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两句俗语: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意思是诸葛亮虽然鞠躬尽瘁,但也只是帮刘备打下了三分之一的天下,比不得刘伯温神机妙算,辅佐了朱元璋统一江山。

虽说两人处在不同的朝代,面对的局势也截然不同,并没有多少可比性。但从这句俗语的流行程度来看,我们还是可以得知,刘伯温在当时百姓的心目中,是有着不可比拟的地位的。

同时,从朱元璋效仿刘备三顾茅庐,请刘伯温出山共建大业也能看出,在明太祖朱元璋那里,刘伯温的重要性也前所未有。

刘伯温此人聪明绝顶,自小就是十里八乡鼎鼎有名的大才子。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诸子百家的学问都有研究。只可惜元朝末年战火纷飞,把刘伯温这个希世之才给埋没了多年。

一直到他二十六岁,才被委授当上县丞,对于刘伯温的才干来说,正八品的官职属实是大材小用了。但刘伯温又是个勤勤恳恳办实事的人,所以在协助县令的时候,向来执法分明、任劳任怨。

在他清正廉洁的主持下,不少土豪劣绅得到惩罚,贪官污吏也遭到整治,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

但刘伯温如此的高风亮节,显然会引得不少强权深恶痛绝,所以对于刘伯温来说,被报复、诬陷那都是家常便饭。

日子久了,这种被排挤的滋味并不好受,乌烟瘴气的朝政环境,也让刘伯温渐渐心灰意冷。

1359年,因为方国珍一案,元朝官员颠倒黑白,对尽心尽力的刘伯温倒打一耙,彻底伤害了刘伯温的一颗忠心。

愤怒之下,已经48岁的刘伯温请辞回乡,决心要和腐败昏聩的元朝斩断关系。

回到老家的刘伯温整日消沉,已过不惑之年的他郁郁不得志,空有一腔热血却无用武之地,只能仰天长叹,蜷居在这乡野地界潦倒度日。

但幸好的是,刘伯温最终还是遇见了赏识自己的伯乐,也就是红巾军元帅朱元璋。

和刘伯温相似,当年的朱元璋也陷入了事业的死胡同,久攻处州不见起色。

就在朱元璋对困境愁眉不展的时候,他帐中有一名谋士举荐,说有个叫做刘伯温的志士能掐会算,如今虽然退隐回乡,但若是我们能请他出山共商大业,那自然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朱元璋爱用贤才,也注重文官的提拔,所以想也没想,就派使者前去请刘伯温。

这名使者虽然十分注重礼节,不仅打扮干净得体,还热情洋溢,但从他穿衣的质感,和跳脱的性格来看,此人在军中的地位应该不算高。

刘伯温能看得出来,朱元璋是个体恤下属、宽容大量的人,但对他刘伯温自己的重视还不够,否则不会随便派一个使者来请。

终归有些清高的架子在身上,朱元璋的这第一请毫不意外的吃了闭门羹。

被拒绝后,朱元璋起初还有些气愤,认为刘伯温不知好歹,但转念一想他又明白了,刘伯温这是嫌弃使者不够分量啊!

于是第二请,他特地派了身边的心理战专家孙炎。

孙炎曾与刘伯温同朝为官,彼此之间还是有些交情在的,孙炎以为,只要自己言辞中肯,刘伯温没有不答应的道理。

可最终,无论孙炎怎样好说歹说,刘伯温都委婉回绝了。还以自己身体愈加不如从前为借口,搪塞好友的相邀。

见孙炎出面的第二请都以失败告终,朱元璋垂头丧气,别无他法。倒是身边的文臣宋濂听闻来龙去脉,一下子就读懂了刘伯温的心思。

身体不好是假,想要试探诚意才是真!

摸清楚了刘伯温的性子后,宋濂心生一计,他建议朱元璋下一道指令,让刘伯温的好友都写信赞扬朱元璋的英明。

如此一来,接连大半个月的时间,刘伯温都在拆信、读信。看着好友千篇一律的吹捧朱元璋,刘伯温这下算是切身体会到了他的诚意,便顺着台阶往下,接受了朱元璋的邀请。

三请刘伯温的故事,虽然没有三顾茅庐出名,但都一样体现了君主对贤士的器重。

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

那么既然朱元璋投以了桃木,刘伯温指定也要报之以琼瑶。在朱元璋开创明朝之初,刘伯温可谓是给他提供了众多的不世之略。

比如全力攻打陈友谅,永除后患;以逸待劳,避免扰乱军心;大赦天下,处理冤案,防止滥杀等等......这些润物细无声的建议,给朱元璋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等他当上皇帝后,曾经仕路蹉跎的刘伯温也终于拨开云雾见月明。他不仅被委以重任,就连老家青田县也得到照拂,免除税收,简直就是衣锦还乡的感觉。

从朱元璋的这些恩赏也能看出,刘伯温的衷心和才能都毋庸置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的改变,晚年的朱元璋仍旧不敢将刘伯温长久的放在身边,尤其是在奸臣胡惟庸的谗言之下,朱元璋更加留不得他的性命。

1370年,因为在朝堂之上与胡惟庸对立,刘伯温恐遭毒手,又逢身体每况愈下,便提出请辞回乡养老。

毕竟是陪着自己打江山的开国大臣,朱元璋没有为难,第二年就放他回了老家,每月还给予二百四十旦的俸禄。

然而,一心想要逃离朝廷纷争的刘伯温,终归是小看了胡惟庸的心狠手辣。

利用小手段,胡惟庸停掉了刘伯温的俸禄,导致他晚年生活清贫拮据。

1375年,刘伯温感染风寒,卧床不起。听闻消息的朱元璋,立马派胡惟庸,带上御医前去诊治。

然而,谨遵医嘱抓药、吃药的刘伯温,病情不仅不见好,还越发严重起来!联想和胡惟庸以前的积怨,刘伯温不由得猜想这是蓄意谋害。

但是明知道他跟胡惟庸不对付,为何朱元璋还偏偏派遣他来探望呢?

难道说胡惟庸本就是受了朱元璋的命令,要来个卸磨杀驴,兔死狗烹?

一想到此,刘伯温的心就如同被千万只蚂蚁叮咬,他始终记挂着朱元璋的知遇之恩,所以聪明如他,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猜想。

为了弄明白事情的真相,不良于行的刘伯温特地赶往南京觐见朱元璋,他委婉的暗示朱元璋,胡惟庸带来的那个御医恐怕是庸医,竟然把自己的身体调理得更差了!

话里话外都是控诉胡惟庸居心叵测,如此明显的告状,是个人都能听出其中的深意。

然而朱元璋却从头到尾都装傻,一句话茬都不接,只叮嘱刘伯温要保重身体,注意休息。

朱元璋的一番话,就如同一盆冷水兜头浇过,让刘伯温侥幸的幻想彻底破灭了。

明白朱元璋根本不打算留他性命后,怅然若失的刘伯温不再接受任何治疗,一日三餐皆按照以前的习惯来。

可腹部无法忍受的疼痛感,还是在时刻警告他大限将至。生命的最后两个月时间里,刘伯温常常发呆沉思,虽然朱元璋对他翻脸无情,但为了江山社稷、无辜百姓,刘伯温还需要尽自己最后一份力。

临终前,刘伯温交代儿子给朱元璋送去了一筐鱼,但并未表明是何含义,当朱元璋见着了这一竹筐奄奄一息的鱼儿,也是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刘伯温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并未多想的他随手就让下人把鱼筐拿走,等朱元璋彻底醒悟,明白刘伯温的深意时,已然是17年后。

当时,太子朱标的离世让朱元璋陷入深深的焦虑中,为了保住朱氏家族的天下,朱元璋杀尽了每一个有威胁的功臣,把亲生儿子都赶往藩外,给皇太子朱允炆扫清了登基路上的所有障碍。

但这样的做法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那就是朝廷无人可用,面对这样的局面,朱元璋脑海里突然闪现出刘伯温送来的那筐鱼。

所谓涸泽而渔,大概指的就是他现在的处境。

把开国功臣全部一网打尽,只在乎朱允炆能否顺利继位,却忽视了朝政上更长远的利益,就如同渔夫一次性把鱼都打完了,日后就只有挨饿的份。

恍然大悟的朱元璋追悔莫及,他能想到,倘若日后有人造反,朱允炆身边必然没有可用之才,只能束手就擒,坐以待毙。

但时至如今,只能说朱元璋明白得太晚了,仅仅用一筐鱼,刘伯温就能指出朱元璋最致命的错误,并在17年后应验自己的推断,这如何能不说一句,刘伯温是个明鉴万里的神算子呢?

也怪不得朱元璋当初就算被拒门外,也要三次请他出谋划策,只可惜千里马常有,伯乐却不常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