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期的上庸,在大多数时间都不重要。
不过,在极短的一段时间内,他曾对刘备集团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几乎被人遗忘的角落
今天,许多三国游戏的剧本中,开局时,上庸是一座空城。
这个设定虽然略显夸张,但也是有些符合当时情况的。
群雄割据时,上庸及东三郡,确实是几乎被人遗忘的角落。
上庸、西城、房陵,原是汉中郡治下的县。
群雄割据时,该地由申仪、申耽兄弟率领的数千家统治。
他们虽然依附于张鲁,但基本保持着自治状态。
曹操平定张鲁后,该地归附了曹操控制下的朝廷,曹操出于全局考虑,将三县从汉中郡中分出,升级为郡,并由益州划入荆州。
尽管做出了重大调整,但曹操依然没有经营东三郡,该地依然保持着自治状态。
可以说,很长时间内,抢地盘抢人口热火朝天的群雄,都几乎遗忘了上庸。
这也难怪,该地在今天的神农架地区,山岭多,交通不便,地方偏僻,经济落后,统治成本高,确实不是用武之地。
然而,在占领汉中后,刘备却对该地高度重视。
有心经营东三郡的刘备
赢得汉中之战后,刘备立刻部署了对东三郡的进攻。
宜都太守孟达自秭归出发,攻取了房陵,随后,刘备又派刘封自汉中沿沔水东下,会合孟达,会攻上庸。
最终,刘封、孟达的联合打击下,申耽投降,刘备军夺取了东三郡。
随后,刘备投入了相当资源经营东三郡。
一方面,刘备自然也是在征了申耽等人家属为人质的前提下,任命申耽为征北将军,继续拉拢申耽、申仪等人,以稳固对东三郡的统治。
另一方面,刘备又以刘封、孟达,继续坐镇该处,经营此地。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在益州之战、汉中之战中多有战功;孟达,也极具才能(后来魏国人称他有乐毅之量,卿相之才),此前接替张飞为宜都太守,地位重要。
除镇守汉中的魏延外,可以说这两位是当时中生代将领中最杰出的代表。
而且,刘封、孟达留镇此处,可不只是意味着安插了两个人哦!
不投入相当兵力、人口,如何压制申耽、申仪数千家呢?
刘封、孟达,带来的兵力,史书没有详细记载。
不过,可以明确的是,后来,刘封、孟达反目,光孟达带走的私人部曲就有四千余家。
可以说,为了经营东三郡,刘备不但安排上了义子、能将,更是迁入了相当人口。
一般来说,汉末时期的军阀,如果不是有心经营某地,是不会迁宝贵的人口到该地的。
尤其是:汉中之战时,曹操将汉中人口悉数迁走,刘备在汉中“得其地不得其民”。
这种情况下,刘备仍然将相当人口迁入东三郡,足见其经营之志。
汉中之战-失荆州:至关重要的“通道”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的东三郡,对刘备集团意义重大。
当时的刘备,地跨益州及荆州部分地区。
荆州、益州,虽然挨着,但由于大山所隔,联络通道极少。
比较便捷的通道,只有两条:南面,三峡地区;北面,就是这个上庸了。
东三郡在手,刘备可以自汉中东出,与关羽夹击襄樊,直攻南阳。
东三郡不在手,不但北面通道没有了,即便是南面通道也失去了屏障。自东三郡沿江而下,可以直接威胁宜都!
因此,就防御而言,东三郡是宜都的北面屏障,东三郡、宜都有失,刘备集团益州、荆州的联络将断绝,被一分为二。
而且,这里是汉中与荆州地区的唯一直接联络通道。荆州地区、汉中的资源可以经此流通,无论是组织进攻,还是安排防御,都是必须的。
事实也证明了,上庸对与当时刘备集团的意义。
关羽攻襄樊,唯一可指望迅速增援的,只有驻于东三郡的孟达、刘封。
关羽败退后,随着宜都沦陷,东三郡又成为关羽唯一可能退回益州的通道。
遗憾的是,由于刘备集团内部协调不力,东三郡在整场战役中没有发挥作用。
“又不助羽”的刘封成了被问责的将领。
未及发挥的作用
原本,东三郡是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
《隆中对》的规划中,刘备北伐,兵分两路,一路出汉中,取关中,一路自襄樊,向宛、洛。
东三郡,则是汉中、襄樊两个出发基地的连接处。
在当时的通讯、运输条件下,如果没有这个连接处,两路大军各自为战,彼此只能是“遥相呼应”而已。
而有了这个连接处,信息、兵员、物资可以便捷调动,两路大军彼此可以更统一的调度。虽是兵分两路,但却是统一的战线。
通过这里,两条战线可以通过内部调配,相互呼应。
可以说,如果关羽能夺得襄樊,东三郡,本是实现“隆中对”战略的连接处,能发挥巨大作用。
遗憾的是,关羽不仅未能夺得襄樊,而且,丢掉了其所占据的整个荆州部分。
如此,上庸等东三郡,意义大减。
失荆州后:意义大减
关羽败亡后,上庸等东三郡的战略地位大减。
尽管上庸的地理位置,看起来到长安、宛、襄樊、洛阳的距离都不远。
然而,由于上庸地方贫瘠,交通不便,他只能承担起辅助的作用,无法单独承担起独自发起战略进攻的任务。
由于失去了荆州全境,东侧没有“主力”,自上庸进攻,哪里都攻不下。
而且,由于沔水在这一段水流湍急,“易进难退”,一旦不利,连全身而退的机会都没有。
因此,荆州丢失了,上庸已很难在进攻中发挥作用。
而从防守的角度看,东三郡的意义也不大。
一方面,守东三郡的难度太大,超出了刘备集团的能力。
上庸等地贫瘠,本就不便驻扎大军,防御兵力有限,且“山城初附”,内部不稳。
而在荆州丢失后,唯一距离上庸等地比较近的就只有汉中了。
汉中地区的人口已经尽被迁走,刘备只留了魏延率部分军队把守,汉中也没有大军。
魏延能守住汉中已经难得,又哪有能力支援东三郡呢?
因此,曹丕派夏侯尚、徐晃及叛变的孟达进攻东三郡时,得不到任何支援且自身实力有限的刘封除退走外,别无选择。
另一方面,丢掉东三郡对防守的影响也不算太大。
从地理位置上看,东三郡是汉中的侧翼,位置紧要。
然而,由于山势险阻,且河流湍急,魏延只需在相应关口部署防御,魏军也无法发挥。
因此,在失荆州后,东三郡的战略意义,大幅减弱,已不是必争之地了。
夷陵之战前后:不容忽视的威胁
关羽丢掉荆州后,东三郡的意义大减。
然而,在一段时间内,他依然拥有相当的意义。
曹操去世,曹丕继位(魏王)时,东三郡尚在刘备之手。
曹丕继位后,将曹占荆州的治所由襄樊南撤到了宛。
其中原因,一则是因为襄樊地区在襄樊之战期间受到严重破坏;二则是因为东三郡可以威胁襄樊侧后。
夷陵之战时,东三郡也极大影响了刘备的进军节奏。
夷陵之战之初,刘备军进军顺利,迅速攻取了秭归等地。
然而,攻取秭归后,刘备盘踞了半年,才继续东进。
之所以在秭归停留半年,是因为:东三郡已为曹丕所得。
当年,孟达就是从秭归出发,攻打房陵,进军东三郡的。
反过来,曹丕也可以自东三郡的房陵南下,直接攻秭归。
因此,刘备在夺取秭归后,被迫停下,经营秭归,并做出调整,让黄权率军在江北监视曹军。
停留在秭归数月之久,给了东吴调整的时间,分黄权到江北,也分散了蜀军的兵力。
可以说,丢掉东三郡,对刘备夷陵之战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夷陵之战前后,上庸等地意义不如从前,但依然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这是因为:当时,吴蜀翻脸,魏吴表面合作内心相互敌对,三国处于互不结盟的形势。
因此,此时的东三郡,对魏、蜀来说,都是各自的“侧翼威胁”,虽然威胁等级不如从前,但不能忽略。
而在吴、蜀复盟后,东三郡的意义再次大幅降低。
难为主,可为辅
吴蜀复盟后,上庸等地的战略意义再次发生变化。
当时的上庸等地,地处三国交接之处。
魏军在这个方向攻蜀,后方容易受到吴军的威胁,绝不是理想的主攻方向。
同样,对蜀军来说,攻上庸等地,不但在军事上不利,也容易引起不必要的外交麻烦。
蒋琬主政时期,曾认为:诸葛亮北伐,每每走秦岭,运输不便,不如沿沔水下上庸,攻襄樊、宛。
然而,还没有出发,就被费祎、姜维等人劝阻了。
原因有二:1、易进难退。2、外交猜忌。
东三郡靠近宛、洛这些魏国的中心地带,魏军可以迅速投放强大兵力到该处(如司马懿平孟达)。
蜀军向这个方向发展,打开局面的概率很低,而且,一旦不利,很难退军,蜀军主力就要交代在这里了。
同时,蒋琬造大船,也给吴蜀联盟带来了不必要的猜忌。
蒋琬造大船时,东吴将领曾经上书孙权,认为蒋琬要攻打东吴,幸亏孙权相信蜀国没有攻吴之意,并愿意以身家为蜀国作保,才使众将不再多说。
因此,上庸等地已不足为“主要方向”了。
然而,上庸等地却依然能够起到“辅”的作用。
魏灭蜀之战中,该处就有一路,沿沔水而上,进军至子午谷南口,掩护沿子午谷南下的一路魏军,并协取汉中。
难为主,可为辅。这就是上庸等地在当时战略地位的主要特征。
总体上,上庸等地的战略意义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
如果刘备同时在益州、荆州占据主导地位,那么,作为益州、荆州的北部连接处,该地是蜀北伐连为一体的关键,也是实现《隆中对》设想的关键。
如果刘备退出荆州,仅据益州,那么,上庸等地的战略意义将急剧降低,该地既不好守得主,也不好攻出去,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