不见明宣宗朱瞻基,身为朱棣的嫡长孙,朱高炽的嫡长子,从小被祖父带在身边教养,他够不够根红苗正?他的即位阻止住强藩叔叔对皇位产生的野心了吗?

要知道,幼主对强藩的局面,啥时候都避免不了祸起萧墙,只不过是结局不同,朱瞻基最后赢了,而朱允炆沦为失败者而已。

对最高权力的争夺战,从来都是看拳头硬不硬,没有人看嫡庶的(承平时期除外),所谓嫡庶,不过是最后获胜者搪塞世人的借口罢了,身为现代人居然还死抱着嫡庶不放,实在是愚昧又可笑。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左传》、《孟子》、《尚书》、吕不韦《吕氏春秋》、司马迁《史记》、皇甫谧《帝王世纪》、苏轼《周书》、顾起元《说略》、崔述《考信录》、宋镇豪《中国风俗通史·夏商卷》、黄国辉《试论商纣王身世之谜》、陈赟《嫡庶之制与周礼的根基-王国维

之检讨》、郑慧生《从商代无嫡妾制度说到它的生母入祀法》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谢绝脱离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更新佛系,关注需谨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