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唐高宗李治似乎是一个容易被遗忘的角色,而记住他的人,也总以为他平庸柔弱。原因无他,因为他之前有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之后还有堪称千古一帝的武则天,在这两大主角的光环下,李治似乎只是个跑龙套的。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李世民为何选择李治继承皇位?
普遍认为李世民传位给李治是出于无奈的选择,但或许,李治才是李世民心中最合适的人选。
首先,李治这人性格仁厚,能够善待自己那些在皇位争夺战中被“淘汰”的兄弟。我们知道,在李治之前,李世民曾有两个属意的人选,一个是被立为太子的李承乾,一个是李泰。这两位和李治一样,都是长孙皇后的嫡出,但李承乾和李泰彼此不对付,且为了争夺皇位经常大打出手,搞得李世民十分头大。李世民为了让这两兄弟心平气和的相处,没少下功夫。
但无奈啊,这两位一点也不消停。太子李承乾过于心急,竟学习李世民来了个谋反篡位,最终失败;而李世民实在是喜欢这个儿子,不仅没杀他,还想要保全他。如此一来,同李承乾有矛盾的李泰就自然而然失去了皇位的机会,被李世民以争夺储君之位的名义降封。废话,李泰要是当了皇帝,李承乾还不得死的要多快就有多快。所以,对于李世民而言,自己的后继者要善待这两位在皇位争夺战中被“淘汰”的皇子,而和李承乾李泰一母同胞且性格仁厚的李治自然在这个条件上胜出。
其次李治年龄还小,他当时被册封为太子时只有16岁,不会因为急于谋求皇位而干出弑父谋反的事来。要知道,隋唐时期,宫廷不乏儿子谋反篡位的事例,前有李世民自己的玄武门之变,后有李承乾的珠玉在后。因此,李世民可谓是怕极了再来一个宫廷政变,而要想消除这种担忧,就必须找一个年龄尚小的继承者,既能一手培养,也不会被谋反。
所以,仁厚能善待自己兄弟且年纪小不会谋反篡位的李治,对于当时的李世民来说,无疑是最优解。
李治真的平庸柔弱吗?
我们对于李治平庸的误解,大多是因为李世民和武则天这两位光芒太盛,且李治晚年疾病缠身,政务大多移交武则天,导致其存在感不强。但其实,李治这人政治手腕相当的“强”,这点从他清除长孙无忌势力实现大权独揽就可以看出。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李世民给李治指定的辅政大臣,正是靠着他的帮忙,李治才一步步站稳根基,但同时,长孙无忌也无形中成了李治大权独揽路上的一颗拦路石,特别是当长孙无忌和后宫王皇后的家族实现结盟之后,即使长孙无忌没有谋反之心,李治也觉得统治受到威胁。
于是,李治先是抓住王皇后在后宫行诅咒之术的把柄,扬言要废后,并改立武则天为后,接着又借助在军队中有着极高威望的李勣的支持不顾长孙无忌等人的反对强行通过。而“废后”一事后,长孙无忌算是明白过来了,自己已经被自己这个外甥彻底抛弃了,果不其然,短短几年,长孙无忌就被李治贬黜出京,并被赐死。自此,李治实现了自己的“一言堂”。
为了实现自己的大权独揽,亲舅舅也不放过,如此“毒辣”的李治,还平庸吗?再者,李治在位期间勤于政事,不仅开创了“永徽之治”,编成了我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法典——《唐律疏议》;还征服了高句丽,将疆土扩张到了中亚地区,完成了他父亲也没完成的心愿,可以说,文治武功是样样出色。所以,千万别再以为唐高宗李治平庸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