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字仲谋。谋这个字,古代就有辅佐筹谋的意思。孙权原本就是应该给老大孙策当辅助的,筹划政治的,结果自己被赶鸭子上架。周瑜对大哥孙策来说是亦师亦友的存在,对自己对周瑜来说,这两个人是很难达到那种信任关系的。对孙权来说,周瑜可以用,但不能当做心腹。
赤壁之战时,孙权和周瑜确实一条心,但赤壁之后,周瑜的战略计划是必须打南郡然后攻打益州,而孙权的意见是建业离合肥太近了,他心不安,所以必须打合肥。一个是想谋求进取争天下,一个是为了自保时刻觉得自己不安全,他俩战略分歧几乎严重到不可调和。而孙权又拦不住周瑜,这个在赤壁之后,周瑜攻打南郡,同时孙权去攻打合肥,这俩人是各打各的,其实以当时东吴的国力实力并不合理。还有孙权一共打了六次合肥,一辈子几乎都在和合肥死磕,从曹操时代一直打到曹丕,他还发动了合肥之战,可见他对自己的战略规划有多执着。
三国志上吕蒙的原话:“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 可程普在赤壁之战和周瑜也是左右都督,但赤壁之战他可没掣肘周瑜,不管是火攻还是诈降的命令都是周瑜亲自下达,这个是三国志上记载的。也就是说赤壁之后程普就是故意在掣肘周瑜,而程普效忠的也只有孙权,其他人根本左右不了。
孙权如果赞成周瑜,就不会在周瑜攻打南郡的同时去打合肥,以东吴当时兵力国力这么做根本不合理,但孙权和周瑜是各打各的,显然孙权不赞同周瑜的规划路线。而孙权当时已经做了十年吴候,却拦不住周瑜去打南郡之后去打益州。而三国志刘备传里提到了,周瑜为了避免孙权猜忌,不得不带上孙家宗室,而就这样,刘备还跟孙权说周瑜将不久于人下。
三国志没写孙权的反应,但可以想象,本来就意见有严重分歧。孙权的意思是让刘备打南郡,孙权可以借兵,让刘备给东吴当看门狗,而孙权让刘备去找周瑜借兵,周瑜本身不同意,一再推脱,刘备不得不借张飞给周瑜。在这里也看得出孙权和周瑜有严重分歧,孙权指挥不了周瑜,周瑜想实现自己的战略抱负也非常吃力,处处被掣肘。孙权自己又拦不住周瑜,执意打南郡实施他的战略计划。周瑜临死前给孙权写的信,明显双方芥蒂很深,否则不会一直强调自己只是武人,希望打消孙权疑心,又一再坚持劝孙权继续攻打益州。可孙权怎么做的,他当即同意,随后立刻想办法接管周瑜军队,彻底否定打益州的计划。
周瑜是孙策旧部,当年一起屠杀过江东士族的,属于本地人恨孙权自己用着也不放心的那种。孙权为了讨好本地人,对征伐系是打压雪藏的态度。孙权自己培植的势力是淮泗派流寓系,属于和两派关系都好的万金油,前期拿来制衡征伐系,后期拿来制衡江东派,到后期早就没有征伐系的事了。
三国时期的人,首先是属于地区的,然后是地区里的大家庭以及所代表的派系的,然后才是他们的这一家族,最后是他家自己。因为古代生产力落后,个人的活动能力有限,没有地区里的人支持,再有能力的人也不可能表现靓眼。所以要获得一个其他地区的人的支持,拉拢所在地区的豪强来支持自己,这是再正常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