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开战已经一个多月了,到现在为止局势稍微明朗了一些,俄罗斯从南北合围包抄,几乎掌控了乌克兰的一半领土。这令很多人联想到了爆发于82年前的冬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前“热身赛”——苏芬战争。

正是这场战争,使当时的德国轻视了苏联的战力,希特勒在后来发动苏德战争时说:苏联就是一个破烂的大屋子,只要在门上踹一脚,整个屋子就轰然倒塌。严重的误判,从侧面影响了二战的走向。在这场战争中,芬兰留下了“暴揍苏联”“倒下一个芬兰士兵,要换取10个苏联士兵的生命”的传奇,至今都与俄罗斯这个“危险”的邻国和平相处。

今天,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芬兰这样一个小国,能被俄罗斯垂涎多年,却没被其吞之入腹;又是为什么其在北约与俄罗斯的夹缝中,不仅生存下来,还开出花来了的故事吧。

这一切还要从芬兰这个国家的沿革说起。

芬兰最早一直处于原始公社阶段,在12世纪以前,都还未形成“国家”的形态与概念。

13世纪,西边邻国瑞典,早于它形成了统一的封建国家。落后的社会形态使芬兰很快就被瑞典所统治,这一下就是漫长的515年。

1808年,因为瑞典在芬兰战争中落败,芬兰被亚历山大一世时期的沙俄军队所占领,自此变成了俄国版图下的“自治大公国”。两个邻国打仗,自己却成了赌注,芬兰人很是不甘,奋起反抗,与俄国的恩怨纠葛正式拉开帷幕。

十月革命的一声枪响不仅改变了俄国,也给了芬兰逃脱重生的机会。1917年12月6日,芬兰借俄国内乱,宣布独立。

稍微对承袭了沙俄的苏联有一点了解的人,不想也能知道,苏联对土地这东西有多执着,更别提对“曾经拥有”过的芬兰,尝过了它的美味,再吐出去自是耿耿于怀,恨不得再好好舔上两口。

很快机会来了。

芬兰的地理位置,着实对当时列宁格勒来说是个不小的威胁,出于对北方重镇安全的考虑,苏联开始边恐吓边谈判地与芬兰沟通,意图从自己的卡累利阿大概5529平方公里领土,与芬兰置换2761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笔买卖看似挺划得来吧,但是展开地图就能看出,虽然苏联许诺的地方足足有芬兰国土面积的七分之一了吧,但对于地广人稀、又对土地没有执念的芬兰来说,着实没什么用啊;但是苏联想要走的土地,却在芬兰的心尖尖上,一旦苏联国界线再向西移动12公里的话,和芬兰的第二大城市维堡可就只剩下十几、二十分钟的车程了。

另外苏联还提出了一系列苛刻的条件,比如要求芬兰:租借摩尔曼斯克附近的雷巴奇半岛和汉科半岛;割让芬兰湾内的一些小岛;拆除曼纳海姆防线等。

芬兰代表在动身前往莫斯科谈判前就被定下了三大基调:但凡涉及领土让步与驻军立即回绝、交易对等、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在芬兰湾问题上让步。

谈不拢就别谈呗,对于苏联提出的苛刻条件,芬兰回绝的那叫一个干脆,态度坚决。

此时二战爆发了。

初期,苏联和德国关系和缓,在双方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苏联特意又把,与德国先前已经成为同盟的芬兰归属问题做了约定。芬兰人再一次表示不甘,心想:怎么你俩的事又牵扯到了我?之前是瑞典把我当赌注输给了沙俄,现在我选择亲西方,和你德国结盟,就是因为东边的苏联成天对着我垂涎三尺,想找个保护伞,这下可好,你又想把我当随手礼送给苏联……命运还是得掌握在自己手里,苏芬再次谈崩了。

苏联怒了:再一次再二不再三,给你体面你不要,那就准备好接受王之怒火吧!13天后,苏联就炮制了“曼尼拉炮击事件”,紧接着就大兵压境,要求给个说法。

说实话,在二战的众多战役当中,战况惨烈的不在少数,实力相差悬殊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也不在少数,但是非要选出一场足以令所有人叹为观止、瞠目结舌的战争,非属冬季战争不可。

1939年11月30日,苏芬冬季战争爆发。

此时,早已预料到即将开战的芬兰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动员了一个月,即便如此,也只扩充到了12万7千的陆军,另外还有十余万名妇女儿童负责战后支援,以及30万预备役。武器方面就不必多提了,二十个芬兰怕是也赶不上苏联。可能芬兰自己也不敢相信,就凭借这点人和这些装备,能硬抗了105天。

起初芬兰打算以机动、游击战打法,固守“曼尼海姆防线”,为向其他国家寻求支援留出时间。但是英法两国当时被德国牵制,瑞典和挪威又怕引火烧身宣布中立,英国的物资援助过不来呀。当收到第一批来自英国的援助物资时,已经是转年2月了,距离战争结束还剩1个月……此时,芬兰弹尽粮绝、有生力量几近枯竭,以仅存的保卫身后的祖国的信念顽强坚守。

提到被漫长无情的寒冬冰雪阻碍了战事进展的案例,恐怕很多人都能脱口而出,就是在苏联身上惨遭滑铁卢的拿破仑与小胡子。其实,苏联自己也未尝不是吃了酷寒的亏,零下40度的环境下,苏联的重型武器装备纷纷宕机,毫无用武之地。

芬兰的部队一个个踩着滑雪板、穿着暖和的衣服、扛着轻便的装备,对已经冻得瑟瑟发抖的苏联军队发起攻击,事成之后又很快隐匿于道旁的小树林。他们主要进攻的目标是苏军运送补给的卡车与他们的野炊厨房,如此一来苏军不止冷,还饿。

芬兰人以香喷喷、热乎乎的香肠为诱饵,击毙了众多已经饿晕冻懵了的苏军,这种作战方式后来被命名为“香肠战”。

为了打一个人口区区几百万的小国,3个半月中,苏联陆续派出了一百多万人,以亡20万、受伤50万人,数不清的先进武器装备抛锚、废弃在路上为代价,终于“惨胜”芬兰。

战后苏联得到的东西,比一开始与芬兰谈判时要多了不少,比如得到了包括维堡在内的全部的卡累利阿地峡,拉多加湖变成苏联内湖,曼纳海姆防线地区、雷巴奇半岛、芬兰湾中间否认小岛、萨拉部分土地、汉科半岛也都或割让或租借给了苏联,共计5.7万平方公里。苏联长官说:我们得到的土地,已经够埋葬我们失去的战友了。

即便如此,苏联还是因为此战成了国际上的大笑话,成为了苏联的一大耻辱。而且因其悍然入侵主权国家,还被当时的国联给除名了,留下了恶名,破坏了苏联军队乃至国家的形象。

至于,苏联到底为什么会在苏芬冬季战争中苦战105天“惨胜”,小娱我认为有以下四点:战略上过于轻敌、不占天时地利、进攻路线部署有误、苏军本身作战能力也存在问题。是一场由严重的战略误判,导致军事灾难。

总之,在世界人民眼中,1939年的斯大林想吞并芬兰,结果遇到了强悍不屈的硬骨头芬兰人,被硌得满地找牙。

这下梁子更大了。

芬兰要报仇!

苏联和德国的表面和睦很快就没了,苏德战争爆发了。憋着一口气要收复失地、为同胞报仇的芬兰,怀揣着极大的怨恨与愤怒与德国彻底站在了一条战壕。

此刻,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芬兰已经全然置德国法西斯的非正义于不顾,毅然决然的与之一同对苏联宣战。

在1941年6月到1944年9月的3年“继续战争”中,苏联军队的战损比依然远高于芬兰军队,再加之德军的高精武器装备支援,每战亡一名芬兰或者德国的士兵,就意味着有三至四名苏联士兵永远地倒下了。

虽然如此,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芬兰也只是收回失去的领土就收手,并没有打苏联土地的算盘,更没有像意大利、匈牙利还有罗马尼亚一样侵略别国。但随着德国在二战中的颓势,对战局已回天乏术,迫于无奈,芬兰只得和老仇人苏联讲和了。

貌似是因为国际社会都还记得前些年的沙俄和苏联对芬兰的种种恶行,也因为芬兰在二战中懂得适可而止、懂得掌握分寸,所以在二战后的清算审判中,也都对芬兰出于同情而表示理解,没有以纳粹追随者的身份对其追究责任。苏联因为怕此时落井下石,未免再遭非遗,留个“不容人”的坏名声,而表演了把慷慨大度,没有再吞没其土地。

在战后的两极冷战中,身处西欧与苏联中间,芬兰的日子已经不好过。宣布自己为中立国,也不能阻止苏联新一轮的、无休止地提出无理要求,只能不断妥协自保。

于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出现了一个名词“芬兰模式”(“芬兰化”),用来形容一个小国在极力维护自己的国家主权的同时,也小心翼翼地不令大国不快,不使其产生权威被挑战的感觉,主要就是得哄着。

通俗地讲,就是芬兰在冷战时期,既不能得罪西方,也不想惹恼苏联;既想加入西方资本主义大家庭,又不能让苏联盯上、当成威胁。不愿意,但又不得不屈服于因地缘政治巨大压力的妥协。所以,芬兰处处受限,眼看着苏联从自己的地盘上把人带走,不能刊发任何说苏联坏话的刊物,最重要的是不能加入北约。

对比芬兰的“拎得清”,知道自己作为小国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乌克兰的对外政策就显得过于低幼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