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不同朝代选择的皇宫的地址可能会不同,比如说西安市有秦朝的咸阳宫,而开封被后人称为七朝古都等等。那么,北京的故宫是在什么朝代被首次作为皇宫的呢?其实,故宫也叫紫禁城,是明朝时期朱棣在永乐四年开始建设的,这个庞大的工程一共经历了十四年的昼夜努力,最后才得以建成。
如今故宫这伟大的建筑也是一个历史奇迹,所以,这个宫殿的一砖一瓦都显得尤其珍贵。每年都会有专人对故宫里的地砖进行检修,有一次竟然意外发现了一个秘密,当时人们都纷纷表示朱棣太狠了。那么为什么会这么说朱棣呢?地砖的秘密是什么呢?我们先从靖难之役说起。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明朝建立者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便是朱棣,那个时候朱元璋对朱棣并不是十分重视,也并不希望朱棣继承自己的皇位,于是朱元璋将他封为燕王,北京就是朱元璋方面给他分配的封地。
朱元璋去世以后,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辈,他众多叔父对自己的皇位虎视眈眈,他十分担心。而且在朱允炆刚继位时,朝廷中还没有自己的势力,那时候朝堂上上下下的军心都不稳定,于是他开始想办法应对。
就这样,朱允炆开始对叔父们进行一系列的削藩行动,而朱棣正好也是被削藩的人之一。
朱棣担心自己被削藩以后会丢了性命,无奈之下他开始联合几个兄弟,一起对抗建文帝,发动了靖难之役,起兵攻打朝廷。这场战役以建文帝失败而告终,朱棣顺利成章成为明朝的新皇上。
迁都北京,一举两得
朱棣成为皇上以后,决定举家迁徙到北京,他选择去北京建造自己的宫殿,这是为什么呢?其一,朱棣发动靖难战争的时候,北方的根基并不安稳,所以朱棣在解决完他的侄子后,还要马上回去稳固北方势力。
其二,当时的南京地理位置比较偏,并不适合作首都,靖难战役已经收尾,他的内心还是没有安全感。这么分析看来,朱棣迁到北京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那个时候,朱棣就已经将北京定位大明朝的国都,那么国都得宫殿就必须有最好的设计和建筑。在之后的岁月中,数不清的匠人投入了宫殿的建造工程当中,终于经历了14个春秋才竣工,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故宫。
人们都非常好奇为何花费这么多时间和人力物力去修建宫殿,宫殿到底为何这么久的时间去修建呢,其实按照那个年代的作业程度来说,14年时间并不算久,而且朱棣对宫殿的要求还非常高,就比如故宫的地砖工艺就非常复杂。
那些地砖的铺垫工艺十分复杂,他们需要去专门的地方去寻找合适的土,然后仔细对这些土进行加工,才可以有砖块的模样,而且砖块中不能存有气泡,在模型设置成功后,还需要半年的时间去烧制,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出朱棣对故宫修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修缮地砖发现惊天秘密
随着岁月的变迁,故宫如今已经成为了我国的重点保护对象,也是我国的文化遗产,经常会有专人去维修故宫。
有一次,太和殿的广场上有几块地砖发生了损坏,需要有专人进行修理。工人到了以后,将几块损坏的地砖翘起正打算修理,他们才发现地砖下面还是地砖。出于对故宫建造的好奇,他们就将地下地砖慢慢的一层层的挖起,最后竟然挖出来了15层,看到当时的场景,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要知道故宫的占地面积有72万平方,大大小小的宫殿有几十座,按照目前这样的地砖铺垫方式,那对地砖的需求量也是非常大的。
后来历史专家对史料进行查阅,发现故宫砖被当时的古人们记载者称为金砖。为什么在当时会有这样的称呼呢?
其实他们叫金砖只是一种比喻的方式,主要原因在于这种砖的制造工序十分麻烦,制作成本非常高,金砖的土胚在专业的地方,其实在一千多公里的苏州。古代交通运输不便利,所以运输方面的费用就是一个很大的成本。
而且根据史书记载“金砖”的烧制有几十道的工序。还为此特地设置了专业的检查人员。在烧制的过程中,每块砖都要刻上烧制的时间,同时必须将制作的窑厂记录好,为了质量好,砖的烧制还要设置不同的的监督人员。
烧制成功以后,质检员检查到不合格的砖就直接扔掉。如果砖到了北京才发现有问题,那可是要追责,同时还要掉脑袋。所以工人干活特别小心,而这些砖的质量也就非常好了。
烧制过程非常繁琐,原料就要进行七道工序,这些工序全部合格以后,还需要进行长达一年的晾制。之后再次加水,通过牛和马的踩压,将中间的空气排出来。再通过专业的磨具制成砖的样子,最后通过人为的踩踏,达成形状统一。
砖运到故以后,再进行铺贴,那时候三个工匠一天也只能铺五块砖,并且还需要对砖进行打磨和轮廓处理。
在古代为了保证砖的牢固性,就只能采用鸡蛋清和糯米混合,用来作为牢固剂。只是铺故宫的地砖,就要花费60多万两白银。难以想象整个故宫铺地砖用了多少的鸡蛋和糯米。
而朱棣就狠在这里,他为了稳固的城池,竟然如此劳民伤财,只为了一句固若金汤。
结语
不得不想到古人的智慧,还是非常优秀的,他们懂得如何为自己设置一个很好的宫殿,就连故宫的外墙都设置了10米之高,只是为了可以保证皇上的安全。
之所以故宫600年都没有任何坍塌的迹象,足以表明,他们优秀的智慧是值得我们现在人努力学习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