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涌现出不少死战不退的国军将领,被称之为民族英雄。但也有不少的实权派进行避战保存实力的心理,造成当时的战局恶化。让我国军民的抗战局势,一度陷入危机与不利局面。对于这部分影响大局的自私军阀作态,让人深恶痛绝。
而其中的代表就是韩复渠,作为山东地区的实权派军阀。在面临日军的兵峰下,不战而退,致使局势恶化,我军陷入被动不利局面。针对这种不利于整体抗战大局的形势与情况下,蒋介石力排众议,擅杀韩复渠,坚定抗战决心的态度,令国军将领奋勇作战,激奋前线抗战士气。
韩复渠在临死之前,说想要换一双合适的鞋。企图争取最后的求生机会,却被军统特工在其转身的瞬间,连开七枪,最终结束自己的军阀生涯。
一、避战而丢失领地
那为何蒋介石执意要处决“山东王”韩复渠,而不顾众人反对。也破坏在民国以来,军阀只要通电下野,就能保全自身性命这种潜规则呢?这还是韩复渠所作的事情太过极端,让抗战局势因此陷入险境。
而造成这一结局的就是韩复渠的避战自保,使得山东战局我军准备不足,国军陷入被包围与歼灭的危机。对于全国战局而言,这是致命危机。如果南北日军成功汇合,则整个东部地区被日军掌控,国军只能被动后撤。
在中部地区进行抵抗,而武汉面临的压力更大,中原地区也难以保全。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山东一地关系国军的整体战略布局。可是韩复渠却是没有顾全大局,进行消极抗战,不请示命令就擅自逃跑,把山东北部防线拱手让给日军。
这打了个国军措手不及,防线大开。再有就是韩复渠与日本人的关系,让人捉摸不透。日军的快速进展,与韩复渠的妥协退让有关联性。没有韩复渠的默许与放纵,日军难以在短时间内有如此快速的胜果。
这就让蒋介石难以有安全感,毕竟韩复渠这种不战而逃,丢失济南省城,且连失山东北部重地防线,性质太过于恶劣。国军目前最需要的就是时间,进行整合与布防。可是韩复渠的军事动作,不是简单的自保行为。而是赤裸裸的卖国行动,不及时遏制这种风气,可能抗战没法打。
二、开会之后被拿下的实权派
正是因为这种可怕的后果,害怕造成连锁反应,引起其他实力派军阀的效仿。对于韩复渠这种典型的案例,只能进行最严厉的处罚,进而威慑其他实权派,认真执行统帅部的命令,进行抗战到底的执行力。
但是想要拿下实权派的军阀,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必须让其脱离自己的军队保护,以及自己的根据地,才有成功的可能。为此蒋介石以开会的名义,要求相关战区的高级将领,进行开会研究下一步对日作战的会议。
韩复渠自恃有军队作为保障,老蒋不敢拿自己怎样。就没有太过重视,也没有听取自己部下的建议。只是带领自己的警卫团与贴身侍卫进行统帅部的行程。但是到达会议室后,才知道自己想多了。
全程会议的核心,就是对自己的审判与指责。虽然没有明面说,但实质就是说他自己。在4个小时的批斗会后,他以为终于可以离开这个会场。却没有想到,真正的后手是散会后的逮捕。而他的卫队也被隔离,不能及时救援,他也成为阶下囚。
三、罪名难逃之下的慌张
最后他的底牌被控制,自己也面临审判,最终三次会审而定案。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次会议就是针对他的阴谋。目的就是拿下他,他也确实中计。离开部队与老巢,他已经没有反抗的机会。他的罪名确实很大,再不补救,就没有机会。
四、不可避免的死亡惩罚
为此他想出最后一个办法,那就是拖延时间,让自己的部队进行武力威胁,从而解救自己的困境。但是他没有想到,老蒋这次是下了决心,要处决他。为的就是杀一儆百,好全力进行抗战。为此这次必须快速解决问题。
开会结束拿下,第二天审判结果出现,坐实其罪名。直接开始进行最后的处罚,就是怕中途出现变故。韩复渠只能想出一个拖延时间的办法,那就是对押解他的人员说:“我的鞋不跟脚,要回去换一双合适的。”可是转身的一瞬间,被特工连开7枪而死。
结语:韩复渠还是没有拖延到解救的时间,就被老蒋就地处决。而这句话也成为其最后的遗言,曾经的山东王也因此为其罪责买单。他的行为让山东战局不利,坑苦当地的军民,助长日军的嚣张气焰与疯狂军事进攻。使得国军很是被动,而他被处决,却是大快人心,让军队能够统一指挥,进行最终的国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