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不仅不敢回,他也没脸回成都,待在白帝城才是上上之举。
公元221年,刘备不听诸葛亮等人劝告,执意率蜀军攻打东吴,孙权虽多次求和,但刘备不为所动,最终迫使孙权向曹操称臣,并任命陆逊为总指挥前去迎战。
经过近八个月的对峙,陆逊瞅准刘备将水军转移到陆地上结营之际,大举进行反攻,并在夷陵一带击败蜀军,最终令刘备全线溃败,只得仓皇而逃,史称“夷陵之战”。
夷陵兵败后,元气大伤的刘备拼了老命,才侥幸逃脱了东吴的追兵,一路跌跌撞撞地来到了白帝城。
在这里,刘备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夷陵之战的一年后,刘备伤重不起,最终病逝,而白帝城也成了刘备最后的归宿。
而让很多人感到疑惑的是,为什么刘备在兵败后,不回成都重振旗鼓,从而伺机反攻,而是一直在白帝城待到去世呢?其实,刘备之所以不回去,一方面是他实在没脸回去,而另一方面,则是他故意用的障眼法。
刘备的夷陵兵败,败就败在被陆逊来了一出“火烧连营”。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国大将关羽败走麦城,一路突围至临沮时,被东吴部将马忠擒获,并在不久后,与其子关平一同死在了东吴将士的刀下。
关羽之死,让刘备几乎暴走,当年桃园结义的兄弟,如今却死于非命,为此,刘备与东吴交恶,一门心思的要为关羽报仇。
这便是刘备为何要执意攻打东吴的最根本原因,没别的,就是为了兄弟报仇雪恨。
而到了公元221年,刘备在益州称帝称帝后,征讨东吴的行动便正式纳上议程,经过数月的准备,在同年七月,刘备亲率数万大军,来势汹汹的攻入东吴境内。
在大军开拔之前,蜀国内部曾有不少人对这次军事行动进行劝阻,包括诸葛亮、赵云都对此次行动十分担忧,因此对刘备多番谏阻,但依旧是没能让刘备改变主意。
并且,猛将张飞在准备与刘备会师,一同攻打东吴时,被部下张达、范强杀害,张飞的死,不仅没能让刘备冷静,反而让他更加失去理智。
夷陵之战,就是在诸多不顺的情况开始了,而在大军开拔之后,东吴的孙权托人找上了刘备。
他找刘备的目的,就是想求和,毕竟当时北方的曹魏一直是虎视眈眈,随时随地的想着削弱蜀、吴的实力,因此,孙权不想在这个特殊时期与蜀国死磕。
但早已经失去理智的刘备,直接拒绝了孙权的求和,并下令大军火速前进。
到了这种地步,孙权也知道说什么都没用了,显然刘备和他是死磕上了,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孙权心一横,一边派人向曹丕示好,一边迅速安排大将陆逊率军阻击刘备。
而刘备这边,蜀军上下在刘备一心复仇的情绪影响之下,全军最开始确实取得了部分胜利,蜀将吴班、冯习等人率领的先头部队,不仅夺取了峡口,还击败了东吴的李异、刘阿两部,并顺利的占据了秭归等地,这让刘备十分的兴奋。
尤其在公元222年正月时,吴班率领水军进入进入夷陵地区后,更让刘备觉得胜券在握,因此,在当年二月,刘备亲率主力大军,从秭归进抵猇亭,并在这里建立大本营,大有一举吞并东吴的势头。
面对蜀军的来势汹汹,东吴不少将领群情激愤,都主张与刘备决一死战,但在关键时刻,主帅陆逊制止了这种想法,提出另一种退敌策略。
在他看来,此时的蜀军不仅兵多将广,并且势头正盛,同时还占据着几处险要,如果此时东吴大军与之决一死战,胜利的几率并不高,即便是侥幸胜利,那也是惨胜,自身的损失会极大。
古语有云,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本着这个原则,陆逊认为当下并不是与刘备决一死战的时机,因此,他就提出,目前东吴应该暂避蜀军锋芒,等到合适的机会再进行反攻。
在陆逊的劝说下,原本群情激愤的东吴将领们,放弃了主动迎战的想法,开始实施战略性后退,一声令下,大军一直退到猇亭一带,在这里建立防御工事,开始遏制蜀军前进。
对于东吴军的主动后撤,蜀军中就流行东吴被吓破胆的说法,在这种说法的影响下,包括刘备以及部分蜀军将领,都兴奋之余,都有了些许轻视东吴的念头,占据东吴、大获全胜,似乎是指日可待。
但实际上,若是诸葛亮在现场,他就会看出,东吴的后撤,并非是盲目后撤,同时,再细心点的话就能发现,东吴时有意识的把兵力撤到平原地带,而留给蜀军的,则大部分是高山峻岭的地区。
这就意味着,如果展开决战,那么蜀军的兵力是很难展开的,毕竟山多林密本身就不利于结阵和冲锋,而东吴军驻扎在平原,相对来说,就占据了极大的优势。
只可惜,诸葛亮没有跟随刘备出征,而刘备,也因为复仇和短暂的胜利失去了理智。
接下来,东吴的陆逊上演了一出拒不出战的戏码,面对蜀军的接连挑衅,陆逊就是闭门不出,任由蜀军叫骂,这样一来,让刘备就十分的尴尬。
他的尴尬,在于他是远道而来,粮草供应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因此,他想要的必须是快速结束战斗,但如今陆逊来了个拒不应战,让他十分焦虑。
为了逼陆逊应战,刘备派大将张南带着一部分兵力,前去攻打驻守夷道的孙桓,毕竟孙桓是孙权的大侄子,刘备想通过此举,迫使陆逊前来救援。
但他失算了,即便是孙桓被蜀军围成铁桶,陆逊还是不为所动。
此后,刘备先后采用骂阵、偷袭、故意露出破绽等多个策略,企图引诱陆逊出兵,但无一例外的,全部无效,陆逊面对刘备的“表演”,就是不接招。
这样一来,刘备想要速战速决的想法就落空,而自二月之后,天气逐渐转热,到了六月,已经是酷暑时节,炎热的天气让蜀军将士苦不堪言,同时东吴的拒不应战,也让他们士气逐渐涣散。
对此,刘备也是十分无奈,不得已之下,他下令将水军将士转移到陆地上,并依傍溪涧,做屯兵休整,计划在入秋之后,天气稍微凉快点再进行决战。
但正是这个命令,造成了刘备最终的惨败。
前文讲过,刘备此次进攻东吴,是采用水陆并进的战略方针,因此,在两路蜀军的夹击之下,东吴方面在最初才会失利,而如今刘备却主动放弃了这种优势,将水军置于陆地之上,这就让陆逊看到了极佳的反攻机会。
因此,陆逊请示孙权,提出此时正是战略反攻的好时机,孙权果断同意了陆逊的出兵计划,东吴大军和蜀军的最后决战就此展开。
当然,在最终决战之前,陆逊出于谨慎,还是先来了一波试探性进攻,他遣派小股兵力,前去袭扰蜀军,不过此次进攻并未取得太大战果,毕竟蜀军结营后,兵力集中在一起,也不容小觑,但陆逊还是在其中看到了蜀军的一个巨大破绽。
这个破绽就是,蜀军把大量兵力集中在一起后,营帐自然也连绵数里,并且,其营寨又多为木头所制,更重要的是,蜀军为了凉快点,把营帐都建在密林之处。
一个大胆的想法,浮现在陆逊的脑海里,这个想法就是火攻。
一旦火攻,在炎热天气的加持下,火势必然极旺,同时周围都是密林,更会助涨火焰,如此一来,蜀军必定损失惨重。
说干就干,陆逊下令准备了大量的茅草,并分发给兵士,要求人手一把,各种硝石等易燃品也多多储备,一切准备完毕后,这天夜里,陆逊率军,偷袭了蜀军大营。
在陆逊的周密部署下,此战的结果自然是蜀军大败,其营寨被点燃后,大火很快烧成一片,措手不及的蜀军顿时被烧得方阵大乱,哪里还能组织反击?
同时,陆逊趁此机会,发动进攻,把疲于奔命的蜀军直杀得鬼哭狼嚎,最终,不得不往西退去。
但陆逊怎么会让蜀军如此轻易退走?在蜀军西退的路线上,早有潘璋、韩当等大将在此等候,在这里,蜀军的冯习部,被逐一消灭,冯习本人也当场阵亡。
而蜀军的其他将领,在东吴的凌厉攻势下,眼看升天无望,要么战死,要么归降东吴,最终,蜀军全线溃败。
至于刘备,在看到蜀军彻底大败后,带了部分兵力逃往夷陵西北的马鞍山,意图在这里组织反攻,但还没等站稳脚,就被陆逊追上,将蜀军仅剩的那点兵力一一消灭,迫使刘备不得不乘夜突围逃遁。
而刘备的逃亡之路,也不是那么顺利的,从马鞍山突围后,本想回益州,但又被孙桓堵截,差一点被其俘虏,最后几经周转,才跌跌撞撞的逃到了永安,也就是白帝城。
夷陵之战,就在蜀军惨败的情况下结束,东吴大获全胜后,曾想一鼓作气进攻永安,但由于忌惮曹魏浑水摸鱼,再加上赵云率领援军赶到了白帝城,因此,陆逊只得下令停止追击,这就让刘备有了喘息之机,而他在白帝城,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一年后,刘备在此病逝。
从刘备逃到白帝城到他病逝,期间足足有近一年的时间,但他始终没有再回成都,这让人感到十分奇怪,实际上,如果设身处地站在刘备的角度上,待在白帝城而不回成都,是当时最好的,也是唯一选择。
首先,刘备实在是没脸回去。
前文讲过,在刘备调集大军出发前,蜀国有不少大臣、将领都对他这次进攻东吴的行动采取了劝阻,甚至军师诸葛亮都认为十分不妥,但刘备报仇心切,谁的话都不听。
而如今,却被东吴打得全军溃败,出门时带出来的数万将士,死的死,降得降,这就好比一个人拿着家里的所有继续出去创业,出门前信誓旦旦的表示会赚大钱,结果却赔的裤子都没了,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有什么脸面回去面对家里人?
虽说刘备是蜀国的君王,并非是一般人,但其性质差不多,更何况诸葛亮等人还曾劝过他,但他不仅不听,如今还落了个惨败,此时回去,该如何面对蜀国上下臣民?
另外,刘备是不敢回去。
之所以说他不敢回去,并不是他胆小,而是带着惨败的消息回去之后,会引起蜀国极大的动荡,这种动荡,他不得不考虑。
众所周知,刘备的蜀军,几乎是全军覆没,但这个结果,至少在当时,仅限于东吴与刘备本部知道,蜀国内部虽然听闻刘备大败,但败到什么程度,损失了多少兵力,并不是十分清楚。
毕竟当时不是现代,没有什么先进的通讯工具,信息也比较闭塞。
但如果刘备回去的话,他输光本钱的事情,就会被全国上下知晓,到那个时候,没了本钱的刘备,怎么会让周边各郡服气?
届时,最有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周边依附蜀国的州郡反叛,蜀国内部士族也暗流涌动,这种结果,显然是新生的蜀国政权承受不住的。
因此,刘备为了蜀国的稳定,以及为了将来,不敢回也不能回,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士族们摸不清刘备的底线,也不敢在这个时候造反。
若干年后的苻坚,不就是在淝水之战大败后,仓皇逃回长安,结果被新附的势力造反,落了个国破身死的下场?
还有,刘备想筹备反攻
没错,即便是刘备在夷陵大败,但是他还是没有彻底丧失信心,依然还计划着反攻,并且已经付之于行动。
不要怀疑刘备的信心,毕竟当年创业时期的他,从一个织席贩履之身,到蜀国君主,期间经历了不知多少艰难险阻,各种情况他也不是没遇到过,因此,他从来不会畏惧失败。
即便是夷陵惨败,但他还在试图反攻,况且,夷陵之战只是刘备带走的兵力被灭,蜀国尚且还有一定的实力,并非是那种即将国破之际。
因此,刘备在白帝城期间,除了收拢残兵之外,还在赵云带着援军到来之后,写了一封书信给陆逊,意图劝说他联合,共同攻打曹丕的魏军。
“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逊云:”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能然否?"---《吴录》
毕竟当时曹魏是东吴和蜀国的最大敌人,虽说双方刚经历大战,但如果共同对抗曹魏,还是可以坐下来谈一谈的。
并且,不要小看刘备当时的实力,虽说此时的蜀军人数虽寡,但却是哀兵,若是真的打起来,第一刘备会十分谨慎,不再犯大意之错,第二是为了脸面,也会拼死一战,因此,也还是有胜利的机会的。
所以,刘备留在白帝城,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是有一定的战略目的的。
但这场联合之仗,最终还是没能打成,不得不说,真的是一个遗憾。
至于不少人说刘备待在白帝城是为了托孤,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他退守白帝城之后,还在当年十月,下令诸葛亮在成都修缮夏、冬二季祭祀用的祭坛,也就是说,他的一切工作,都在为伺机反攻做准备。
只不过,他没想到自己会死得那么快,在次年四月病重后,便一病不起,很快不治而亡,因此他才会在临终前,不得不将诸葛亮召至白帝城进行托孤。
总而言之,刘备在夷陵兵败后,待在白帝城而不回成都,背后有几个原因,其一就是他着实没脸回去,毕竟惨败的主观责任在于自己,其二是不敢回去,本钱赔光的他,很容易让蜀国内部产生动荡,为了稳定,只能暂居白帝城,最后就是为了伺机反攻,刘备向来都不怕挫折困难,夷陵虽败,但假以时日,他还是有机会重出江湖的,只可惜,上天没给他时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