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觉得赵匡胤不对劲,柴荣当然可以轻易消除这个威胁。
然而,要想预防兵变,恐怕是不可能了。
赵匡胤原本威胁不大
在当时的将领中,赵匡胤的威胁相对较小。
与一众数朝老臣、老将相比,赵匡胤资历尚浅,实权尚轻。
当时,后周的重将,大多资历已经很深。
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他们随郭威起兵,并始终在后周担任要职,位高权重。
符彦卿这样的老将,则早在后唐时就已经坐镇一方了,他随李存勖厮杀时,赵匡胤还没有出生呢!
相比之下,赵匡胤是真正的小字辈。
郭威时期,他才开始军旅生涯,柴荣登基后,他才凭借战功一步步走入高层。
不过,他职务在张永德等人之下,他的“义社十兄弟”,当时也多为中级将领,影响有限。
所以,赵匡胤在军中的影响力原本是对皇权不构成威胁的。
正因如此,柴荣病重后,听闻“点检作天子”的传闻后,把殿前都点俭张永德改为宰相,另提拔了赵匡胤作殿前都点俭。
也就是说,由于赵匡胤资历浅,柴荣认为让他作殿前都点俭,”点俭作天子“的可能不大。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赵匡胤这个点检真的作了天子!
所以,关键或许不是赵匡胤有没有野心,而是权力的平衡出了问题。
柴荣的设想
959年五月初二,意气风发,正准备收复幽云的柴荣突然病重。
无奈之下,柴荣只得班师。
深感自己时日无多,柴荣紧急安排后事。
六月初九,他以皇长子柴宗训为梁王,皇次子柴宗让为燕公。
六月十五,他又对人事做出重大调整:以魏仁浦为枢密使兼副相,宰相王浦、范质兼知枢密院;又任命韩通为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此外,又削去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军职,以赵匡胤为殿前都指挥使。
柴荣的安排,是要建立一个新的平衡。
他增加了宰相、枢密使人数,以防止出现中枢一人作大。
毕竟,郭威当年就是以枢密使的身份起兵夺权的。
同时,殿前军与侍卫亲军这两支禁军相互牵制。
其中,最为精锐的殿前军,由资历尚浅、基础较差的赵匡胤统领。
而侍卫亲军呢?马步军都指挥使虽然是位高权重的李重进,但是,李重进长期驻扎淮南,对朝廷影响得到削弱,而忠诚的韩通则以副都指挥使的身份履行职务。
如此,实权人物,相互制衡,不会出现一人独大的局面,文武大臣同掌国政,共保幼主。
然而,这个设想中的平衡,却从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
失衡的中枢
柴荣的基本设想,概括起来就是:以侍卫亲军与殿前军相互制衡,以宰相、枢密使统领的中枢掌握一切。
所以,稳定的关键是:中枢足够有力!
原本,后周世宗的中枢,领军人物是王朴。
王朴以献《定边策》而声明鹊起,最得柴荣重用。柴荣三征淮南,两次以他留守东京。
可是,在柴荣去世前3个月,王朴先走一步了···
赵匡胤十分敬畏王朴,后来,做了天子的赵匡胤还感叹:此人(王朴)若在,朕作不了天子。
失去了王朴,剩下的中枢人才,确实有才能,但并非大才,威望、资历都不足。
柴荣用人大胆,不拘一格,因此,中枢中许多人都是他违抗众人之意,破格提拔的。
比如,宰相魏仁浦,原本是刀笔吏出身,未经科举,许多人认为他不适合作宰相,但是柴荣唯才是举,坚决提拔。
所以,这些人虽然有才能,能够作好事情,但由于威望、资历不足,常被人诟病。
有柴荣坐镇,他们自然能各尽其能,但柴荣走了,他们的才能就压不住场子了。
不仅如此,由于宰相、枢密使相互制衡,因此,中枢内部,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在竞争中,一些人开始与赵匡胤结成联盟,使军权也开始失衡。
失衡的军力
柴荣去世前,还是不放心,决定加强中枢的力量,召范质、赵匡胤入朝,表示要以王著为宰相,言后驾崩。
柴荣说完就驾崩了,传不传其遗诏就在范质、赵匡胤二人了。
范质对赵匡胤说:慎勿泄此!(《五代史》
王著入相,自然会分范质的权!范质为了防止有人分其权,已经与赵匡胤结成了同盟!
因此,此后,所有“上书范鲁公(范质)”关于防范赵匡胤的文件,全部被压了下来!
赵匡胤得以不受监督的发展自己的势力了。
同时,在范质的“统一安排”下,侍卫亲军与殿前军的人事也进行了有利于赵匡胤的调整。
一方面,殿前军的重要职务,悉数由赵匡胤的“兄弟”、“故交”担任。
如原本空缺的殿前副点检由赵匡胤“兄事”的慕容延钊担任,殿前都虞侯由赵匡胤的“布衣之交”王审琦担任。
另一方面,侍卫亲军中,也安插了大量赵匡胤的“兄弟”。
如侍卫亲军都虞侯由赵匡胤“兄弟之谊”的韩令坤担任,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则由“义社十兄弟”之一的高怀德、张令铎担任。
如此,原本相互制衡的军权,失去了平衡。
几个月后,当赵匡胤“陈桥兵变”时,只有韩通做了极为微弱的抵抗,赵匡胤轻松完成兵变!
必然
柴荣的儿子要失去帝位,这是必然的。
柴荣雄才大略,其一切行为的立足点在“强国强军”。
为了政治清明,提高行政效率,他淘汰了一批相互倾轧的老官僚,大胆提拔了长期怀才不遇,资历尚浅的人才进入中枢。
为了强军,他对禁军进行改革,“选武艺卓绝者,入殿前诸班”,使殿前军迅速强大起来。
为了提高指挥效率,确保军队的统一指挥,他坚持让人长期担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殿前都点检等重权职务。而不会像后来的大宋一样,将这些军权分化。
因此,实际上,在柴荣时期,权力格局已经稍有失衡。
比如:殿前军过于强大,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过于权重,中枢官吏虽有才能但缺乏资历、威信。
然而,对于雄心勃勃的柴荣来说,以此为代价,换来强国、强军,何尝不可?
何况,柴荣尚年轻,等到天下大定,再来调整未必不行!
然而,天不假年,柴荣盛年突然重病,迅速去世!
柴荣在时,一切都是以他为中心,前面的问题都是小问题!
柴荣突然离去,失去了唯一中心,这些小问题都会变成致命的大问题!
柴荣去世的前一刻,还在考虑以王著为宰相,还在考虑宰相的人选问题。
可见,在他去世后,如何确保后周的江山?这道题柴荣还没有作完。
既然如此,柴荣身后,权力失衡,江山易主,也就自然而然了。
如何确保后周江山不易姓?
这一题太难了,答题的时间太少了,柴荣没有作好。
历史一再表明:权力的平衡没有安排好,就一定会在斗争中自发形成新的平衡!
何况,柴荣所托非人,无论是范质,还是赵匡胤,都不是忠心为后周的家伙,算是所托非人吧!
如此,无论有没有赵匡胤,后周江山易主,是必然的。
柴荣没有替自己的儿子安排好平稳交接。
然而,柴荣的丰功伟绩,他为历史所做出的贡献,永远为人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