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刘秀,这位被评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在建武十五年十一月下令将他最得力的部下入狱!罪名是“度田不实”。
从此,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了,先是天下学者群龙无首,后竟使得地主豪强们坐不住了,各路角色粉墨登场,最终他们的结局会是怎样的呢?
度田制度只是例行公事吗?
土地政策一直都是封建社会上层阶级控制国门命脉的重要武器。
作为开国皇帝的刘秀为了加强中央集团的领导,限制豪强私自进行土地交易,买卖奴隶,使赋税收入增加,充实国库,采用“度田制度”来减弱地主阶级的权力。
度田制度就是检查城镇乡村的平民户口和人口数,要各州、郡清查田地公顷数和户口、哪年开垦和耕种几年什么人在负责等事。
一些地主大为不快,毕竟东汉政权也是在豪强地主势力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下这样的命令岂不是不给地主脸面。
所以命令下发之后,豪强地主通过与地方官员联手的方式对这项政策进行抵抗,表达对朝廷的不满。
欧阳歙,一个绝对不能活着的人
在这场事件中有一个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欧阳歙,一个在汝南做了九年的官,不仅教书育人,还在一些事务上放心交给贤才打理,颇有政绩。
欧阳歙早年在五原县当县令,把地方治理得非常好,深受百姓爱戴,刘秀了解后十分赏识,随后就把他留在帐前听用。
欧阳歙给刘秀出谋划策,在与刘秀出生入死之间,深得刘秀信任,待到实行度田制度时已被封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司徒也就是朝廷的二把手。
此人不仅政绩显赫,也是位鼎鼎大名的学术大家,在天下学子眼中威望颇高。因为他也身兼《尚书》欧阳学派的嫡系传人一职。
《尚书》欧阳学派乃是两汉时期儒家重要分支,欧阳家族也是连续八世都是尚书博士,相当于皇帝的参谋,所以这次的清查任务委派的名单里就有他。
戏剧化的是,在制度推进的过程中,这位开国后连一个功臣都没害过的千古明君发现欧阳歙收受了大量贿赂瞒报的事情。
此时,刘秀的心已义愤填膺,就想将他问斩,怎奈他的门生极多,有上千人为他求情。
其中诸生守阙为歙求哀者千余人,至有自髡剔者。剃发在古代可是大罪过,他的门生愿为他自行剃发,可见欧阳歙在门徒心中的威望。
更有甚者竟然有人愿为他去死,其中有一人名叫礼震,上书奏章中说道陛下如果害了欧阳歙就会“上令陛下获害贤之讥,下使学者丧师资之益。乞杀臣身以代歙命。”
其中意思即为如果害了欧阳歙会给陛下带来陷害贤良的罪名,也会让天下的学者失去老师,请拿我的命代替老师的命吧。
礼震这么说并非危言耸听,刘秀身为皇帝的良好功绩世人皆知,又非常重视文化教育,而传说欧阳歙的门生不比孔子的门生少,如果害死了欧阳歙不仅会危及君上的名誉,也会失去让天下学者无所适从。
不过就在礼震把奏章呈上去之前,欧阳歙就死在狱中,历史并未记载为何而亡,但他并未就此被历史遗忘。
起码事后欧阳歙下属陈元的建议皇帝,给予了欧阳歙礼葬,“赐棺木,赠印绶,赙缣三千匹。”
刘秀左思右想还是同意了陈元的提议,如此一来欧阳歙也算是得到了礼遇。
两害相权取其轻,不惜使得一个学派就此失传,也要让欧阳歙活不下去,体现了对豪强地主的决绝果断。
后来,果然不出礼震所料,欧阳歙去世后,他的儿子欧阳复由于年幼“世绝经不传家”,从此《尚书》欧阳一派逐渐衰落,退出历史舞台。
心理战术VS铁蹄驾到
另一方面,欧阳歙之死的影响还在,刘秀破釜沉舟也处死了还有张伋等与地主勾结的郡守。
这下地主阶级没有了依靠,像以往那样继续隐瞒家中人数和田地、逃避应该交给国家的赋税行为再难为继。
地主们终于按捺不住纷纷背水一战发动叛乱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在前后一年的时间里,一些大姓、兵长借助宗族势力持续不断地为非作歹,起兵兴乱,严重时,一度成为朝廷最大的眼中钉。
如何平息叛乱,这个令历代皇帝们上下为难的问题摆在了光武帝的面前。
好在光武帝此时的头脑依然冷静,光武帝针对现有情况分两方面两步走来消除此次叛乱。
一方面对于叛乱者“听群盗自相纠挝,五人共斩一人者,”也就是互相检举以此来免除罪过。
另一方面,对地方长吏的故意包庇地主行为等罪给予赦免,调动他们平乱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当地驻军和官吏有一些本身并不是和豪门士族为一类人,大多是被利用的工具。
刘秀了解了此情况后于是下令,对这些官员及其下属过去的行为一律放宽政策,不追究他们的责任,只要从现在开始尽心讨贼,视后功赏擢。
还有一些在家乡起事时就为他卖命的心腹,在平叛乱的过程中自然成为有力帮手。
那么对于悔过的地主呢?也是从轻处罚,事后,“徙其魁帅于它郡,赋田受禀,使安生业”,也就是地主们规定只要按朝廷要求迁往他乡,接受由中央部门分配的土地和口粮,就可开启“新的幸福生活”。
即使他们再有作乱的心,无钱无力也难成气候,有了这些措施,才能保证叛乱的平息。
如此一来,刘秀没费太多兵力就把叛乱事件化解了,其中的心理战术即是叛乱者从内部瓦解,还让豪强势力孤立无援。
位面之子,运气奇好这些溢美之辞都是建立在巧谋深算、洞察人心的基础上的。
史学家把这次事件称为“度田事件”,光武帝花费了最少的武力节约了成本就把反叛势力去除了,还使得度田制度得以继续贯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不失为一代明君。
只要皇帝、大臣、百姓各安其位,遵守各自的道德本分,国家就必然“大治”了。
小结
想要成为一个明君,忍耐和把握时机是必需的。
只有等待时机成熟才出手,所以刘秀才没有在刚登基时就执行度田制度,而是选在登基纪念之后,其中的审时度势与隐忍自不必说。
做事不优柔寡断能够该断则断才会规避许多隐疾,明决果断在处决欧阳歙时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尽管布衣出身,刘秀依然是一个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