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要来一趟!”

1932年5月的一天,张幼仪的一位朋友在电话里对她这样吼叫道。当天,正是徐志摩死后半年于上海举行的公祭日。

“发生什么事了?”张幼仪有些紧张地问道,她自己本人不在公祭现场,但她心里却一直挂念这事。对方的答复是:“你来就知道了!”听了这话后,张幼仪心里更加着急了。

张幼仪既然如此惦记徐志摩的葬礼,她为何不去现场呢?答案是:身为徐志摩原配的她,不想看到徐志摩的二妻陆小曼。

张幼仪本人虽没去现场,但她已安排八弟张禹九和儿子徐积锴前往。这是张幼仪第一次缺席徐家的大事件,她只送去了一副挽联,挽联上写的是:

“万里快鹏飞,独撼翳云遂失路。一朝惊鹤化,我怜弱息去招魂。”

即便跟徐志摩已经离婚了,徐家有大事时,张幼仪依旧会被拉去主场。徐志摩母亲去世时,她虽已离婚多年,却还是被他们请到了葬礼现场,并以女主人的身份主持丧葬事宜。

这次是什么事?张幼仪心烦意乱地穿上事先准备好的黑色旗袍出门了。一路上,她心里都七上八下,她不明白:人都已经死了,已到了最后时刻了,葬礼事宜也已安排妥当了,还能出什么事!

张幼仪与徐志摩

抵达公祭礼堂后,张幼仪心里无比沉重,此时徐志摩的灵柩已经被打开。张幼仪端详着静躺在花朵中的徐志摩遗体,她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陌生感,她留意到:他的脸被黑丝袍衬得十分惨白浮肿,一点儿也不像他。

张幼仪意识到:这是他和她此生的最后一面,她深深鞠了三躬,最后一次向他致敬。三鞠躬再抬头时,她的眼泪已经不自主地掉落下来了,晚年回忆这一幕时,她感叹地对侄女张邦梅说:“他才35岁,那么年轻,又那么有才气,哎!”

张幼仪刚从灵柩旁走开,打电话给她的朋友就出现了,他着急地道:

“你一定要帮忙,陆小曼想把徐志摩的寿衣换成西装,她也不喜欢那棺材,想改成西式的。”

张幼仪听了这话后大吃一惊,她不能理解陆小曼为何要去折腾死人。

徐志摩的棺材是她的八弟张禹九在中国银行协助下,用传统寿板订制的。这个棺材,形状并不是传统的长方形盒子,而是很像树干。也正因此,它才更加显得与众不同。张幼仪和张禹九等都对这副棺材很满意,他们认为:这副棺材,很配徐志摩。

至于他身上的黑丝袍寿衣,张幼仪虽觉得它衬得徐志摩的脸孔过分惨白,可它却也是稳妥的。

左为徐志摩同款寿衣;右为传统棺材

张幼仪不能理解陆小曼,所以,她听完朋友的控诉后,心里很不舒服。晚年,她曾在回忆录中这样讲述自己当时的心情:

“把徐志摩的遗体从一个地方挪到另一个地方这种想法,叫我觉得恶心;把他的寿衣换掉也是。他的身体怎么可能再承受更多折磨?”

张幼仪虽只派了八弟和儿子前往收尸,但她早已知道:徐志摩遭遇飞机失事身亡时,身体已经严重受损,有的部位甚至还经过了缝合处理。他的尸体,经不起任何折腾了。尤其,现在离他去世当日已经过去了半年,他的尸首在严格防腐处理后,保存完好,却绝不能再经受折腾。

“就算他是因为自然原因死亡,现在也一切难改了,何况他是在这种意外状况下死的……”张幼仪突然说不下去了,她的声音有些哽咽了。

半晌后,她抬头下了一个结语:“你只要告诉陆小曼,我说不行就好了。”

朋友听到这话后,如拿到了令牌一般地走了。张幼仪迅速离开了,她不想看到陆小曼,也不想在这种场合与她争执。

回去的路上,张幼仪一直在想:陆小曼为何非要让徐志摩穿西服,躺在西式的棺材里呢?他真的西化得这么厉害吗?可他是中国人啊!

陆小曼在乎的实际并不是“西化”还是“中式”的问题,她之所以想把徐志摩的寿衣换成西装,是因为她觉得穿黑长衫的徐志摩,让她觉得太过陌生。

“他穿着黑长衫躺在那儿,脸上没有一点表情,这样的志摩,真的是我的志摩吗?”这句话,才是陆小曼内心的真实独白,她已经看惯了穿西装的徐志摩,在她的记忆里,只有西装革履的徐志摩,才是鲜活、生动的。

徐志摩

陆小曼的感性注定:她会不顾一切地,想要让徐志摩入土时,看起来更像她记忆中的志摩。她并不是一个实际的人,张幼仪能想到的“尸体经不起折腾”这一类的事项,她根本考虑不到。

在张幼仪眼中,陆小曼的“考虑不到”,是一种自私。可陆小曼自己,却并不以为然,她甚至认为:自己的要求,应该得到所有人的理解。她在葬礼上坚决要求为徐志摩更换寿衣,周围人不肯时,她一边哭一边扬言“要亲自动手”。

陆小曼的举动,把所有人都吓坏了,没人能保证更换寿衣过程中不会出现意外,如张幼仪所说:“就算他是因为自然原因死亡,现在也一切难改了……何况……”

除了寿衣,棺材也必须换掉,因为换了西式寿衣,躺在中式棺材里,会不伦不类。陆小曼想把棺材也换掉的另一个原因是:这副棺材是张幼仪八弟他们置办的,对,这就表示,他死时的棺材,竟然是前妻备置的!这成何体统?

从陆小曼的角度看过去,无论是换寿衣,还是换棺材,都是情理之中。她不明白,自己这么一个小小的要求,为何会遭到所有人的反对。

陆小曼早已满腹委屈,徐志摩死后,她一直承受着巨大的争议。所有人都把徐志摩的死,归结到了她的身上,包括张幼仪。

张幼仪和世人都认为:若非陆小曼婚后挥金如土,徐志摩绝不会穷得只能乘坐邮政的免费飞机,并遭遇飞机失事身亡。

当张幼仪的朋友告诉陆小曼“她来过了,说‘不让换’”时,陆小曼肿着眼想说什么,却终究没吐出一个字。她的上下唇微微抖动着,脸上显出了几分悲哀。

若徐志摩还在世,她这时候一定已经爆发了,可此时此刻,宠她爱她的那个男人躺在棺材里,再也不会为她说一句话了。想到这儿,陆小曼委屈地掉下泪来。

一旁的友人拍了拍陆小曼的肩,示意她不要再纠结此事了。陆小曼知道:若自己公然与张幼仪作对,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定会大怒,到时,她想从他那儿拿到赡养费的几率,就会更小。

徐志摩最终穿着中国寿衣,躺在中国棺材里!公祭仪式后,他的尸体被运送到了硖石老家安葬。硖石的徐志摩墓旁,是他与张幼仪幼子彼得的墓地。

徐志摩葬到硖石一年多后,陆小曼曾独自一人前往墓地上坟。这是她第五次到海宁硖石,也是最后一次。这次归来,她没有再到她和徐志摩婚后小住的“香巢”,她只站在东山万石窝前,远远地望着那幢中西合璧的砖瓦房,默默地垂泪。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一直与翁瑞午同居。他们同居的30多年里,卧室一直悬挂着徐志摩的遗像,从未摘下过。

期间,陆小曼还编辑出版了《志摩日记》、《爱眉小札》等情爱系列作品。

翁瑞午与陆小曼

相比之下,徐志摩死后的张幼仪几乎一直是默默的,但她却恰是为徐志摩做得最多的那个人:她为徐志摩父亲养老送终、将他们的孩子培养成才,甚至将下一代抚育大了,她还编辑出版了最全版本的《徐志摩全集》,而全集这部分,恰恰是陆小曼历经千难万难也未曾做到的。

徐志摩死后22年,即他们离婚30年后,她才嫁给了后来的丈夫、医生苏纪之。

没人能否定陆小曼对徐志摩的爱情,但她的爱的方式,相比张幼仪,明显更加自私。爱情,从来分为无私和自私两种,自私的爱,互相毁灭,而无私的爱,则互相成全、成就!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