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3万红军急需渡过乌江,而桥梁悉数被毁。眼看追兵就要合围,年仅19岁的小战士提出一个建议,瞬间解了困局。

乌江自古以来是贵州省一带的水上交通要道,却水流湍急。

当时,红军经历了九死一生,从8.6万兵马迅速减员为3万,还没喘上一口气,就要想办法去渡乌江。

而他们面临的情况却是:数十万敌人将要在此合围,当地土匪趁火打劫,而乌江上所有的桥已经被敌人用炮火炸毁。

之前,有人建议队伍沿着河岸走,直到找到一个桥梁,再进行渡江。可这建议并不可行——他们已经被敌人死死咬住,走到哪敌人就会炸了哪里的桥。

又有人说,他们炸桥,我们可以造桥啊!可如何造呢?且不说短时间造一座供万余人通过的桥可不可行,就算去造,哪里寻那么多木料呢?

有些不怕困难的工兵已经开始冒着炮火建桥了,结果他们辛辛苦苦伐来木料,不眠不休地刚建了一小段,敌人的飞机就来了,桥梁瞬间化为乌有。

大家试了很多办法,然而3万人仍围困在乌江边。军中上下急得团团转。

这天,工兵连长正在唉声叹气,一个小战士笑嘻嘻地凑了过来。他说:“连长,我有个办法能渡河。”

小战士是当地人,刚刚参加红军不久,由于个头小,一副稚气未脱的样子。连长没好气:“你能有什么办法?”

小战士说:“可以先用竹子做绳,拉到对岸,再做些竹筏架在绳子上。”小战士说竹子遇水越泡越结实,他们当地人常扎了竹筏运东西,刚好合用。

连长一听,高兴地几乎要将他抛到空中去,大呼小叫地去上报了。

这样的危急时刻,具体负责渡河事宜的刘元帅,仍不忘记告知战士们不可白砍乡亲们的竹子,要以每棵10文的价格来买。

当地百姓一向被官军欺负,从未见过如此仁义的队伍。他们很是感动,自发加入了砍竹子扎竹筏的行列,很快扎起了足够的竹筏。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工兵战士们跳入刺骨的河水里,悄悄将竹绳拉向对岸,另有人潜入水下,拖着竹筏慢慢移动。

一座浮桥就这样悄然建成。大家来不及兴奋,急急忙忙开始渡河。

这时,敌人从起初的懵懂中醒过来,开始疯狂扫射,许多战士中弹落入水中,牺牲了。

然而,多数战士却冒着炮火,冲到了对岸。

当组织听说提出搭桥方案的是一个小战士,提出要嘉奖他。然而,很快传来消息:小战士已经牺牲了。

就在渡河时,小战士被炮弹击中,跌入水里时,他看见一段未固定好的浮桥在水流下摇摇晃晃。

年仅19岁的他,竟然不顾自己的枪伤,冲过去,死死抵住了那节浮桥。

血一点点染红了江面,出了渡河主意的他,自己却没渡过河。

他与那个年代许多战士一样,看上去平平凡凡,牺牲得轰轰烈烈却又籍籍无名,然而,他们却一起组成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子弟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