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一位51岁的中国妇人陪同我国知名教育家吴贻芳,回到美国的母校参加“智慧女神”的颁奖仪式。活动结束后,她们还一起去美国的白罗可仓博物馆观赏。到了该吃晚饭的时间,馆长向她们推荐了附近一家有名的西餐厅。妇人正专心的用餐时,突然有个微微发福的中年男子停在了她的餐桌旁,在看了妇人近一分钟后,激动的说:“女士,您长得好像我的一个老友,请问您贵姓?”妇人抬头疑惑的看着男子,处于礼貌,还是回答了他这个突兀的问题:“我叫刘禄曾,从南京过来的。”男子听闻妇人的回答,更激动了,用生涩的汉语说:“我……我叫詹姆斯 伯特纳,您记得吗?”妇人看男子激动的组织不清语言了,用英语对他说:“我可以听懂英文,你慢慢说。”当詹姆斯说到朝鲜半岛、战争的时候,有一些记忆犹如电影放映般,重新在妇人的脑海里回放。她想起了几十年前,那位被自己俘获的美国军官詹姆斯,也想起了那段在异国战场浴血奋战的青春岁月,那是她永远不会忘记的时光……这个妇人是谁?她在抗美援朝的那片战场上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她和詹姆斯之间发生过什么,竟让这个美国人记了二十多年?

视频:

“停战夜莺”多年后赴美考察,被曾经的对手认出,惊呼:怎么是您

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点击头像进入,右上方加个关注,方便日后阅读精选好文。点赞和关注就是我们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大家。

纽约餐厅

巾帼不让须眉,以报国为己任

这个51岁的老妇人叫刘禄曾,出生于1928年的上海。刘禄曾出身书香名门,从小就接受过先进的教育理念,她本人非常喜欢看书,别的女孩放了假都约上三两好友出门踏青去了,她却总是宅在家里看各种世界名著。

由于成绩优异,1947年她考进了东吴大学,在法学院学习国际法,她从小养成的爱看国外的书籍和电影的好习惯,对她学习国际法的帮助很大,大学期间她一直是院里的前几名。

刘禄小时候就立志,长大以后一定要报效祖国。在临近毕业时,她报名了文工团的工作,但是由于家庭背景,没有被录用。后来,她接受了自己老师的推荐,打算毕业后留在学校里当一名大学老师。可就在这时,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当时我军抓获了很多美军的战俘,但是军队中基本没有会讲英文的将士。这时候,志愿军向国内发出了紧急招募令,希望能召集到一批精通翻译的人才去异国战场帮助志愿军们审讯战俘。

刘禄曾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果断地放弃了在大学里的安稳工作,立即报名去朝鲜半岛做一名翻译兵。虽然没有当成文艺兵,但这也总算是圆了她报效祖国的梦想了。

在刘禄曾穿上军装,远赴异国战场的时候,她只有22岁,但是,她却做出了比许多年青年都要勇敢的事,这是她内心的坚守,也是她一直埋藏的火种。

志愿军女兵

然而,这条路远比她想象的还要艰难,一路上充满了乱炮战火,好不容易抵达后,看到每次清理战场时堆积如山的尸首和被血水染红的土地,她的心中就多一分对战争的厌恶。

这里的生存条件十分艰苦,本来零下十几度的天气就已经非常冷了,再遇上暴雪天气,将士们单薄的衣服根本无法抵御寒风和暴雪的侵袭,将士们常常冻得直哆嗦,男人都不太能熬得住,刘禄曾只是一个刚毕业的小姑娘,哪里吃过这个苦呀,但是她知道,自己不能拖累部队的行军进度,硬是咬着牙继续坚持。刘禄曾是一个性格特别开朗的女孩,虽然出生名门,但是却没有大小姐的脾气,和周围的士兵都能打成一片,老兵们都像照顾女儿一样对刘禄曾给予了很多关心和照顾。

刚进部队的时候,刘禄曾被安排在第九兵团的敌工部工作,负责翻译从敌军战俘手里缴获的机密文件以及一些电台广播的监听任务。

由于当时根本没有固定的场所让刘禄曾办公,她只能在敌人的炮火中穿行,用喇叭和广播,和美军隔空介绍我军对待战俘的政策。

志愿军题材影视作品

后来,战事越来越紧急,部队一直有将士牺牲,人手不太够用,组织干脆把审讯战俘的任务也交给了刘禄曾,她本身就毕业于法学院,也算是对这方面比较熟悉了,加上平时对待工作认真,组织交给她这个任务非常放心。

1950年,刘禄曾和她的同伴被组织派往一个小山村,这里关押着许多敌军的战俘,刘禄曾和同伴此行的最重要的任务,就说想尽任何办法,让这些战俘透露出敌方的军事机密,并为我军所用。

被捕战俘

这个任务对她来说还是比较有挑战性的,虽然刘禄曾经的口语很好,但是在战争中有一些专业的军事用语,她也不是很了解。她不得不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在实践中尽快熟悉这些生涩的单词。毕竟,掌握这些只是最基础的事情,更难的还是审讯战俘的这个过程。

刘禄曾从来没有过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她长得白白净净的,敌军的俘虏刚见了她,根本就不怕她,也不把她放在眼里。那些战俘都是久经沙场的老战士,看到审讯自己的只不过是一个小姑娘,怎么会相信这个小姑娘有什么厉害的手段能让自己松口呢?

志愿军队伍

所以,审讯工作一开始进行得并不顺利,无论刘禄曾怎么问,怎么引导,她审讯的这个美国士兵就是不开口透露半个字的消息。刘禄曾看到这样自负的士兵,转换了思路,对于这种人,既不能只对他说好话,显得自己软弱,对他毫无办法似的,但是也不能把他逼得太紧,万一他有什么过激的行为,刘禄曾就难以向上级交待了。

于是,刘禄曾把这个美国士兵和南韩的战俘关在同一个牢房,所有的生活起居都和这些人在一起,没有任何的特殊待遇。

果不其然,美国士兵在和这群南韩俘虏待了几天之后,就受不了了,主动让看守他的卫兵去找刘禄曾,向刘禄曾先认了个错,表示自己之前的态度确实不对,然后老实的回答了刘禄曾提出的所有问题。

志愿军

刘禄曾在审讯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在很多时候,都能捕捉到俘虏内心最弱的那条防线。

有一次,她审讯的是一个黑人战俘,她知道,这些黑人也只不过是在美国人的压迫之下,被拉来这个战场的挡箭牌,于是把其中的利害给黑人分析了一遍,追问他,在美国受到歧视,来了别的国家还要为了守护他们的消息而丢掉性命,真的值得吗?

听完刘禄曾的劝导,黑人再也忍不住了,这些年自己和家人在美国人的压迫下讨生活的场景又浮现在了眼前,留下了痛苦的眼泪,很快就把自己知道的消息全部都交待了。

战俘合影

审判俘虏的工作,不仅为前线的作战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对于刘禄曾自己来说,也是一次非常快速的成长,在这些日子里,她常常和这些美国士兵聊天,唠家常,刘禄曾的这段经历让她成熟了很多。

而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个餐厅经理詹姆斯,就是这些战俘中的一员,经过刘禄曾对他们一次次敞开心扉的谈话,让詹姆斯从内心认同了她的观点,也找到了战争结束之后,自己的人生目标,可以说,刘禄曾让他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所以,这么对年,他一直记得这个中国女孩。

不甘只在敌后工作,多次申请去一线战斗

1952年,上甘岭战役打响了,一直在敌后战场忙碌的刘禄曾向上级请求要去前线和战士们一起歼灭敌军,但是,像她这样的特殊人才,组织也不想让她轻易的在战场上牺牲,于是多次驳回了刘禄曾的申请。

刘禄曾还是不死心,只要有机会见到领导,就对他重申自己的请求,领导被她的真诚和决心给打动了,同意了她的申请。

刘禄曾十分激动,她终于能和其他的战友一起,上阵杀敌,保家卫国了。

刘禄曾(右一)

作为上甘岭战场上唯一的一个女兵,组织交给她的任务是:和敌人阵营的士兵隔空对话,随时传达我军的指示。她怕自己行动不积极,会增加不必要的伤亡,因此常常奔走在最前线,好几次都命悬一线,但她早就在一次次的做战中练就了钢铁般的意志,心里只想着怎么样能获得更多取胜的把握。

虽然之前的工作环境也很艰苦,但是让刘禄曾没有想到的是,一线战士们的生活还要比后勤部队苦千倍万倍。在随军作战的那些日子里,刘禄曾和志愿军目光所及之处,都是炮火轰炸之后留下的石灰,以及遍地的尸首。

白天作战时,空中夹杂着血腥味和刺鼻的火药味,刘禄曾和其他战士一样,背着几十斤的背包,穿着早就被磨损得很薄的棉衣,晚上刘禄曾和战士们只能睡在防空洞里或者是比较平坦干净的空地上。

她有时还要给军医做助手,负责给受伤的战士包扎、清理伤口,她总是能很快地胜任自己的新角色。

刘禄曾(左一)

要说刘禄曾在战场上最危险的时刻,那一定是她每次喊完话撤退的时候。据战后刘禄曾自己回忆,有一次在执行广播任务的时候,她们几个被通信班长带着,走了一条平时炮火比较少的小路,却没想到,那天可能敌人发现了这个地方,加派了人手,当时她们走那条路的时候,炮火比之前猛烈好几倍,一时间,众人都赶紧逃命。

班长很担心刘禄曾的安危,她本来就是瘦瘦小小的身材,背着十几斤的大包,还穿着厚重的冬装,根本走不快。班长赶紧主动帮她把背包卸下来,背到自己的肩上,并催促她快点跑。

天上的轰炸机一直在投射炮火,这样危机四伏的情况下,稍有不慎,就会有丧命的危险。刘禄曾一行人拼尽全力向前冲,突然,刘禄曾附近不到十米的地方发生了爆炸,把雪地炸出了一个大坑,爆炸声仿佛就在刘禄曾的耳边想起,让她感觉到一阵眩晕,脑子也是一片空白,两腿发软,不再继续往前跑了。这时,刘禄曾用余光看到自己的身侧闪过了一道黄色,原来那时敌人在往这边射击了,她被这么一吓,终于头脑清醒了,用尽最后的力气,快速跑到一处可以藏身的山洞中,倒下了。

山洞里是刚才和自己一起逃往的战友,看到刘禄曾有惊无险地逃了过来,没有什么性命之忧,都纷纷坐在她身边安慰她。

刘禄曾

在第五次战役中,刘禄曾和其他兵团部的战友们接到上级组织的指示,让他们靠近三八线附近,那里可是美军的重要驻军地,刘禄曾和战友们就这样,在美军的眼皮子底下走了十天十夜。,在这种时刻都会被敌军盯上的危险地界,他们是不能生火做热饭的。

他们每个人都带着十几天分量的干粮、辣椒,一人还背着一大壶水,饿了就拿出点辣椒干粮嚼一嚼。

吃饭上的困难可以克服,但是刘禄曾是这支队伍中唯一的女兵,总是有许多不方便的时候。比如上厕所的问题就很难解决,部队都是一群大老爷们,她不能在队伍附近解决,但是离得太远,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所以,每次她去上厕所,都要提心吊胆,再三确认没有敌军才敢离开队伍。

但是,刘禄曾作为这支队伍里唯一的女兵,也给这些战士们枯燥的作战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乐趣。每到晚上八点,战士们帮刘禄曾把喇叭架好,放在战壕上,刘禄曾就开始了在广播上对美军的宣传行动。

广播里除了会播放我军对于战俘的优待政策之外,还会读一些我军已经抓获的战俘中,家人们从美国寄来的信件。

执行任务

刘禄曾好几次到战线前沿去和美军进行广播都是非常危机的时刻,但她早已习惯了,和战友们到了前沿的广播所之后,把播音设备一放,喇叭一架,就可以进行宣讲了。

除了政策和信件,刘禄曾还收集了很多和美国文化相关的音乐,选择了一些和圣诞节、家乡相关的歌曲在夜晚安静的时候通过广播播放给美军。

比如,我们现在知道的《欢乐颂》、《友谊地久天秤》、《平安夜》等等。之前长期从事审讯工作,让刘禄曾十分擅长分析敌军的现实生活和抵抗心理,多方位的从情感、奖惩制度、以及人性规律等方面激发敌军对家乡亲人的想念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在他们引起共鸣的时候,再及时的通过交谈的方式对敌军进行引导,这样软硬兼施的一套计策下来,让美军很多士兵都对战争逐渐有了抵抗的心理。

刘禄曾的声音,通过喇叭飘荡在空旷的山谷中,仿佛寂静森林里一只歌声动听的夜莺在啼叫,她喊出的每一句话都触动着敌军的内心。

战地广播

直到后来,美军战败,他们才发现,那些在无数个黑夜规劝他们投降的女生,居然只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在这战火连天的战场上,他们身为男子,都会有害怕退缩的时刻,这样一个年轻的小姑娘居然冒着生命危险一直在前线喊话,对她感到十分敬佩。

1953年的夏天,抗美援朝战争终于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刘禄曾也和战友们一起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那么,刘禄曾回到祖国之后,又去了哪里工作呢?

刘禄曾

战争结束,继续奋斗

战争结束后,刘禄曾和其他的志愿军一样,复员转业了,在南京的市政府里做了一名普通的小职员。本来像这样的人才,一般会安排在比较重要的岗位,但是由于刘禄曾的家庭背景,她当时还不能被完全信任,但她的贡献确实很大,组织还是决定让她再政府的普通岗位上先接受考验。

直到1978年,我国的政策有了新的调整,刘禄曾才被调任到更重要的岗位上,在我国的国际旅行社南京分社担任经理一职。

在这个岗位上,她勤勤恳恳工作了十几年,先后去过欧洲、美洲、澳洲的多个国家,直到1988年才退休。

刘禄曾(左一)

退休后,她先是回归了家庭,照顾一家人的起居,可是她习惯了忙碌的生活,退休后感觉自己无事可做,于是便想着自己还能做点什么。

在朋友的引荐下,她又成为了南京的一家海外旅游公司的经理,这个工作和她之前的岗位,工作内容基本一致,她很快就适应了上班的生活。

1994年之后,各个企业响应国家号召,开始调整企业结构,为了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她作为旅行社的管理层,又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学会了酒店的经营和管理。后来,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法律部门急需一批经验丰富,专业性强的律师,这时,她又被江苏省司法厅特批为商务律师事务所的特邀律师。

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本来是该安享晚年的时候,刘禄曾老人还在不断地挑战自己,不断在各个行业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在律师事务所,她继续为了法律事业而继续奋斗。每周,她都会和法学界的同行们一起开会,讨论案例,为商务法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刘禄曾

刘禄曾待人接物都非常得体,和她有过交往的人都特别喜欢她的性格,这才有了1979年她赴美出差时,餐厅经理詹姆斯和她相认的那一幕。

或许连刘禄曾自己都不记得了,她曾将在审讯战俘的那个小山村里,照顾过受伤的詹姆斯,而且在组织上交接战俘的时候,特意叮嘱接送的人,詹姆斯身上有伤,路上小心点。

这样的善举数不胜数,比如有一次,几个年轻气盛的志愿军战士故意刮一个叫做伯特纳的美国人的鼻子,还在旁边哈哈大笑。刘禄曾看到后,及时地制止了这些小战士,教育他们,刮别人的鼻子是不礼貌的,不能因为好奇外国人的长相就做出不尊重他们的行为,即使他们是战俘也不可以。

中国女兵

无数件小事上,让詹姆斯等美国战俘都对这个二十几岁的小姑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人在28年后重逢,实属不易,詹姆斯坐下来和刘禄曾聊了聊自己回到美国后的生活。他去朝鲜之前在美国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小混混,但是在回来之后,便不再做偷奸耍滑之事了,而是安安稳稳地找了一份工作,在纽约成家立业了。

他感谢刘禄曾让他对自己的生活又重拾了希望,不然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改变。

刘禄曾把她的青春献给了战场,把她的后半生献给了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她好像心中有一股强大的信念,让她不惧年龄,不惧生死,迎接着生命中的种种磨难。

我们不得不承认,她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中国女兵的骄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