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帝国主义挟军事武力之优势意欲瓜分中国,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行动,在黄兴等人率领下,于1911年4月27日在广州发起了第十次起义,爱国志士们和满清政府作殊死战,此役惊天地、泣鬼神,可惜激战一昼夜后功败垂成。
牺牲的革命精英86人之中,有72人葬于广州黄花岗,多为满腔热血、令人钦佩的知识分子,此役无异燃起漫漫黑夜的熊熊火炬,唤醒国魂!未几,辛亥革命的号角就高声响起,青天白日的旗帜插遍神州大地。
在革命起义的烈士中,最具有代表知识分子情操者,当以林觉民的《与妻诀别书》为首。林觉民在广州天字码头就义时,年仅24岁。
少年不望万户侯
林觉民,1887年诞生于福州城内南后街一个书香门第,从小过继给叔父林孝颖。林孝颖是福州著名廪生,诗词写得很好。清末科举废,福州设全闽大学堂,按照规定学堂教习要举人才行,林孝颖被破格聘任为全闽大学堂国文教习。
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林觉民从小就具有很好的中国古典文学根底。13岁时,他受父命参加科举童子试,进考场后,令林孝颖大惑不解的是,他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后掷笔离去。
1901年,15岁的林觉民考入全闽大学堂。林觉民努力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课余时大量阅读《苏报》、《警世钟》等进步书刊。常常与同学说:“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他生性诙谐,又擅言词,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很快被推为学生领袖,参与领导了清末福州数次反清革命斗争。
他的一个族弟林衡可,当时也在全闽大学堂读书,由于参加反清活动,受到清廷福州当局注意。林觉民对此很担心,每天放学,都悄悄地跟在林衡可的后面保护他。全闽大学堂的总教习很喜欢林觉民,曾对林孝颖说过:“是儿不凡,曷少假,以养其刚大浩然之气。”一次,林觉民在城内七星庙作“挽救垂亡之中国”的演讲,刚好学堂一学监也在场,当时悄对人语:“亡清者,必此辈也!”
救国救民志向坚
林觉民是遵父命成婚的,可以说是先结婚后恋爱,他在爱情上是很专一很投入的。他的妻子陈意映名芳佩,是螺洲陈若霖的后代,其父陈元凯号陶庵,光绪己丑科(1889)举人。陈意映深明大义,又通文墨,所以婚后夫妻感情和谐。“初婚三四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林觉民留学日本后,曾写有一篇记录两人缱绻的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文中说:“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
林觉民夫妻的居所是一座二层小楼,叫双栖楼。楼前植蕉梅,陈意映寄给林觉民的信笺落款常署“双栖楼主”。林觉民参加革命,陈意映是知道的。平时林觉民去下渡十锦祠福建支部开会,陈意映常在外望风。早年,陈意映因受封建礼教束缚缠脚,婚后,林觉民在红袖添香之余也在家中办了一所女学,动员了妻子、堂嫂、弟媳、堂姐妹等人入学读书。他亲自编选教材、担任主要课程,在讲课中时常介绍世界大势、抨击封建礼教。在他的循循教导下,她们的思想觉悟提高了,纷纷放脚,并投考福州女子师范。后来,她们多成为女师第一届学生。未经缠脚的胞妹秀琼和秀慧,也在他的教导下,说服父母,不再缠脚。
1905年,林觉民东渡日本,就读于庆应大学文科。这是一所由日本民主革命先知福泽谕吉创办的著名大学。林觉民与同志“僦于一庐”居住东京“田野居”。留学不久他即加入了同盟会,与黄花岗烈士福建十杰之首的林文(状元林鸿年之孙)、林尹民(族弟)合称“三林”。林文被叫作“大林”,林觉民被叫作“中林”。在这个藏龙卧虎风云际会之地,林觉民与立宪保皇党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他写了《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并翻译了英国小说《莫那国犯人》。他翻译的《六国宪法论》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当时留日本学生常常聚在一起,谈到列强环伺,国人涂炭,个个痛哭流涕。林觉民愀然变色地说:“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就死了,何必效新亭对泣,凡是有血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国的惨状呢?”顿时满场震惊。
精心筹备谋全局
1910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同盟会内部笼罩着一种失败主义情绪,而孙中山却认为“愈不可为,愈为。”是年11月,槟榔屿会议上,孙中山制定了于翌年在广州起义的计划,并电令在日留学生、华侨倾巢出动。当林觉民到达香港跑马地统筹部机关时,黄兴喜不自禁地说道:“意洞来,天助我也,运筹帏幄,何可一日无君。”当即命林觉民回闽布置福建响应广州起义之事,并嘱“快去快回,多带闽籍人来广州聚义。”
林觉民到家后,林孝颖惊问其故,他只好以学校放樱花假,与同学结伴北上苏浙一带旅游相敷衍。林觉民此行在福州停留10天,在这段时间里,他与福建支部总干事林斯琛等人会商,布置了福州、厦门响应广州起义计划,并带敢死士十余人赴穗聚义。
林觉民这次回闽,还带有运送炸药赴粤的任务。他原打算请意映打扮为孀妇,用出殡的仪式把炸药伪装藏入棺木中运出,可是妻子已经怀孕八月,经不起长途跋涉,只得改由方声洞姐姐方君瑛等人担任。
义无反顾赴战场
正当起义紧锣密鼓地准备之时,各路英雄亦云集香港、广州。4月24日林觉民与战友同宿于香港滨江楼。待战友们入睡后,他独自挑灯作绝笔书,直至鸡鸣破晓。《与妻诀别书》是写在一块白色正方形手帕上:“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上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阴间一鬼……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与妻诀别书》婉转千余字,字里行间,情如杜鹃泣血,文如黄钟大吕,读之断肠、催人泪下。
写完《与妻诀别书》,林觉民又从网篮里取出一张英文作业纸,写道:“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也!”寥寥数语,表现了林觉民杀身成仁的决心。
杀身成仁永流传
1911年4月27日早上,林觉民与战友林文等人编入黄兴统率的第一路先锋队。当日黄昏,林觉民偕林文、方声洞等人随黄兴直扑两广总督署。署内不见张鸣岐,革命党人遂犁庭扫穴,将督署付之一炬。当队伍退出东辕门时,迎面与大队清军展开血战,肉博中林觉民负伤被擒。在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时,林觉民“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并“以笔代言,立尽两纸,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吾死瞑目矣。”
有人以保存国家元气劝张鸣岐对林觉民刀下留情,张鸣岐凶鸷地说:“此人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也称得上奇男子……这样的人才留给革命党,为虎添翼,这还了得!”
林觉民在广州天字码头就义时,年仅2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