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主张"包办婚姻"的年代,许多爱情是有名无实的,他们往往因为世俗的纲常伦理而被束缚,他们的结合很多时候不叫爱情,而叫关系。
而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真正的爱情却是有实无名的,在那个封闭的年代,人们渴望爱情,但往往会因为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而无疾而终。
"有名无实"的爱情
陈粹芬原名香菱,又名瑞芬,祖籍福建。19世纪中随厦门商人到香港谋生。陈粹芬生得美丽大方,在家中排行老四。
幼年是父母就逝世,留下她们姊妹几个,虽然陈粹芬未曾读过书,但令人惊奇的是习得一身好武功。
1981年,一次机缘巧合在屯门基督教堂,经好友陈少白介绍,18岁的陈粹芬与孙中山相识。
短暂接触后,陈粹芬被孙中山的内心那团"救国理念"的烈火所点燃,很快便生起了参加革命的念头。
兴趣相投会使两人走得更近,就像两块磁铁互相吸引,两位相互吸引的年轻人不断从对方身上发现闪光点,日久生情,后来两人在屯门红楼租屋住下,共同筹划反清行动。
年少时的相遇,使得两人的情分在日复一日的经历中不断磨合,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坚定,陈粹芬于孙中山,是知己,更是爱人,更是相濡以沫的战友。
这样的爱情往往才是最长情的,相比之下,另一种模式的轰轰烈烈往往是短暂的灿烂,当干柴烈火过后便很快化为灰烬。
往后的日子里,陈粹芬一直相伴于孙中山左右,一方面照顾孙中山同志的起居的"贤内助",另一方面则帮他传递密函,接应军火。
空闲之余,陈粹芬还会主动为来往的同志洗衣做饭,她的为人处世以及平日的行事作风一致受到大家的好评,她也一直被大家所尊敬着,同志们亲切地称呼她为"四姑""孙夫人",她也只是笑而不语。
修炼着一身好功夫,陈粹芬能舞刀弄枪,多次随军出征,英勇善战,如此女中豪杰,巾帼枭雄,不得不令人佩服,被誉为"性格刚毅的女杰"。
如此佳人一直陪伴在孙中山左右,他却始终没有给她名分,人们对此猜测纷纷,期待着这对眷侣能有好的结果,但宋庆龄的出现最终打破了这个美好的愿想。
孙中山虽然没有给陈粹芬名分,但在孙氏家族的眼中,她就是孙中山的妻子,是孙中山最好的搭档。
最令他牵挂留念的"白月光"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红的还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
孙中山之所以一直将陈粹芬记记挂在心头,原因有三:
1. 一见倾心的美好。所有爱情中最美好的不过是一见钟情,第一眼看到便再也忘不了,从此携手一起走到世界尽头,一起看尽这世界繁华,陈粹芬于孙中山是心动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
2. "战友式"爱情。两人并肩成长,相伴走过无数的风风雨雨,两人的心灵早已如磁铁般吸引,陈粹芬相伴孙中山多年,对他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
孙中山于陈粹芬,是敬,是爱,更是一种发自肺腑的感动。而且孙氏一族早已将陈粹芬看作亲人,而孙中山也早已把陈粹芬当做家人看待。
每当孤灯长夜相伴时,孙中山伏案处理文件,陈粹芬在一旁守候,比烛火更明媚的是陈粹芬一颗灼灼燃烧的心。
3.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陈粹芬在自己最好的年华捧着一颗真心站在这么一个男人面前,他却给不了她承诺。
无疾而终的爱情最让人感到遗憾,但他们一起相伴走过的春夏秋冬,孙中山始终镌刻在心上,以至于在看这世界最后一眼时,他留恋的只有她。
陈粹芬陪伴孙中山看过革命的大风大浪,一起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在他难过时给予关怀,在他为革命奔走呼号时为他担忧,在她背后做一个默默无闻的"贤妻",她为他付出了太多太多。
爱情里的先来后到
爱情里总是将时间看得很重,先来后到显得尤其重要。尤其是在年幼时阅读的童话故事中,小美人鱼先出场遇到并且拯救了王子,但王子却没有发现,而是在第一眼看到那个公主的时候便认定了她是那个应该陪她走完余生的人。
但,明明是陈粹芬先出现,但她却没有权利成为那个陪伴孙中山走完余生的人,只能天各一方地去思念和煎熬。
她不是没有资格,只是在宋庆龄出现之后她失去了陪伴左右的权利罢了。爱情里哪里会分先来后到,不过是出现在人生里的顺序太重要了。
在某个时候自以为是地觉得自己抓住了时间就已经胜券在握了,殊不知时间的优势是不值一提。
而陈粹芬只是孙中山生命里一段美丽的风景罢了,于孙中山而言,她是红颜,是知己,是心口的朱砂痣,却不能成为结发人。
很多时候,因为曾经遇到过一些惊艳了岁月的人,便一辈子也忘不了更放不下。但最终却又因为某些原因而错位,更是遗憾终身。
文/赵贺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