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德平

之前提到吴道镕、陈伯陶、朱汝珍、赖际熙等遗老,从北而南,来到宋王台一带寓居。据黄家梁《藏在古迹里的香港》所述,似乎港英政府也有意把这群华人精英、文化领袖吸纳到香港,所以把宋王台附近的街道易名为“宋街”、“帝街”和“昺街”。

而来到宋王台后,这群遗老也真如所期,成为华人族群的领袖。1915年,港英政府拟拍卖宋王台一带土地,可以预期的是,原置于该处之“宋王台石”行将毁灭。于是,陈伯陶、赖际熙等联名上书港督梅含理(Henry May),要求保护宋王台。面对诸位华人士绅的陈情,港英政府最终决定撤回拍卖计划,而且更允许众遗老于宋王台之上修建石垣以为屏护。此后,宋王台得以重修,前清太史陈伯陶特撰〈九龙宋王台麓新筑石垣记〉以志庆贺。

街道以“中国风”命名

其后,大约在1920年代,港英政府在宋王台一带开辟了多条道路。其道路命名有别于以往以洋名、洋词为主,反而改用“中国风”命名,例如宋王台道、珓杯石道、粤东街、粤西街等。这些新的道理名字,与原来的宋街、帝街、昺街、青龙街等合起来,更是别有一番思古之幽情。

宋皇台站(资料图)

日军毁石,今只仅存其三分之一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1943年,日军藉词扩建军用机场,需要大量石材,遂将圣山(英人称之为“Sacred Hill”,“宋王台”石所在)夷平,古迹顿成一堆乱石。而“宋王台”石遭日人炸成三块,幸好“宋王台”、“清嘉庆丁卯重修”等几个大家刚好可以保存下来。所以,今日看到“宋王台”石只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并经人工削成长方形。但是,我们也可以凭此臆测当年宋王台规模之盛。

1945年,日本投降后,港英政府应九龙民众的要求,把“宋王台”石迁到原址西面300呎外之空地,辟作宋王台公园。

宋皇台公园(资料图)

宋王台?宋皇台?

1960年,宋王台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并由著名史学家简又文撰写〈九龙宋皇台遗址碑记〉,纪录宋王台的前尘往事。

简又文(九龙宋皇台遗址碑记)

说到这里,大家是否发现上一段文字既有“宋王台”,又有“宋皇台”?到底是“王”,还是“皇”?

原来,当日简又文撰写〈九龙宋皇台遗址碑记〉时,刻意把“王”改为“皇”,并向当时港府解释其中道理。此道理亦纪于碑记:“石刻宜称『皇』,其作『王』,实沿元修宋史之谬,于本纪附二王,致误今名”。

昔日,元相脱脱编修《宋史》,因不欲承认宋末端宗(帝昰)、少帝(帝昺)之名位,所以刻意称为“王”,并且仅于附录于《宋史》之〈本纪〉(按:“本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之下(〈瀛国公二王附〉)。并且,脱脱在其传之〈赞〉说:“宋之遗臣,区区奉二王为海上之谋,可谓不知天命也已”。称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人为“遗臣”,帝昰、帝昺为“二王”。显然,作为元朝宰相的脱脱认为宋朝已亡于度宗。

图为宋皇台朝海岸方向(摘自“香港记忆”)

无论如何,今日宋“王”已复为“皇”,而该地之港铁站也名以“宋皇台站”。是是非非,自待后人评骘。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