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自商朝的“武丁盛世”开始,到后面的所谓盛世有很多,但跨越时间最长的盛世无疑就是清朝时期的“康乾盛世”。这个盛世跨越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历时有近130余年,算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久的盛世了。
(剧照)
而这是三位皇帝,如果平均来算的话每个人在位的时间都有40多年。但实际上,康熙和乾隆的在位时间都有60余年,唯有那个承上启下的雍正皇帝,在位时间却仅有短短的13年?这是为什么呢?
(图源网络)
其中最直观的解释,就是康熙活的太久,雍正帝上位的时候就已经有四十多岁了。而雍正帝他登基之后又过于勤政,可谓是“夙兴夜寐,不能自己”。所以说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之下,自然寿命也不长,在位时间也就短了。
我们在翻开雍正帝时期的起居录或者是实录等资料就可以发现,雍正帝基本上就没有放过假,早下过班。他经常是:“每至二鼓三鼓,不曾稍倦”。他自己也经常说:
“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
还有他因为自己常常过于劳累眼花,在奏折上的批复就有些潦草。于是经常在奏折上写上两句开脱之语,比如说“灯下批写,字迹可笑”,比如说“灯下所批,字画潦草”。再比如说:
“日间刻无宁晷,时夜漏下二鼓,灯下随笔所书,莫哂字画之丑率也。”等等
还有他因为自己常常过于劳累眼花,在奏折上的批复就有些潦草。于是经常在奏折上写上两句开脱之语,比如说“灯下批写,字迹可笑”,比如说“灯下所批,字画潦草”。
长此以往之下,雍正帝的身体如何能渐渐好起来呢?当然,这只是一个诱因。剩下的原因我们自史书中雍正帝死亡的记载之中去寻找,据《清世宗实录》以及《张廷玉年谱》之中我们可以看到:
《清世宗实录》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日,胤禛偶感违和,仍照常听政,并召见臣工。二十一日,病情加重,照常理政。大学士张廷玉每日进见,未尝间断。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皇五子和亲王弘昼等,御榻之侧,朝夕奉侍。二十二日,病情恶化,太医抢救。二十三日子时,进药无效,龙驭上宾。”
由此,我们可以将雍正帝的死亡分为三天来看。二十日的时候雍正偶感违和,还可以召见臣子。到二十一日的时候就病情加重了,但也可以照常理政。但二十二日就突然病情恶化了,急招太医。而后当晚就病逝了,说是二十三日子时,但也就是那天晚上的十一点到一点左右。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就看的有些迷了。因为雍正帝去世的实在是太快了,从一切如常到急症病逝一共就三天的时间,什么病会这么快?而且在雍正帝死后,乾隆帝上位就此对雍正帝的死因闭口不谈,之后也没有任何记载。
那么私下猜测的话,雍正帝之死无非三个原因。一个就是脑溢血,一个就是乾隆谋杀,一个就是中毒而亡。只有这三点,才符合急症病逝的原理。脑溢血是不可能的,毕竟他在死之前三天内还一直都在处理政事,脑溢血不会给他这么长的清醒时间。
乾隆帝谋杀也是不可能的,因为雍正帝那时候实行的是“秘密立储”。谁也不知道继承人是谁,提前杀了雍正万一是在给别人做嫁衣呢?所以最合情理的原因,那就是嗑药磕多了,中毒而亡。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自当时清朝宫廷的内务府账本之中窥探一二。账本之中详细的记载了雍正八年(1730)到雍正十三年(1735)宫廷采购的物品清单。
上面写道雍正九年(1731)雍正帝购买了近4000斤的木炭和矿银,后来还可见大量的木材,硫磺以及黑铅等物品源源不断的送往圆明园。甚至还有一些朱砂,汞这样的物品被送往圆明园。这些物品一结合起来,很明显就是炼丹。雍正帝痴迷道教,痴迷丹药,以至于最后慢性中毒而亡。
关于雍正的真实死因,清廷官方一直没有说。但值得令人玩味的是,在雍正驾崩的第三天,即八月的辛卯日,刚刚继位的乾隆皇帝下了这样一道谕旨:
“皇考万几余暇,闻外间有炉火修炼之说。圣心深知其非,聊欲试观其术,以为游戏消间之具,因将张太虚、王定乾等数人,置于西苑空闲之地,圣心视之,如俳优人等耳,未曾听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药,且深知其为市井无赖之徒,最好造言生事。皇考向朕与和亲王面谕者屡矣。今朕将伊等驱出,各回本籍。”
乾隆自然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的父亲是被自己毒死的,所以只能是“子为父隐”,将此事盖过去。