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76年,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溺水而死,年仅27岁。而几个月前,他才凭借《滕王阁序》名噪一时。
16岁就当“副县长”的王勃,死因就那么简单吗?
吴子章想起白天发生的事,眼睛似乎都要蹦出火来。他一把将手中的白瓷茶碗摔向地面,愤恨地说:
“哪里冒出来的猢狲,简直不知天高地厚!南昌也是他能撒野的地方?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是谁?!什么‘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是些陈词滥调,狗屁不如!”
一旁的仆人立马劝慰道:“少爷息怒,这人仗着自己肚里二两墨水哗众取宠,大家一笑,也就过去了。您可是我们整个江西公认的才子啊,那小人客居于此,早晚会哪来的滚回哪里去的。”
吴子章的脸色稍作缓和,让仆人又新上了一盏雨前龙井,慢慢品了起来。
可忽然又想起回家前岳父大人对自己“大丈夫,理应如是”的告诫和那隐隐约约失望的眼神,怒从心底又起,将一个南朝的青瓷花瓶摔向了门口。
“哪来的滚回哪去?他倒是想得美!入了我吴某人的地界,岂容他猖狂!老子这口气要是不出,我就再也不姓吴!”
说罢,向仆人低声耳语了几句。
仆人听后大惊。
“少爷,这可使不得啊!听说他父亲是交趾县令,不是平头百姓啊!往后若是追究起来——”
“怕个屁!要不是他搞鬼,今日扬名海内外的就是我吴子章!交趾县令算个什么东西,我岳父还是都督呢!他王勃坏了老子的好事,还想全身而退,门都没有!”
仆人不由得打了个寒颤。
三个月后。人们惊闻年前重阳节时以一篇《滕王阁序》震惊四座、名扬海内的王勃,在去交趾探望父亲时路过南海,结果溺水而亡,惊诧不已。
“天妒英才!天妒英才啊!”
“年纪轻轻的,又如此有才华,确实是可惜了!”
“怎么好端端地就溺了水了?怕不是得罪了什么人吧?”
“你是说,莫非有人对他坐的船动了手脚?”
“王勃一介书生,又没有太大名气,能得罪谁呢?我觉得就是个意外。”
“你还不知道吧?听说啊,阎都督本来打算让自己的女婿写那篇序文的,早提前半个多月就准备好了,还让多位高人指点来着,正准备在宴会上一鸣惊人呢,结果让王勃那小子给抢了先。听说把阎都督和他女婿气得不轻!”
“哎,不对呀,我咋听说王勃那篇序文是抄的呢?阎都督的女婿吴子章还一字不落地背出来了呢!让那王勃丢人丢到姥姥家了!”
“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当时我家闺女就在旁边端茶送水呢,说是那吴子章看到王勃的文章后一字不落地背了下来,硬说人家是抄袭,自己原来看过,还会背。谁料想人家王勃的文章还没写完呢,后面还有一首诗!”
“这也太精彩了!真遗憾自己没有在现场看到啊!吴子章大概会被气得吐血吧?好好的扬名立万的机会让王勃给白捡了,都是给他人做了嫁衣裳啊!”
“谁说不是呢,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嘘——这种话你们也敢乱讲?不怕明天脑袋就搬了家?!管他王勃还是鸭脖,死不死的,与我们有何相干?还是快点回家去暖和暖和吧!
“就是啊,这大春天的啊,怎么越来越冷了!”
【镜花水月蝶】
本篇文章纯属杜撰,部分内容借鉴明朝冯梦龙的《醒世恒言》。
王勃身逝之谜,已经无从考究。
但王勃此人的性格,让我沉思良久。
也这是我写这篇小文章的由来。
王勃才华横溢,但既不谦虚,也不谨慎。
他出生名门,爷爷王通门生遍天下,父亲身居要职,哥哥20岁中进士。
他6岁开始写文章,下笔如有神助。
9岁写长文指出大儒颜师古注释的《汉书》中的错误。
10岁饱览《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12—14岁跟人学医,熟识《黄帝内经》《周易》等。
14岁时上书当朝宰相,针砭时弊。
15岁时一篇《乾元殿颂》词意壮美,绮丽生花,让唐高宗李治赞不绝口。
16岁时参加特招考试,一举高中,朝廷授予他从七品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
可是后来,王勃在任沛王(章怀太子)的幕僚时,沛王和英王爱斗鸡,王勃就写了一篇“斗鸡赋”想要奉承沛王,却被皇帝唐高宗认为挑拨沛王和英王的关系,将他逐出长安。
王勃在朋友的帮助之下任虢州参军,但他私藏要犯,害怕东窗事发又把犯人杀了。是懦弱还是构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王勃差一点死在狱中,好在恰逢大赦,留得一命。从此心灰意冷,再无做官的想法。
父亲也因此遭到连累,被放到交趾(今越南河内)去做县令。路途遥远不说,野兽遍布,巨蟒出没,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滕王阁序》也就写于王勃去越南看望父亲途中,路过南昌时所作。一篇《滕王阁序》让王勃再次名噪一时,却也在第二年就因溺水意外去世。
常言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藏巧于拙,抱朴守拙才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大智慧。真正聪明的人往往看不到他的聪明之处,而耍小聪明的人,一颗躁动的心无处遁形。
王勃有大才,却不够谦虚;有天赋,却不够谨慎。
自古以来如王勃、李白、苏轼等人怀才不遇,感慨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但这时运的把握、命途的操控,又何尝不在自己的手里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