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战国四大名将”,人们往往会想到白起、王翦、李牧、廉颇,但这四人之所以被计入“名将”之列,怕是“沾了”秦统一六国的光,换言之,只有指挥过东出秦军或与之较量过的将领,才更被后人所关注。但如此一来,很多战国早期名将便被浩瀚史册所淹没,比如齐国名将匡章。

匡章与孟子同时期,据说他还曾与孟子相交甚笃,故在《孟子·离娄下》中专有一段文字是讲匡章的。颇令人玩味的是,这是一篇孟子为匡章“不孝之名”辩护的论述。在篇中,公都子问孟子:“匡章这个人,通国皆称不孝焉,您却经常与他交往,又待他很礼貌,请问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回答说:“世俗所谓有不孝者有五:惰其四支(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羞辱),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换言之,在孟子看来,匡章能劝父亲改恶从善,匡正其过失,虽然背上“不孝”骂名,却是“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至于匡父究竟有何过失,孟子没讲,而《战国策·齐策》中倒是书之甚详。

话说匡章早年虽是儒生,后来却弃文从武,出仕于齐国。此时的齐国经邹忌变法,特别是在击败老牌霸主魏国并与之徐州相王后,国势日盛,俨然东方霸主。而西方的秦国在历经商鞅变法后,也开始挥师东出,两国在“三晋”之间角力争霸,军事摩擦时有发生。为遏制秦国东出锋芒,齐威王派匡章为将,率军抵御。在开战前,匡章多次派使者与秦军往来,这令齐军将士十分不解,遂有匡章私通秦国叛变之说。流言传到齐威王耳中,威王却不为所动,坚持任用匡章为将。最终,匡章不负威王信任,抢抓战机,大破秦军,遏制了其东出势头。

匡章班师回朝后,大臣们都十分不解,好奇威王为何如此信任匡章。齐威王这才将一段往事缓缓道出:原来,匡章之母曾因触怒匡章之父而被杀死,尸体也被埋在马栈之下,为此,父子二人关系一直不好,还有传闻,说匡章之父乃是因与匡章理论而被气死的。齐威王得知此事后,在出征前勉励匡章,承诺只要他能大胜而归,便隆重改葬其母。不料匡章回答道:“臣非不能更葬先妾也。臣之母启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死,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也就是说,匡章不愿未得先父的命令而改葬其母,对此,齐威王十分赞赏,认为匡章是个大孝子,必然“移孝于忠”,也会像遵循父命那样忠于国君。只是如此一来,匡章之母再难得以改葬,冤魂难雪。

匡章击败秦军后,逐渐成长为齐国第一名将,以至几乎所有对外战争中都有他的影子。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燕王哙效法古人“禅让”,将国君之位让给相国子之,引起太子平的不满,于是爆发内战。在孟子“维护礼法”的建议下,齐宣王“令章子将五都之兵,因北地之众以伐燕”。结果匡章兵不血刃,仅用五十多天就占领了燕国全境,将子之、燕王哙统统杀死。燕国虽于不久后复国,但其实力却大为削弱,齐国日强。

公元前305年,秦昭襄王新立,著名的宣太后临朝称制,在她的策动下,楚国自以为是秦国母家,遂再次断绝与齐国的同盟关系,转而攻伐三晋。不料秦昭襄王并不愿完全顺从其母之安排,竟于公元前301年派兵攻楚。与此同时,齐宣王与魏、韩两国组成联军,在匡章统一指挥下大举南征,与楚国大将唐眜对峙于方城。经过六个多月的对峙,楚军放松警惕,齐魏韩三国联军悄然渡河,奇袭楚军,斩杀楚军统帅唐昧,取得了垂沙之战的胜利。

在楚国遭到削弱后,齐国所面临的最大敌手便是秦国。在“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策动下,齐国联合魏韩发起攻秦之战,统帅自然还是匡章。经过三年多的战斗,匡章成功陈兵函谷关下,迫使秦国退还河外之地。纵观战国时代,能迫使秦作如此让步的,少之又少。

函谷关大捷是匡章军事生涯的谢幕之战,此后史书中就再也没有关于他的记载了。不过历史不会忘记这样一位名将,2012年,考古学家山东省章丘市境内发现一座战国大墓,墓主人正是匡章。如此说来,章丘之名乃源自匡章,其在当时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